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是由中國道教協會提出、國家宗教事務局確定並於1983年4月獲國務院審批同意的21間道教宮觀。那麼這21間道教重點宮觀有哪些呢?包括北京白雲觀、中嶽廟、太清宮(山東省青島市)、瀋陽市太清宮、青羊宮(四川省成都市)、樓觀臺道觀、武漢長春觀、紫霄宮(湖北省十堰市)、天師洞道觀、龍虎山嗣漢天師府等。下面做具體介紹。序號並非排榜,資料僅供參考。

1、北京白雲觀(北京市)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白雲觀位於北京西城區西便門外白雲觀街道。始建於唐,為唐玄宗奉祀老子之聖地,名天長觀。金世宗時,引大加擴建,更名十方大天長觀,金末重建為太極宮。白雲觀內收藏著大量的珍貴文物,最著名的有“三寶”:明版《正統道藏》、唐石雕老子坐像及元大書法家趙孟頫的《松雪道德經》石刻和《陰符經》附刻。白雲觀初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9),原名天長觀,金明昌三年(1192),重修此觀,改名為太極宮,金泰和三年(1203),太極宮毀於火。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白雲觀全部建築分為東、中、西三路,後面有花園。主要建築都集中在中路,依次為牌樓、山門、靈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七真殿)、邱祖殿、四御殿、戒臺與雲集山房等,大大小小共有50多座殿堂,佔地約2萬平方米。它吸取南北宮觀、園林特點建成,殿宇宏麗,景色幽雅,殿內全用道教圖案裝飾。其中四御殿為二層建築,上層名三清閣,內藏明正統年間(公元1436—1449年)刊刻的《道藏》一部。邱祖殿為主要殿堂,內有邱處機的泥塑像,塑像下埋葬邱的遺骨。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此觀在清朝改建時細部裝飾彩畫仍用道教圖案,如靈芝、仙鶴、八卦、八仙等。觀內保存有大量碑刻,如重修碑記、捐產碑記、畝產碑記、香火碑記等,記述觀址建築變遷。東路有南極殿、真武殿、火神殿、羅公塔等,現改為觀內生活區。西路有祠堂、元君殿、文昌殿等。後花園內有亭臺、遊廊,是極負盛名的道觀園林。

2、中嶽廟(河南省)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中嶽廟,即河南嵩山中嶽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遺產點之一,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位於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中嶽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1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後的規制。廟中有殿、宮、樓、閣等建築39座近400間。總面積近11萬平方米,中軸線全長650米,共有7進11層建築,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雄偉,主殿峻極殿是五嶽中最大的殿宇。中軸線兩側分佈有古神庫、四嶽殿、東西廊房、火神宮、祖師宮等多組院落,是道士分別舉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廟內還有古代碑刻73品,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築佈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佈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群。

3、太清宮(山東省青島市)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太清宮位於山東青島東50裡嶗山老君峰下、嶗山海灣之畔,是嶗山歷史悠久、規模大的一處道教殿堂,迄今已有2100多年曆史。嶗山地處海濱,巖幽谷深,素有“神窟仙宅”之說。嶗山方圓百里,宮觀星羅棋佈,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據記載,漢時有江西瑞州府張廉夫棄官來嶗山修道,築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三官廟”。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道士李哲玄來此修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三皇庵”,後稱“太清宮”。金章宗明昌年間,全真道士丘處機、劉長生等曾在此弘闡全真道。劉長生在此創全真隨山派,信眾甚多,太清宮便成為道教全真隨山派之祖庭。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在眾多的道教廟殿當中,太清宮是有記載的早期的嶗山道教祖庭。太清宮已經歷兩千多年的歷史,幾乎每朝每代都進行過修葺,至今其建築風格還一直保留著宋代建築的典型風格。因此,又可以說,太清景區是嶗山景區中展現道教文化的代表景區。太清宮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廟宇主體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部分,另有關岳詞和東西客堂、坤道院等附屬設施,共有房屋150多間。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三官殿為佈局工整的三進殿院,大門朝東。在我國北方,絕大多數的廟堂大門都是朝南開的,因為坐北面南象徵著權威。嶗山是道家仙境,不講究權勢,在這裡把門向東開是表示對客人的尊重。三官殿的主殿屬單簷硬山式磚石結構殿堂,頂面覆以黑色板瓦和筒瓦,匾額為木雕篆書體長方形,是標準的宋代建築。從宋代至今,三官殿經歷過無數次修繕,卻總是保留著宋代建築的基本特點和風格,雖不是富麗堂皇,卻不乏古樸莊嚴,是典型的道教殿堂。

