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期八旗旗主的地位如何?

我是小胖者也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分成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八旗由来

八旗最初源于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满洲女真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 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期设置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成四旗。后随着战争的需要和人口的增多,于1615年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之制最终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皇帝直接统领,其它六旗分别由皇帝的兄弟子侄统领。公元1651年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直接统领,从而形成了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与下五旗: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八旗的分类

1631年皇太极创建汉军旗,1642年扩编为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其中最重要的满洲八旗,由瓜尔佳氏、钮钴禄氏、舒穆禄氏、纳喇氏、栋鄂氏、马佳氏、伊尔根氏、辉发氏这个八大家组成。

蒙古八旗,主要由归附蒙古各部的首领构成。主要有:恩格德尔、明安、鄂齐尔桑、噶尔马叶登、武讷格、布颜代、琐诺木、奇他特卫征等家族构成。

汉军八旗,则主要以归附的明朝官军为主,它在清王朝创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领则大多为明朝辽东汉人,在同清朝创建的长期征战中发迹,康熙朝以后又迅速演变为官宦世家。其中人物众多主要有:李永芳、李思忠、石廷柱、祖大寿、马光远、范文程、金玉和、高其倬等人。

以上的三种八旗,在清军入关后,分驻到全国各大要道和城市中。到雍正朝为止人数总额约为10万人左右。

雍正时期的旗主

雍正时期对原来八旗制度进行了改革,真正的把权力掌握在了皇帝手中。

一是将皇子全部封入下五旗。用皇子来分割原来旗主的势力。被封的皇子与原来下五旗的旗主一样领有该色旗中的满、蒙、汉三种旗下的佐领。具体数目根据所封爵等而定。

二是削弱旗主的旗权。规定了都统、副都统越旗出任,削弱了旗主对本旗人任官的控制权。

三是对旗主的削弱了旗主的统辖旗兵权。规定下五旗的护军和上三旗的护军一样,护卫皇帝的紫禁城。使得下五旗的护军不再归原来旗主指挥。

综上所诉,雍正时代的旗主们并没有什么实权了,他们只能做个王公贵勋享福,并不能太干预朝政。


石城艾伦


雍正时期,八旗旗主还有一定权力。

顺治时期,八旗旗主拥有大体全权,本旗兵民、牛录、民政三权在旗主(及分领牛录的诸王贝勒贝子入八分公手,下同),旗主对本旗人丁有控制权。

康熙时期,由于康熙活得太长,无人敢于反抗,所以康熙逐步任命异旗担任下五旗驻防将军,旗主的军队控制权被夺取。同时,康熙大肆分封儿子去各旗分领牛录,下五旗贵族无法抵抗。

雍正时期,进一步加强集权,设旗务大臣与旗主(诸王等)共同管理民政。

此后,下五旗旗主权力大为缩水,对旗下只部分民政管辖权,除自己的亲兵之外再也无力对抗皇帝。旗下人丁虽还是各旗旗主及诸王的奴才,但已不可同日而语。


四川達州


雍正朝时期,雍正皇帝建立了“军机处”,就此实现将一切军政大权收归集中的同时,也宣告着八旗旗主的权力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名存实亡。

至此,除了皇帝有特别的安排和任命,八旗的旗主王爷们已经彻底沦为了坐在祖上基业上安心享乐的闲散宗室,没有了权力,也没有了任何的职务职权。

但是尽管如此,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礼节上的地位依旧十分的高贵,依然想要相应的礼仪和规格,并且受到本旗辖属官员、旗民的尊崇。


湖南小伙小唐


上三旗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由皇帝控制。

正红旗旗主是第六代康修亲王崇安和第七代康简亲王巴尔图;

镶白旗旗主原属豫亲王多铎,顺治八年,睿王获罪,豫王牵及,此旗中已无豫王遗迹,为世祖

以下诸帝之子,陆续分封。

镶红旗旗主是克勤郡王后之平郡王,此时平郡王相继为讷尔苏、福彭;

正蓝旗旗主原系莽古尔泰所主,为太宗所自取,顺治初又归睿亲王,后又暂属豫亲王子多尼。

睿亲王得罪后,遂为诸王任便分封之旗分。

镶蓝旗旗主是第六代简亲王雅尔江阿和第七代简亲神保住。

扩展资料: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


胡乱看一点东西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统率满洲、蒙古、汉军。

八旗套装


八旗制度是清代一项重要的军事制度,尤其是在清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雍正即位之初,各旗都拥有重兵,勢力强大,仅藩邸所在的镶白旗中就有十二个佐领,约占八旗佐领总数的八分之一,这对皇权是很大的成胁。雍正下定决心要改革旗务。首先,他取消了诸王管理旗务的权力。雍正初年,他命裕亲王保泰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后又革去保泰镶黄、正白两旗都统之职,这三旗都落入雍正之手。雍正利用与允禩对抗的机会,先后解除了胤、胤陶、胤右等管理旗务的权力。与此同时,他又委派亲信充任各旗满洲都统或蒙左、汉军都统等职,将八旗的军政大权收归自己手中。其次,他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变动八旗机构、体制等来改革旗务。针对以前八旗都统以家为衙的局面,他创立了衙署,要求各都统集中办公;针对八旗官员和旗民欺凌属民、骚扰地方的情况,他加强了对他们的稽査与管理:针对旗人不愿劳动、生计艰难的情况,他下令允许部分旗人出旗为民。对旗务的改革,既巩固了雍正的皇权,也有利于制约旗人的骄横无理,缓和民族之间的矛盾,安定边防。


