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为什么要视诸葛亮为敌呢?

蟀锅华仔


周瑜视诸葛亮为敌,其实是《三国演义》的演绎,小说为了吸引人,会故意制造矛盾,特别是两个著名人物的矛盾,这一方法为后世的小说作家们广为发扬。

真实的历史上,周瑜和诸葛亮交集不多。

周瑜比诸葛亮大6岁,但周瑜年少成名,23岁就和孙策一起,开拓江左。可以说,周瑜是东吴江山的合伙人,和鲁肃一样都是股东。

周瑜25岁时,孙策遇刺身亡。孙策临死前,拉着孙权的手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周瑜成为东吴的托孤重臣,官拜大都督。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下,刘表的儿子刘琮率众投降,曹操和孙权隔江对峙,赤壁之战爆发。孙权和刘备都认识到,只有联合才能和曹操一决高下。

但孙权在不少江东文臣的劝说下,是战是降,颇为犹豫。

鲁肃、诸葛亮三人一起坚定了孙权和曹操一战的决心。

这时,周瑜在鄱阳湖操练水军,从前线赶回,也坚定支持和曹操一战。周瑜和诸葛亮此时才有短暂的交集。

这一年,周瑜33岁,诸葛亮27岁。但周瑜已经名满天下,诸葛亮只是在荆州的士大夫中稍有名气。就算诸葛亮表现出一定的才干,但不足以让周瑜重视和嫉妒。

随后,在赤壁之战中。草船借箭的是孙权,也不是发生在这个时候。借东风更是子虚乌有。

赤壁之战的胜利,指挥的是周瑜。用苦肉计火攻曹操,完全是周瑜和黄盖的手笔,和诸葛亮没半毛钱关系。

赤壁之战后,也没有三气周瑜。周瑜是在攻打夷陵的途中,因中箭,伤口感染,病死于巴邱,今湖南岳阳。

可见,周瑜根本没有视诸葛亮为敌。历史上的周郎,雅量高致,胸怀大志,并不是《三国演义》上那个小心眼的周瑜。

周瑜为人宽宏,唯独程普与他不和,程普认为自己年长,经常凌辱周瑜。周瑜降低自己身份,始终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敬佩服他,对别人说:”和周公瑾交往,就像喝美酒一样,不知不觉就醉了。“可见周瑜是一个胸怀宽厚的人。

刘备也曾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苏轼浪淘沙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所谓一时瑜亮,是说这一时期,周瑜和诸葛亮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说周瑜视诸葛亮为敌。


易水170


如今任何任何文学影视作品中,凡是要描写一对宿敌,必要用到《三国演义》中有一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所以大家自然而然的就认为周瑜和诸葛亮互视对方为敌人,但是仔细再读一读《三国演义》就会发现,两人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的私仇,有的只是各为其主的大义之争。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周瑜初见诸葛亮后,便已生出杀他之心:

周瑜谢出,暗忖曰:“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乃令人连夜请鲁肃入帐,言欲杀孔明之事。肃曰:“不可。今操贼未破,先杀贤士,是自去其助也。”瑜曰:“此人助刘备,必为江东之患。”肃曰:“诸葛瑾乃其亲兄,可令招此人同事东吴,岂不妙哉?”瑜善其言。

可以看出,周瑜想要杀诸葛亮并不是因为他的才华高于自己,而是知道东吴与刘备未来必有一战,而诸葛亮将会成为心腹大患。所以在知道诸葛瑾是诸葛亮之兄后,也非常赞同鲁肃的招降计划,直到失败之后,才千方百计的想要杀掉诸葛亮。

如果说以上是演义的内容,那么在现实中,历史上并没有关于两人交集的任何记载,就更不要说周瑜视诸葛亮为敌了。相反,在历史上周瑜真正以其“为敌”的应该是刘备!