4、瀋陽市太清宮( 遼寧省)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太清宮位於瀋陽市,原名三教堂。清代康熙二年(1663)鎮守遼東等處將軍烏庫理為關東道士郭守真創建。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此宮坐北面南,山門開於東側,主要建築有山門、靈官殿、關帝殿、老君殿、玉皇閣、三官殿、呂祖樓、郭祖殿、丘祖殿、善功祠、郭祖塔等;原有殿堂樓閣及道舍等房室一百餘間,面積五千二百餘平方米,是東北著名的道教全真十方叢林。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整個建築古色古香,壯觀肅穆。太清宮道教活動較多,育經祝壽,卜卦,舉行祭祀或舉辦道場等,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

5、青羊宮(四川省成都市)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青羊宮位於四川成都市一環路西二段,是道教全國重點宮觀、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道教宮觀之一,被譽為“川西第一道觀”、“西南第一叢林”。青羊宮始建於周朝,明朝毀於兵災,現存建築大多為康熙六至十年(1667年—1671年)陸續重建,佔地約12萬平方米。青羊宮主要建築有山門、三清殿、唐王殿等,八卦亭是其中保存最完整、造型最華貴的建築,供奉著老子騎著青牛塑像。宮內的《道藏輯要》是世界上保存較完整的版本,是研究道教的珍貴資料。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青羊宮第一重殿宇是靈祖殿,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高約20米。牆頂蓋琉璃瓦,邊上是花瓣為白色,中心為紅色的琉璃荷花。右邊塑有土地神、青龍像各一尊,明代正德十二年冬立的皇恩九龍碑一座。青羊宮的第二重大殿混元殿,重建於光緒年間,26根石柱和2根木柱上有精美鏤空雕刻,圖案有鹿、鳳凰望月、雙獅戲球等,生動靈活。八卦亭位於三清殿與混元殿之間,亭的石基分為三層,依次為方形、八角形和圓形,以契合於道教天圓地方、陰陽相生、八卦相合義理。三清殿之後是青羊宮現存的唯一明代原始建築——鬥姥殿,為全木建築。青羊宮建築群最後一組重要建築是後苑三臺,左為“降生臺”,右為“說法臺”,中為紫金臺(又叫“唐王殿”,內塑李淵夫婦和李世民像)。

6、樓觀臺道觀( 陝西省)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樓觀臺,中國道教最早的重要聖地,道教樓觀的發源地,因其說經臺猶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常稱樓觀臺。是著名的聖蹟遊覽地,號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樓觀臺創始於西周,在魏、周、隋、唐各朝,都對皇室信道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鼎盛於隋唐,衰落於宋金,毀於宋末,振興於今。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樓觀臺名勝風景規劃區323平方公里,有樓觀景區、金牛坪景區、木子坪景區和就峪景區。樓觀為核心景區,主體景觀說經臺,傳說老子在此講授過道德五千言。有宮觀30餘座,其中中國書法名碑1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古樹7種20餘株,翠竹環擁,林木蔥鬱。

