周瑜為什麼要視諸葛亮為敵呢?

蟀鍋華仔


周瑜視諸葛亮為敵,其實是《三國演義》的演繹,小說為了吸引人,會故意製造矛盾,特別是兩個著名人物的矛盾,這一方法為後世的小說作家們廣為發揚。

真實的歷史上,周瑜和諸葛亮交集不多。

周瑜比諸葛亮大6歲,但周瑜年少成名,23歲就和孫策一起,開拓江左。可以說,周瑜是東吳江山的合夥人,和魯肅一樣都是股東。

周瑜25歲時,孫策遇刺身亡。孫策臨死前,拉著孫權的手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周瑜成為東吳的託孤重臣,官拜大都督。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軍南下,劉表的兒子劉琮率眾投降,曹操和孫權隔江對峙,赤壁之戰爆發。孫權和劉備都認識到,只有聯合才能和曹操一決高下。

但孫權在不少江東文臣的勸說下,是戰是降,頗為猶豫。

魯肅、諸葛亮三人一起堅定了孫權和曹操一戰的決心。

這時,周瑜在鄱陽湖操練水軍,從前線趕回,也堅定支持和曹操一戰。周瑜和諸葛亮此時才有短暫的交集。

這一年,周瑜33歲,諸葛亮27歲。但周瑜已經名滿天下,諸葛亮只是在荊州的士大夫中稍有名氣。就算諸葛亮表現出一定的才幹,但不足以讓周瑜重視和嫉妒。

隨後,在赤壁之戰中。草船借箭的是孫權,也不是發生在這個時候。借東風更是子虛烏有。

赤壁之戰的勝利,指揮的是周瑜。用苦肉計火攻曹操,完全是周瑜和黃蓋的手筆,和諸葛亮沒半毛錢關係。

赤壁之戰後,也沒有三氣周瑜。周瑜是在攻打夷陵的途中,因中箭,傷口感染,病死於巴邱,今湖南嶽陽。

可見,周瑜根本沒有視諸葛亮為敵。歷史上的周郎,雅量高致,胸懷大志,並不是《三國演義》上那個小心眼的周瑜。

周瑜為人寬宏,唯獨程普與他不和,程普認為自己年長,經常凌辱周瑜。周瑜降低自己身份,始終不與他計較,後來程普敬佩服他,對別人說:”和周公瑾交往,就像喝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醉了。“可見周瑜是一個胸懷寬厚的人。

劉備也曾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蘇軾浪淘沙寫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所謂一時瑜亮,是說這一時期,周瑜和諸葛亮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並不是說周瑜視諸葛亮為敵。


易水170


如今任何任何文學影視作品中,凡是要描寫一對宿敵,必要用到《三國演義》中有一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所以大家自然而然的就認為周瑜和諸葛亮互視對方為敵人,但是仔細再讀一讀《三國演義》就會發現,兩人實際上並沒有任何的私仇,有的只是各為其主的大義之爭。

在《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周瑜初見諸葛亮後,便已生出殺他之心:

周瑜謝出,暗忖曰:“孔明早已料著吳侯之心。其計畫又高我一頭。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乃令人連夜請魯肅入帳,言欲殺孔明之事。肅曰:“不可。今操賊未破,先殺賢士,是自去其助也。”瑜曰:“此人助劉備,必為江東之患。”肅曰:“諸葛瑾乃其親兄,可令招此人同事東吳,豈不妙哉?”瑜善其言。

可以看出,周瑜想要殺諸葛亮並不是因為他的才華高於自己,而是知道東吳與劉備未來必有一戰,而諸葛亮將會成為心腹大患。所以在知道諸葛瑾是諸葛亮之兄後,也非常贊同魯肅的招降計劃,直到失敗之後,才千方百計的想要殺掉諸葛亮。

如果說以上是演義的內容,那麼在現實中,歷史上並沒有關於兩人交集的任何記載,就更不要說周瑜視諸葛亮為敵了。相反,在歷史上周瑜真正以其“為敵”的應該是劉備!