在赤壁之战后,孙权拜周瑜为南郡太守,屯兵江陵,而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一个地方两个行政体系,对于当时双方来说,要不就开战,要不就通过谈判寻找和平的解决途径。在北方曹操的威胁下,孙刘两家自然不敢选择前者,所以当时孙权正和刘备商议“借荆州”一事,周瑜便马上上疏写道: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周瑜传》)

这其实和周瑜的战略构想有关,《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建安十五年,周瑜回京面见孙权时曾这样说道:

“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他希望完全占据荆州和下游的东吴形成整体的长江防线,然后占据益州,吞并张鲁,以奋威将军孙瑜固守结好马超作为外援,自己则与孙权亲自率军出襄阳。这个构思其实和诸葛亮三分天下的计策又异曲同工之妙,看来两人一定会有共同话题的。

当然这是在朋友的前提下,但如果现在按照这个计划进行,刘备该怎么办?所以周瑜坚决的反对借地给刘备。可是孙权想的却和周瑜不一样,担心河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他更倾向于鲁肃的计划,和刘备结盟共同防御曹操,然后亲自帅兵攻打合肥,进而占据富庶的徐州。

考虑到孙权的犹豫不决,这才有了周瑜亲自跑到孙权面前呈述计划,以此说服了孙权。在这次会面之后,《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权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先主从之,权果辍计。

刘备身边除了诸葛亮之外,也是有明白人的,说的好听是共同取蜀,其实就是假道伐虢之计。殷观就让刘备回复孙权说,荆州才刚刚占据还没未定不敢随便兴兵,伐蜀的计划很好,但我就不参加了,路借给你你自己去好了。

恰逢这个时候,在巴陵整军备战的周瑜突然病逝,年仅三十六岁(当时荆州流行瘟疫,周瑜应该是伤后感染瘟疫而死并非气死)。而孙权也只能放弃了计划,转而采用鲁肃联刘抗曹的战略。

很难相信,如果周瑜没有战死,孙刘之战很可能会提早爆发。而基于以上这段历史,罗贯中加工出了著名的“三气周瑜”,只是因为诸葛亮是主角,便在其中插入了诸葛亮的作用,一方面使这段历史变得更加的有趣,另一方面又制造了戏曲冲突突出了主角,让人觉得诸葛亮总是破坏了周瑜的计划,最终将其气死。

对于这段安排,估计作者自己也不好意思,于是在第五十七回,卧龙吊孝中让诸葛亮亲自念了这样一段感人至深的祭文: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孔明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

文中的周公瑾才使历史上真正的周瑜,罗贯中又透过旁人的话说:“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恐怕也是告诉读者们“周瑜与诸葛亮不睦,虚言也。”

如果历史上的两人真的相见,应该会是心心相惜的同道挚友,纵然因为理想不同而兵戎相见,也会成为羊陆之交那样的美谈吧。


潘不安讲究史


我们的大都督被罗贯中的小说黑惨了!正史上的周瑜根本没有那般狭小气度,相反的,他选贤用能,唯才是举,颇具容人之量。

”曲有误,周郎顾。“

身材高大,长相英俊,琴艺精湛,最重要的是,还是汉末三国有名的帅才名将,周瑜足以秒杀现如今的一切小鲜肉,是真正的男神。

史书惜字如金,在描述周瑜时却没有一句是贬义的。他审时度势,在曹操向孙权索要人质时,他毅然提出拒绝的建议,和曹魏硬刚到底。他选材用能,将鲁肃推荐给孙权,劝孙权唯才是举,吕蒙、陆逊、甘宁等人都受过周瑜的举荐。作为年轻上位的他,用人格魅力彻底折服了一众老臣,程普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赤壁之战,面对曹操数倍于己的大军,周瑜冷静分析,认为曹操起不义之兵,西北尚有后患未除,且北方之兵不善水战,水土不服。一席话让孙权决定坚决抗曹。

战斗打响,周瑜先是与程普出三万劲旅,获得首胜,然后听取黄盖建议,与起配合,成功烧毁了曹操的战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可以说,这场战役和诸葛亮关系不大。

在后来驰援夷陵的战斗中,周瑜与曹仁的交战中右肋受伤,但仍带伤巡营,击溃曹仁,却从此落下了伤病。

回到江东,周瑜提出软禁刘备,而后突击益州,统一南方后与曹操南北对峙的方略,还未成行便旧伤复发重病而死。

周瑜确实会视诸葛亮为敌,但绝不是因为妒忌,事实上周瑜一生不需要妒忌任何人,他更大的是被人妒忌,刘备评价周瑜:

”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先主典型的挑拨离间,但也能代表当时大部分人对周瑜的看法,那就是”器量广大“。

只可惜,罗贯中为了捧诸葛亮而刻意贬低抹黑周公瑾,将这么一位雄才大略气度不凡的少年英才愣生生的描写成了卑鄙阴险的小人模样。


明离子


首先排除正史,默认题主问的是《三国演义》。

在正史中,周瑜年少成名,是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赤壁之战时,诸葛亮还是个小后生,根本无法和周瑜大都督相提并论。