7、武漢長春觀(湖北省)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長春觀,中國著名的道教場所之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是該地區現存的唯一此類建築,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道觀坐落在武漢市內雙峰山南側,傳說道教的祖師老子曾經在這裡停留,早在公元前3世紀這裡就開始有道教建築出現。元朝時,全真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丘處機來到這裡修煉和傳教,使它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因為丘處機被稱為長春真人,所以道觀就稱為長春觀。 自建立以來,長春觀的影響就不斷擴大,在明朝和清朝又繼續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長春觀有聞名於世的“三絕”,那就是全國僅留一塊的“天文圖”、帶有藏族風格及歐式風格的建築、乾隆帝御賜“甘棠”石刻。全國在解放初留三塊“天文圖”碑,為道教天文學家所留,上刻有“諭旨”二字。一塊在杭州玉皇山,一塊在陝西某觀,一塊即在長春觀。現前二塊皆毀於文革,僅留長春觀一塊全圖碑,乃為一絕,是極珍貴的天文學文物;長春觀是我國道教唯一的一個帶有藏族風格及歐式風格的建築群。原因有二,一是清末助建長春觀的欽差大臣官文乃滿族人,崇信藏傳佛教,所用工匠受其影響,將藏族吉祥物大象及藏紅花圖案裝飾於殿堂。二是清末長春觀主持侯永德原本是左宗棠手下的一員將官,後出家為道人,主持長春觀時受西方思潮影響,以歐式風格和中式風格相結合,修建了全國唯一的歐式建築為主體的道教建築——道藏閣,其屋簷上用水泥“堆塑”而成的傳統花飾,其工藝現已失傳,堪為一絕;再則是位於道藏閣前的乾隆親書石刻“甘棠”二字,也是在道教建築中為數不多的帝王題詞,亦為一絕。

8、紫霄宮(湖北省十堰市)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1982年,紫霄宮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紫霄宮,又名“太元紫霄宮”,明代宮觀建築,位於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的武當山。紫霄宮坐落在武當山的主峰——天柱峰東北的展旗峰下,佔地面積約27.4萬平方米。面對照壁、三臺、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紫霄宮是武當山保存較完整的皇家廟觀建築群。同時也是武當山保留比較完整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9、天師洞道觀(四川省)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天師洞又稱常道觀,是青城山最主要的道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除此外,青城山還有四宮殿,分別是建福宮、圓明宮,玉清宮,上清宮。相傳東漢末年,天師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今四川省灌縣青城山山腰第三混元頂峭壁間修煉佈道,俗稱天師洞。原觀早毀,清代重建,有殿三重,名三清殿、三皇殿和黃帝祠。天師洞附近景色幽麗,東有三島石,巨石矗立,上有兩條裂隙,故名。

10、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江西省)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天師府位於鷹潭上清鎮,臨清溪,為張氏歷代起居之地,原建於龍虎山腳下。北靠西華山,門臨瀘溪河,面對琵琶山,依山帶水,氣勢雄偉。建築輝宏,尚存古建築6000餘平方米,全部雕花鏤刻,米紅細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氣。始建於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後又經十多次修建,現存木構建築均為清乾隆、嘉慶和同治年間遺物。傳言天師府是張盛以及他的歷代子孫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處,被稱為正一派的祖庭和元明兩朝管理道教事務的辦公機構。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天師府總計佔地面積43000餘平方米,比修復前增加10,000餘平方米,實際建築面積為23,000多平方米。從1985年開始,修建、修復、修葺三管齊下,及時塑造神像48尊,計有三清、四御、三官、五老、玉皇大帝、金童、玉女、十二天君,張道陵,張繼先、張宇初、王長、趙升、趙玄壇、王靈官、關公、范蠡、救苦天尊、呂洞賓、黃大仙、葛玄、文昌帝君,許真君、鬥姥娘娘、西王母娘娘、地母娘娘、何仙姑、送子娘娘、慈航道人、九天玄女、媽祖、魏華存、土地公、土地婆等。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天師府儼然成了全國屈指可數的大宮觀,群仙畢至,天神地祇鹹集,殿宇巍峨、櫛比鱗次,香菸繚繞,仙樂縹緲,善信雲集,遊人如織,宛如盛會。昔日晝夜長明羽人國的盛況又得以重現。