在赤壁之戰後,孫權拜周瑜為南郡太守,屯兵江陵,而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一個地方兩個行政體系,對於當時雙方來說,要不就開戰,要不就通過談判尋找和平的解決途徑。在北方曹操的威脅下,孫劉兩家自然不敢選擇前者,所以當時孫權正和劉備商議“借荊州”一事,周瑜便馬上上疏寫道:

“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三國志·周瑜傳》)

這其實和周瑜的戰略構想有關,《三國志·周瑜傳》記載,建安十五年,周瑜回京面見孫權時曾這樣說道:

“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他希望完全佔據荊州和下游的東吳形成整體的長江防線,然後佔據益州,吞併張魯,以奮威將軍孫瑜固守結好馬超作為外援,自己則與孫權親自率軍出襄陽。這個構思其實和諸葛亮三分天下的計策又異曲同工之妙,看來兩人一定會有共同話題的。

當然這是在朋友的前提下,但如果現在按照這個計劃進行,劉備該怎麼辦?所以周瑜堅決的反對借地給劉備。可是孫權想的卻和周瑜不一樣,擔心河蚌相爭漁翁得利的他更傾向於魯肅的計劃,和劉備結盟共同防禦曹操,然後親自帥兵攻打合肥,進而佔據富庶的徐州。

考慮到孫權的猶豫不決,這才有了周瑜親自跑到孫權面前呈述計劃,以此說服了孫權。在這次會面之後,《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權遣使雲欲共取蜀,或以為宜報聽許,吳終不能越荊有蜀,蜀地可為己有。荊州主簿殷觀進曰:"若為吳先驅,進未能克蜀,退為吳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贊其伐蜀,而自說新據諸郡,未可興動,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吳、蜀之利。"先主從之,權果輟計。

劉備身邊除了諸葛亮之外,也是有明白人的,說的好聽是共同取蜀,其實就是假道伐虢之計。殷觀就讓劉備回覆孫權說,荊州才剛剛佔據還沒未定不敢隨便興兵,伐蜀的計劃很好,但我就不參加了,路借給你你自己去好了。

恰逢這個時候,在巴陵整軍備戰的周瑜突然病逝,年僅三十六歲(當時荊州流行瘟疫,周瑜應該是傷後感染瘟疫而死並非氣死)。而孫權也只能放棄了計劃,轉而採用魯肅聯劉抗曹的戰略。

很難相信,如果周瑜沒有戰死,孫劉之戰很可能會提早爆發。而基於以上這段歷史,羅貫中加工出了著名的“三氣周瑜”,只是因為諸葛亮是主角,便在其中插入了諸葛亮的作用,一方面使這段歷史變得更加的有趣,另一方面又製造了戲曲衝突突出了主角,讓人覺得諸葛亮總是破壞了周瑜的計劃,最終將其氣死。

對於這段安排,估計作者自己也不好意思,於是在第五十七回,臥龍弔孝中讓諸葛亮親自唸了這樣一段感人至深的祭文:

嗚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豈不傷?我心實痛,酹酒一觴;君其有靈,享我烝嘗!吊君幼學,以交伯符;仗義疏財,讓舍以居。吊君弱冠,萬里鵬摶;定建霸業,割據江南。吊君壯力,遠鎮巴丘;景升懷慮,討逆無憂。吊君丰度,佳配小喬;漢臣之婿,不愧當朝,吊君氣概,諫阻納質;始不垂翅,終能奮翼。吊君鄱陽,蔣幹來說;揮灑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籌略;火攻破敵,挽強為弱。想君當年,雄姿英發;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義之心,英靈之氣;命終三紀,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腸千結;惟我肝膽,悲無斷絕。昊天昏暗,三軍愴然;主為哀泣;友為淚漣。亮也不才,丐計求謀;助吳拒曹,輔漢安劉;掎角之援,首尾相儔,若存若亡,何慮何憂?嗚呼公瑾!生死永別!樸守其貞,冥冥滅滅,魂如有靈,以鑑我心:從此天下,更無知音!嗚呼痛哉!伏惟尚饗。”孔明祭畢,伏地大哭,淚如湧泉,哀慟不已。

文中的周公瑾才使歷史上真正的周瑜,羅貫中又透過旁人的話說:“人盡道公瑾與孔明不睦,今觀其祭奠之情,人皆虛言也。”恐怕也是告訴讀者們“周瑜與諸葛亮不睦,虛言也。”