所以,正史上两个基本无任何瓜葛,两人甚至没见过面。(诸葛亮出使东吴时,周瑜不在。)

而在《三国演义》中,之所以塑造周瑜与诸葛亮的敌对形象,主要是为了捧孔明。

一方面,《三国演义》给周瑜塑造了“资质风流、仪容秀丽”的样子;另一方面,又在周瑜的能力和功绩上加以修饰。

然后,罗贯中又巧妙的安排了诸葛亮总是比周瑜多想一步,导致周瑜每次想要杀诸葛亮,总是被诸葛亮巧施计策化解。

再然后,周瑜就被诸葛亮气的跳脚,最后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最后被气死了。

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演义的其他地方,周瑜对待自己的下属是非常有气度的,比如黄盖看不上他,程普无礼冒犯,周瑜全都没当回事儿,气量都没有了。独独到了诸葛亮,周瑜就什么气量都没有了。

为啥?周瑜气的是,明明我这么聪明了,为啥你还要出个诸葛亮,比我还聪明呢?

这分明是在表现诸葛亮啊!

同理的还有庞统。刘备、张飞刚开始都对庞统非常无礼,庞统都没当回事儿,独独一遇见诸葛亮,庞统就急了,导致他最终因为争功死在了落凤坡。

所以呀,周瑜、庞统被塑造成这样,都是因为要表现诸葛亮啊!

我是伏生说历史,如果你喜欢我的答案,欢迎点个赞或关注我~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其实,实际中的周瑜可能根本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的。

《演义》和《三国》还是有点区别的,演义里面的人物,都过于神话了,与实际情况还是有所差别的。《三国志》对周瑜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

易中天对周瑜的评价也很高,他用八个字来概括周瑜:帅哥、良友、名将、忠臣。

《三国志》说他“长壮有姿貌”,24岁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吴中皆呼为周郎”(孙策则被呼为“孙郎”)。郎,就是青年男子。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当然,一个人的“帅”,不仅仅是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气质。周瑜恰恰是一个气质高贵、气度恢弘的人。他人品好,修养高,会打仗,懂艺术,尤其精通音乐。即便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听出乐队的演奏是否准确。如果不准,他就会回过头去看,当时的说法是“曲有误,周郎顾”。因此,易中天甚至怀疑他指挥军队也像指挥名家讲堂乐队,能把战争变成艺术,把仗打得十分漂亮,就像艺术品一样。周瑜的仗打得确实漂亮。赤壁之战中,他是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那时候,曹操的军队列阵于长江,战舰相连,军旗猎猎,江东之人,魂飞魄散,胆战心惊。然而周瑜却安之若素,从容不迫。他闲戴纶巾,轻摇羽扇,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终于克敌制胜,以少胜多。

总结一哈

就是说,周瑜一表人才,学识渊博,24岁任东吴大都督,又娶了东吴第一美女小乔,人前指挥千军万马,何其潇洒;人后携手美人娇妻,何其风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只是人长的帅,车子,房子,地位,名誉,美人凡是男人梦想拥有的一切他都有了,他在那个年代就已经走上了人生巅峰了!所以他根本不用嫉妒一个在当时还什么都不是的诸葛亮。



珍贵影像Pa


周瑜和诸葛亮第一次见面的那一刻,就看出诸葛亮非常的有才能,远超于他周瑜,但意识到诸葛亮不能为东吴所用时,就知道诸葛亮对于东吴来说,迟早是个祸害,从这一刻起,周瑜就已经把诸葛亮视为敌人了。

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的,让东吴的第一和蜀汉的第一见面,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大老爷们相见,总想压过对方一头,两虎相争还勇者胜呢,何况这两个人遇到一起,不争个你死我活,誓不罢休吧。

诸葛亮来到东吴,商谈一起抗曹事宜,周瑜的手下就已经谋划好了,先斩了诸葛亮再后奏。然而鲁肃极力反对,鲁肃认为,现在应该联合起来对抗最强大的曹操,而不是这个时候斩杀诸葛亮,和蜀汉结仇,这也是孙权默认同意的,只有长期的联合抗曹,才能让东吴立于不败之地。

事实证明,鲁肃的做法是正确的,特别是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用他的智慧,奉献了巨大的力量,还让东吴大败曹操,给东吴休养生息的机会。并且在之后的联合抗曹中,都是战胜了曹操,让东吴和蜀汉得到了稳定发展。