11、千山無量觀(遼寧省)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千山無量觀在遼寧省鞍山市東南十公里的千山北溝,亦名無樑觀,傳因初建時無樑而得名。清代康熙六年(1667)道教全真龍門派第八代弟子劉太琳創建,後屢有修繕。無量觀整個建築依山隨景而築,殿宇房舍成階梯狀,層層而上,氣勢壯觀,佈局自然,結構巧妙,是東北著名的道教宮觀。

12、句容市茅山道院(江蘇省)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茅山道院,全稱句容市茅山道院,位於我國東南部的江蘇省境內,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與二茅峰、三茅峰依次相連,逶迤起伏。西漢時,陝西咸陽南關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先後慕名過江隱居山中三峰之上,創建茅庵,潛心修道,採集草藥,煉製丹藥,為民治病,濟世救人,後功德圓滿,得道昇仙,人稱“三茅真君”,山之遠近黎民百姓為感激其生前恩澤,永表懷念心情,遂將句曲山更名為三茅山,後人簡稱曰茅山。

13、抱朴道院(浙江省杭州市)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在浙江杭州秀麗的西湖北岸,有一座小山,名曰葛嶺。該山因東晉著名道士葛洪曾在此煉丹修道而得名。據說葛洪在此山常為百姓採藥治病,並在井中投放丹藥,飲者不染時疫,他還開通山路,以利行人往來,為當地人民做了許多好事。因此,人們將他住過的山嶺稱為葛嶺,並建“葛仙祠”奉祀之。元代因遭兵火,祠廟被毀。明代重建,改稱為“瑪瑙山居”。清代復加修葺,以葛洪道號“抱朴子”而改稱“抱朴道院”,遂沿用至今。

14、碧霞祠(山東省泰安市)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碧霞祠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位於泰山極頂南側,初建於1009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原名昭真祠,1488--1505年(明弘治年間)改名碧霞靈應宮,又稱碧霞靈佑宮,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後改稱碧霞祠沿用至今。碧霞元君又稱泰山老母,是傳統民間最重要的信仰之一。歷經上千年,特別是在明朝以後,對於中國北方地區傳統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碧霞祠是一組宏偉壯麗的古代高山建築群,由大殿、香亭等十二座大型建築物組成。整個建築以照壁、南神門、山門、香亭為中軸 左右對稱,南低北高,層層遞進,高低起伏,參差錯落,佈局嚴謹。在道教宮觀中極有代表性,顯示出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建築之科學精巧,智慧之高超絕倫。

15、太和宮(金頂) (湖北省)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大嶽太和宮,通稱太和宮,位於天柱峰頂端,其建築群分佈在海拔1500米上下約2公里的建築線上。宮室整體佈局充分利用天柱峰高聳霄漢氣勢,以明朝皇家建築法式,巧妙進行序列布局,突出神權至高無上的思想。在元代初期,天柱峰頂端有一座石殿,亭內置一香爐,供玄帝像一尊。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到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造銅殿置於頂,供玄帝像。明永樂十年(1412年)至十四年,在頂上建金殿。到嘉靖時,本宮建築擴大到520間。後由於長期失修,本宮大部古建築物已廢。尚存建築物150餘間,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現存建築及遺址共佔地面積87500平方米。金殿,明代銅鑄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位於天柱峰頂端面積約160平方米的石築平臺之上。臺前倚巖築石欄磴道,迂迴九曲,名"九連蹬",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曾局部修整殿基,石欄石階,增設殿外朱漆木柵。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及民國三年(1914年),先後增建兩廂更衣室及殿後之父母殿等磚木結構的附屬建築。