如果歷史上的兩人真的相見,應該會是心心相惜的同道摯友,縱然因為理想不同而兵戎相見,也會成為羊陸之交那樣的美談吧。


潘不安講究史


我們的大都督被羅貫中的小說黑慘了!正史上的周瑜根本沒有那般狹小氣度,相反的,他選賢用能,唯才是舉,頗具容人之量。

”曲有誤,周郎顧。“

身材高大,長相英俊,琴藝精湛,最重要的是,還是漢末三國有名的帥才名將,周瑜足以秒殺現如今的一切小鮮肉,是真正的男神。

史書惜字如金,在描述周瑜時卻沒有一句是貶義的。他審時度勢,在曹操向孫權索要人質時,他毅然提出拒絕的建議,和曹魏硬剛到底。他選材用能,將魯肅推薦給孫權,勸孫權唯才是舉,呂蒙、陸遜、甘寧等人都受過周瑜的舉薦。作為年輕上位的他,用人格魅力徹底折服了一眾老臣,程普稱:”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赤壁之戰,面對曹操數倍於己的大軍,周瑜冷靜分析,認為曹操起不義之兵,西北尚有後患未除,且北方之兵不善水戰,水土不服。一席話讓孫權決定堅決抗曹。

戰鬥打響,周瑜先是與程普出三萬勁旅,獲得首勝,然後聽取黃蓋建議,與起配合,成功燒燬了曹操的戰船,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可以說,這場戰役和諸葛亮關係不大。

在後來馳援夷陵的戰鬥中,周瑜與曹仁的交戰中右肋受傷,但仍帶傷巡營,擊潰曹仁,卻從此落下了傷病。

回到江東,周瑜提出軟禁劉備,而後突擊益州,統一南方後與曹操南北對峙的方略,還未成行便舊傷復發重病而死。

周瑜確實會視諸葛亮為敵,但絕不是因為妒忌,事實上週瑜一生不需要妒忌任何人,他更大的是被人妒忌,劉備評價周瑜:

”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先主典型的挑撥離間,但也能代表當時大部分人對周瑜的看法,那就是”器量廣大“。

只可惜,羅貫中為了捧諸葛亮而刻意貶低抹黑周公瑾,將這麼一位雄才大略氣度不凡的少年英才愣生生的描寫成了卑鄙陰險的小人模樣。


明離子


首先排除正史,默認題主問的是《三國演義》。

在正史中,周瑜年少成名,是赤壁之戰的總指揮,而赤壁之戰時,諸葛亮還是個小後生,根本無法和周瑜大都督相提並論。

所以,正史上兩個基本無任何瓜葛,兩人甚至沒見過面。(諸葛亮出使東吳時,周瑜不在。)

而在《三國演義》中,之所以塑造周瑜與諸葛亮的敵對形象,主要是為了捧孔明。

一方面,《三國演義》給周瑜塑造了“資質風流、儀容秀麗”的樣子;另一方面,又在周瑜的能力和功績上加以修飾。

然後,羅貫中又巧妙的安排了諸葛亮總是比周瑜多想一步,導致周瑜每次想要殺諸葛亮,總是被諸葛亮巧施計策化解。

再然後,周瑜就被諸葛亮氣的跳腳,最後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嘆,最後被氣死了。

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演義的其他地方,周瑜對待自己的下屬是非常有氣度的,比如黃蓋看不上他,程普無禮冒犯,周瑜全都沒當回事兒,氣量都沒有了。獨獨到了諸葛亮,周瑜就什麼氣量都沒有了。

為啥?周瑜氣的是,明明我這麼聰明瞭,為啥你還要出個諸葛亮,比我還聰明呢?

這分明是在表現諸葛亮啊!

同理的還有龐統。劉備、張飛剛開始都對龐統非常無禮,龐統都沒當回事兒,獨獨一遇見諸葛亮,龐統就急了,導致他最終因為爭功死在了落鳳坡。

所以呀,周瑜、龐統被塑造成這樣,都是因為要表現諸葛亮啊!