现实中周瑜的性格非常快乐,谦虚有礼,东吴的所有人,都对这位战功赫赫的英才敬仰万分,同时也得到了对手的认可和尊重。并不像三国里面,周瑜是被诸葛亮三气至死的,那只是为了增加娱乐性。

古代的打仗经常会有一些剑伤和刀伤,历史上,周瑜是病死在出征打仗的路上,死的时候年仅才36岁。而据历史资料分析,周瑜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而应该死于破伤风之类的疾病。


当诸葛亮和刘备听到周瑜去世的消息后,都是悲痛万分,刘备作为一国之君,不能为周瑜吊孝,诸葛亮就看当此任,来到东吴,伤心欲绝,痛哭流涕的为周瑜吊孝。

历史分析,诸葛亮是真的非常伤心,因为他失去了一个最好的合作伙伴,如果曹魏再来攻打,将失去一半赢的机会,这怎能不让真心爱蜀汉的诸葛亮,真正的伤心呢?

综上所述,如果周瑜视诸葛亮为敌,那就只有一个原因,一山容不得二虎。两国经常合作,诸葛亮的才能,高于周瑜,周瑜肯定会有妒忌之心,才会视诸葛亮为敌。而诸葛亮也对这种能文能武的帅才很忌惮,心里才会有所防备。


萍儿文史局


各为其主

历史上周公瑾是个儒雅儒雅高士,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气量狭小之辈。周郎顾曲就说明了一切。


谁缚汝


历史上的周瑜其实根本不是心胸狭隘的人,不但不狭隘,而且非常广阔。赤壁之战,诸葛亮的功劳实在是很小,而且实质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程普是东吴开国大将,赤壁之战孙权不用他而用周瑜这个年轻将领做大都督,令他非常不满,第一天升帐点卯的时候他只派了他的儿子代替他去。

可是周瑜都没有怪罪程普。 赤壁大胜曹军,周瑜又把功劳都归于程普、黄盖等众将领,自己默默带着士兵继续镇守江东,令程普很感动。苏轼的《念奴娇》中写的周瑜就是这样的周瑜。罗贯中在演义中的三分虚构把周瑜变成了一个在性格上与历史不符的人物,而且看三国演义的人远远比看三国志的人多,所以周瑜狭隘的形象就被众人当作是真的了。

1、周瑜认为诸葛亮有大才,刘备也是人中龙凤,如果诸葛亮辅佐刘备,将来必将成为东吴大患,还是尽早除之为好。

2、所谓“既生瑜,何生亮”。也是周瑜的心理写照,周瑜有大才,可惜心胸狭窄。诸葛亮相貌伟岸,又有经天纬地之才,故周瑜生嫉妒之心。

3、周瑜交给诸葛亮筹集10万只箭的任务,企图以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来挫败诸葛亮的人望和锐气,借以打压诸葛亮。

4、后来诸葛亮借东风一事更让周瑜不寒而栗,以为诸葛亮会妖术,留之必成大患。


人文历史经典传奇


这是司马迁杜撰的。


用户9385762541788


在很多历史典故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周瑜和诸葛亮两个人的历史佳话,有一段话便流传很广,便是既生亮何生瑜,所以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天才的碰撞,注定是要有一个人陨落,这个人便是周瑜,按道理说,周公瑾不但人风流倜傥,而且智慧超群,对付诸葛亮也是绰绰有余,那么为何最后会把自己气死,还处处为难诸葛亮,这又是为何?

原因就是周瑜太过于小气,让自己的心胸过于狭窄,这样就导致了周瑜只要一被诸葛亮气到,便会旧病复发,自己的心肺就会感到苦闷,这就让他在之后和诸葛亮的较量之中没有占到上风,所以说周瑜就是非常嫉妒诸葛亮的,并且因为有了诸葛亮的存在,自己就不再是天才第一人,所以他便处处为难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之后,周瑜明明很气恼诸葛亮那又为何还要请他吃饭,为他办庆功会呢,其实历史上的周瑜并不是心胸狭隘之人,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交情也只是在赤壁之战中有打过交道,此后便再无交集,所以周瑜的死和诸葛亮其实并无关系,而是因为他在此后和曹仁对战中,受到伤害,旧伤复发,才让他死掉的。

所以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仅仅只是在《三国演义》当中有所描述,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并不是正史,所以夸大的成分很多,当你真正了解过历史之后,你会发现周瑜和诸葛亮并不是《三国演义》当中的那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