16、廣東省羅浮山沖虛古觀(廣東省)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沖虛古觀,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北麓朱明洞南。原址為葛洪所建四庵之一的南庵,初名都虛庵。葛洪昇仙后,改建為葛洪祠,以示紀念。唐玄宗天寶年間擴建,易名為葛仙祠。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又賜名為“沖虛觀”,以後歷代均有修葺。現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沖虛古觀內有殿宇六重,分別為靈官殿、三清殿、黃大仙殿、呂祖殿、元辰殿和葛仙殿。黃大仙殿內供奉葛洪的弟子黃野人。黃野人為廣東東莞人,隨葛洪在羅浮山煉丹修道。一日外出回來,葛洪已經昇仙,只留下丹藥一粒,他服後成為地行仙,常在人世,為百姓治病,後人尊為“黃大仙”。三清寶殿是主殿,重建於清光緒年間。殿內主供三清尊神,張道陵、葛玄、許遜、薩守堅四位真君陪祀。兩側又分別設有精緻神龕,東奉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西奉太乙救苦天尊。整個殿堂雕樑畫棟,金碧輝煌。

17、祖師殿道觀(四川省)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青城山祖師殿原名洞天觀、清都觀,初建於晉,明末毀敗,清代乾隆五十七年萬本圓重建祖堂,神龕匾額猶存。1982年被定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現存殿宇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因供奉真武大帝和三豐祖師,故名真武宮,又叫祖師殿,為小巧玲瓏的四合院。背靠軒轅峰,面對白雲溪,環境十分清幽。古蹟有唐代薛昌浴丹井、廣成先生讀書檯(傳為唐代道教大學者杜光庭讀書處)。此外還有清人黃雲鵠題記的雲松塔,1993年新建的靈官殿及客房。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從殿右覓小道攀登可至磴口(天倉山和乾元山之間的夾巖),沿三險小道,下行可到青城後山金鞭巖。磴口北側有緩坡,可直登軒皇頂(海拔1247米),山頂有古臺,名軒皇臺,可俯瞰味江風光,下視諸峰如蟻垤狀,風景極佳。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馮玉祥將軍抗戰期中三次來青城山長住,1945年住祖師殿,當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佈無條件投降,將軍聞勝,不勝喜悅,在觀側建亭刻碑,自撰碑文雲:“三十四年八月初予來青城山,下榻真武宮。十一日晨,日本接洽投降消息傳來,同志鼓掌歡呼。時予方在灶間取火,聞悉不禁喜極淚流。八載艱苦,竟獲全勝;積年大恥,終免盡雪,予能不為吾民族國家慶乎!乃築亭以為紀念,名曰聞勝亭雲。馮玉祥敬志。”此碑現移祖師殿,作為文物保存,供人瞻仰。

18、西安市萬壽八仙宮(陝西省)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萬壽八仙宮位於陝西西安東郊的萬壽八仙宮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十方叢林,漢族民間傳說八仙宮為唐時呂洞賓早期遇漢鍾離”一枕黃粱”點破千秋迷夢而感悟成道之處。八仙宮是西安市現存最完整的一座道觀。自宋代創建以來,歷經重修、擴建,格局日趨完整,建築日益壯觀。今日之八仙宮集宗教、文化和旅遊於一體,以其優雅的環境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迎接著八方來客。成為全國道教徒嚮往的聖地和全國道教重點宮觀之一,是陝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八仙宮現佔地110畝,由山門至後殿,分為三進。山門外,有清光緒二十年磚砌大牌坊兩座,門外的影壁上刻有 “萬古長青”4個大字。山門兩端,鍾、鼓樓分立左右。第一進殿5間。第二進分前、後二殿。第三進正殿門楣上懸有清慈禧太后親筆題寫的“洞天雲籍”4 字匾額,大殿兩側,是東西跨院。東院有呂祖殿和藥王殿。庵前隔馬路有巨幅磚照壁一座,上刻有“萬古長青”四個大字。