我是伏生說歷史,如果你喜歡我的答案,歡迎點個贊或關注我~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其實,實際中的周瑜可能根本不把諸葛亮放在眼裡的。

《演義》和《三國》還是有點區別的,演義裡面的人物,都過於神話了,與實際情況還是有所差別的。《三國志》對周瑜的評價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開朗,氣度寬宏。同時代人對他的評價也很高。劉備說他“器量頗大”,蔣幹說他“雅量高致”。

易中天對周瑜的評價也很高,他用八個字來概括周瑜:帥哥、良友、名將、忠臣。

《三國志》說他“長壯有姿貌”,24歲就被孫策任命為建威中郎將,馳騁疆場,建功立業.“吳中皆呼為周郎”(孫策則被呼為“孫郎”)。郎,就是青年男子。呼人為郎,帶有讚美的意思。所以“孫郎”就是“孫帥哥”,“周郎”就是“周帥哥”。當然,一個人的“帥”,不僅僅是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氣質。周瑜恰恰是一個氣質高貴、氣度恢弘的人。他人品好,修養高,會打仗,懂藝術,尤其精通音樂。即便酒過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聽出樂隊的演奏是否準確。如果不準,他就會回過頭去看,當時的說法是“曲有誤,周郎顧”。因此,易中天甚至懷疑他指揮軍隊也像指揮名家講堂樂隊,能把戰爭變成藝術,把仗打得十分漂亮,就像藝術品一樣。周瑜的仗打得確實漂亮。赤壁之戰中,他是孫劉聯軍的前線總指揮。那時候,曹操的軍隊列陣於長江,戰艦相連,軍旗獵獵,江東之人,魂飛魄散,膽戰心驚。然而周瑜卻安之若素,從容不迫。他閒戴綸巾,輕搖羽扇,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終於克敵制勝,以少勝多。

總結一哈

就是說,周瑜一表人才,學識淵博,24歲任東吳大都督,又娶了東吳第一美女小喬,人前指揮千軍萬馬,何其瀟灑;人後攜手美人嬌妻,何其風流!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只是人長的帥,車子,房子,地位,名譽,美人凡是男人夢想擁有的一切他都有了,他在那個年代就已經走上了人生巔峰了!所以他根本不用嫉妒一個在當時還什麼都不是的諸葛亮。



珍貴影像Pa


周瑜和諸葛亮第一次見面的那一刻,就看出諸葛亮非常的有才能,遠超於他周瑜,但意識到諸葛亮不能為東吳所用時,就知道諸葛亮對於東吳來說,遲早是個禍害,從這一刻起,周瑜就已經把諸葛亮視為敵人了。

世上的事情就是這樣的,讓東吳的第一和蜀漢的第一見面,原本沒有任何關係的兩個大老爺們相見,總想壓過對方一頭,兩虎相爭還勇者勝呢,何況這兩個人遇到一起,不爭個你死我活,誓不罷休吧。

諸葛亮來到東吳,商談一起抗曹事宜,周瑜的手下就已經謀劃好了,先斬了諸葛亮再後奏。然而魯肅極力反對,魯肅認為,現在應該聯合起來對抗最強大的曹操,而不是這個時候斬殺諸葛亮,和蜀漢結仇,這也是孫權默認同意的,只有長期的聯合抗曹,才能讓東吳立於不敗之地。

事實證明,魯肅的做法是正確的,特別是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用他的智慧,奉獻了巨大的力量,還讓東吳大敗曹操,給東吳休養生息的機會。並且在之後的聯合抗曹中,都是戰勝了曹操,讓東吳和蜀漢得到了穩定發展。



現實中周瑜的性格非常快樂,謙虛有禮,東吳的所有人,都對這位戰功赫赫的英才敬仰萬分,同時也得到了對手的認可和尊重。並不像三國裡面,周瑜是被諸葛亮三氣至死的,那只是為了增加娛樂性。

古代的打仗經常會有一些劍傷和刀傷,歷史上,周瑜是病死在出徵打仗的路上,死的時候年僅才36歲。而據歷史資料分析,周瑜並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而應該死於破傷風之類的疾病。


當諸葛亮和劉備聽到周瑜去世的消息後,都是悲痛萬分,劉備作為一國之君,不能為周瑜弔孝,諸葛亮就看當此任,來到東吳,傷心欲絕,痛哭流涕的為周瑜弔孝。

歷史分析,諸葛亮是真的非常傷心,因為他失去了一個最好的合作伙伴,如果曹魏再來攻打,將失去一半贏的機會,這怎能不讓真心愛蜀漢的諸葛亮,真正的傷心呢?

綜上所述,如果周瑜視諸葛亮為敵,那就只有一個原因,一山容不得二虎。兩國經常合作,諸葛亮的才能,高於周瑜,周瑜肯定會有妒忌之心,才會視諸葛亮為敵。而諸葛亮也對這種能文能武的帥才很忌憚,心裡才會有所防備。


萍兒文史局


各為其主

歷史上周公瑾是個儒雅儒雅高士,並不像三國演義中那樣,氣量狹小之輩。周郎顧曲就說明了一切。


誰縛汝


歷史上的周瑜其實根本不是心胸狹隘的人,不但不狹隘,而且非常廣闊。赤壁之戰,諸葛亮的功勞實在是很小,而且實質的貢獻甚至可以說是沒有。程普是東吳開國大將,赤壁之戰孫權不用他而用周瑜這個年輕將領做大都督,令他非常不滿,第一天升帳點卯的時候他只派了他的兒子代替他去。

可是周瑜都沒有怪罪程普。 赤壁大勝曹軍,周瑜又把功勞都歸於程普、黃蓋等眾將領,自己默默帶著士兵繼續鎮守江東,令程普很感動。蘇軾的《念奴嬌》中寫的周瑜就是這樣的周瑜。羅貫中在演義中的三分虛構把周瑜變成了一個在性格上與歷史不符的人物,而且看三國演義的人遠遠比看三國志的人多,所以周瑜狹隘的形象就被眾人當作是真的了。

1、周瑜認為諸葛亮有大才,劉備也是人中龍鳳,如果諸葛亮輔佐劉備,將來必將成為東吳大患,還是儘早除之為好。

2、所謂“既生瑜,何生亮”。也是周瑜的心理寫照,周瑜有大才,可惜心胸狹窄。諸葛亮相貌偉岸,又有經天緯地之才,故周瑜生嫉妒之心。

3、周瑜交給諸葛亮籌集10萬隻箭的任務,企圖以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來挫敗諸葛亮的人望和銳氣,藉以打壓諸葛亮。

4、後來諸葛亮借東風一事更讓周瑜不寒而慄,以為諸葛亮會妖術,留之必成大患。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這是司馬遷杜撰的。


用戶9385762541788


在很多歷史典故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周瑜和諸葛亮兩個人的歷史佳話,有一段話便流傳很廣,便是既生亮何生瑜,所以周瑜和諸葛亮這兩個天才的碰撞,註定是要有一個人隕落,這個人便是周瑜,按道理說,周公瑾不但人風流倜儻,而且智慧超群,對付諸葛亮也是綽綽有餘,那麼為何最後會把自己氣死,還處處為難諸葛亮,這又是為何?

原因就是周瑜太過於小氣,讓自己的心胸過於狹窄,這樣就導致了周瑜只要一被諸葛亮氣到,便會舊病復發,自己的心肺就會感到苦悶,這就讓他在之後和諸葛亮的較量之中沒有佔到上風,所以說周瑜就是非常嫉妒諸葛亮的,並且因為有了諸葛亮的存在,自己就不再是天才第一人,所以他便處處為難諸葛亮,在草船借箭之後,周瑜明明很氣惱諸葛亮那又為何還要請他吃飯,為他辦慶功會呢,其實歷史上的周瑜並不是心胸狹隘之人,周瑜和諸葛亮之間的交情也只是在赤壁之戰中有打過交道,此後便再無交集,所以周瑜的死和諸葛亮其實並無關係,而是因為他在此後和曹仁對戰中,受到傷害,舊傷復發,才讓他死掉的。

所以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華僅僅只是在《三國演義》當中有所描述,眾所周知,《三國演義》並不是正史,所以誇大的成分很多,當你真正瞭解過歷史之後,你會發現周瑜和諸葛亮並不是《三國演義》當中的那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