19、玉泉院(陝西省)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玉泉院為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位於陝西華陰市玉泉路最南端,是華山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遊客從華山峪遊覽華山的必經之地。玉泉院為登臨華山的門戶。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玉泉院為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園林建築,背依華山,四周古木參天,院內有一泉,泉水甘甜清冽。相傳唐朝金仙公主在山上鎮嶽宮玉井中汲水洗頭,不慎將玉簪掉入水中。返回玉泉院後,用泉水洗手時無意中找到了玉簪,方知此泉與玉井相通,於是賜名此泉為玉泉。玉泉院因此得名。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玉泉院的大門是在原址上按照歷史記載修建的,為明柱挑簷式建築。大門的近上方懸掛著郭沫若題寫的匾額"玉泉院",蒼勁有力。大門前邊路旁高大楊樹,為當年馮玉祥駐軍時親手栽植。大門裡邊的巨石上,醒目地刻有"水利救民"、"人類平等"、"破除迷信"等字樣,也是出自馮玉祥之手。玉泉院綠廕庇天,迴廊曲折,歷來登華山的遊客多先在此歇腳,隨後出發登山。

20、鎮嶽宮(陝西省)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鎮嶽宮位於華山西峰東坡下邊。這裡林木繁茂,蒼松插天,溪水環繞,松濤聲和流水聲交融在一起,甚是清雅。宮依西峰東麓而築,隨崖就勢,構築獨特。宮前地勢平坦,四周奇峰聳天,蒼松挺翠,繁花布錦,瑤草結環,是一處環境幽美的宮觀建築。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因傳說生長過千葉白蓮的玉井在鎮嶽宮院內,故金大定已亥年(1179)時曾在宮前建有玉井樓,並立碑以記其事。明萬曆年樓還在,巡撫、陝西監察御使龔懋賢在樓前又題“真源”碑一通。明末,因天災人窩宮內廟宇破敗。至清初,東宮侍讀範養民登嶽隱居修道,在蓮花坪構復庵養性,與復社名士顧炎武、王宏撰結為方外友,以研究理學為掩護商討反清復明大計,並捐資重修鎮嶽宮,鎮嶽宮才有了一定規模。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清光緒年間又作了建築上的進一步完善。民國二十六年(1937)華陰人、著名的書畫家石磊園先生又捐資添築樓房三間,擴大了鎮策宮的建築規模,由於幾經修葺,宮迴廊曲徑,幽靜典雅,加之宮內有充滿神秘色彩的玉井,更令遊客嚮往留戀。

21、東道院(陝西省)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東道院在陝西省華陰市華山青柯坪東。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道士鄖禮慧創建,1950年重修一次,1982年再次得到修繕。道院坐東朝西,規模不大,小巧玲瓏,正殿三間,內供奉九天玄女塑像,樓閣道舍二十餘間;院內窗明几淨,環境清雅;院北唐槐婆娑多姿,生意盎然,院南有桃花洞、白衣洞、雪花洞、皓天洞等巖壁石洞,均為古時道士靜心修煉之處,四周群峰環抱,景色如畫。

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圖文介紹21間道教宮觀,各有特色

東道院原名九天宮,在華山谷口內約十公里處,恰為登山路程的一半。從華山谷口至青柯坪,一路崎嶇狹塞,至此穀道忽盡,豁然開朗。從青柯坪北眺秦川渭水;南望蓮花峰、鳳凰山;東有云臺峰、聚仙台;西看北斗坪、獅子嶺,四周山色浮蒼點黛,環境幽靜。在青柯坪可欣賞到的“華清八景”即:南邊的“水簾洞”及其洞上由流水印痕形成的“和合二仙”;西南峰頂“二仙下棋”、“白馬過橋”、“壽星石”和“鳳凰單閃翅”;西邊獅子嶺上的“獅子滾繡球”;西邊遠處大上方崖頂的“金龜戲玉蟾”等。 現在的東道院為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道士鄖禮慧所創。廟宇從坐東朝西,依山而立,規模較小,僅正殿三間,內祀“九天玄女娘娘”。東道院北有唐槐,婆娑多姿,生意盎然,南有元代開鑿的梅花洞。現為玉泉院的下院,屬全真道徒修真之處。

道教21間全國重點宮觀,蘊涵中華豐富文化和聰明智慧,今天就介紹到這了。圖文有不妥之處,真誠希望友友們指正,以便下次修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