图说战争


电视剧《雍正王朝》有一场戏是我最喜欢的,那就是八王议政了,当时八王逼宫雍正,在危急关头,张廷玉挺身而出,从理论上驳斥了“八王议政”,十三爷又迅速夺回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这才算是结束了逼宫的闹剧。


而这八王议政中,除去雍正所拥有的拥有的三旗外,其余五旗的旗主在八王议政中出现了四位,另外一位没有出现,或者是四王中有一人统领多旗。


但了解清史的都知道,八王逼宫雍正根本就不符合历史,只是影视作品的艺术渲染而已。雍正时期,八旗旗主已经名存实亡,对皇权根本构不成任何威胁。


入关前,八旗旗主权力极大,可以左右朝局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也是清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八旗制度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最早的时候,那个时候还在关外,八旗的旗主权力是非常大的,军队、财物甚至可以说是旗主的私有财产,本旗人任本旗官,又各有独立的“入八分”的政治权力,军国大政,必须八旗联合集议。


入关后,权力逐渐削弱

入关后,八旗官兵开始实行俸饷制,旗主的财权一下子就被剥夺了,旗人和旗主之间的经济依赖不复存在。


顺治年间,能否参加八王议政需要皇帝任命,并且旗主死后,不再任命新的旗主。


康熙元年(1662年),又将每旗平均员额议政大臣与议国政的制度废除,八旗彻底失去了议政的权力。


康熙三十六年,八旗长官都统、副都统,可越旗充任,八旗旗主对军队的控制被严重削弱。


雍正时期

雍正上台后,取消旗主,改为管理都统职务。都统一职,用词也极为考量。八旗旗主满文原称为“固山额真”。“额真”意为主人,雍正对“额真”这个词尤为敏感,认为,“额真”不是做臣子的可以随便乱用的。因此下旨改用“邦昂”,即汉语“都统”的意思。


雍正朝是旗权转变最为彻底的一个时期,各旗旗主权力被压缩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旗主基本丧失对各旗的控制力,旗内管员的任命豁免全都经由皇帝。


同时,雍正元年(1723年)设立了八旗都统衙门,其后,又设置了值月旗以集中办理八旗事务,以便于皇权直接深入旗务,值月旗的大臣又皇帝钦点,八旗王公原来拥有的裁决争端和惩治旗人的权力被转移到中央政府各部,可以说旗主彻底丧失了控制权。


雍正时期,八旗的所有权都掌控在皇帝一人之手,八旗基本就是空架子,就和当今的英女王一样。


老实人侃历史


清朝满洲八旗的旗主,最初都是由努尔哈赤子侄担任,这些最初的旗主贝勒也均开创了属于自己家族的“铁帽子王”传承世系,并沿袭着对八旗的领导权。

清朝的八旗制度,始创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努尔哈赤以“黑旗”一旗起兵,之后随着征服的土地和人口不断增加,再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整编与调整后,最终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将辖属势力划分为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正白、镶白八旗,至此八旗制度正式建立。

后金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的政权的时候,八旗的统领者,也称为“旗主贝勒”分别为:

努尔哈赤,亲领正黄旗、镶黄旗;

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统领正红旗、镶红旗;

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

努尔哈赤的侄子,即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统领镶蓝旗;

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统领正白旗;

努尔哈赤的长孙,即其长子褚英的儿子杜度,统领镶白旗。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上后金汗位,在历经努尔哈赤晚年对于两黄旗的一些列调整,以及皇太极登基后的“黄白互换”事件后,此时八旗的统领分别为:

皇太极亲领正黄旗;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统领镶黄旗;

代善统领正红旗;

代善长子岳托统领镶红旗;

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

阿敏统领镶蓝旗;

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多铎统领正白旗;

努尔哈赤的十二子阿济格与多尔衮共领镶白旗。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改变了旗主贝勒的称呼,开始使用“亲王”、“郡王”的方式,称呼的旗主。而在经历了皇太极时期除掉阿敏、莽古尔泰,打击阿济格,以及顺治皇帝时期的豪格之死与清算多尔衮等一些列事件后,最终将八旗旗主的家族传承世系予以了确认,并且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确定了“铁帽子王”制度,厘定了爵位的传承名号,由此形成了八旗旗主家族世系的最终分布:

上三旗:

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由皇帝亲领。

下五旗:

正红旗归属礼亲王代善世系;

镶红旗归属于克勤郡王岳托世系;

镶白旗归属于肃亲王豪格世系;

正蓝旗归属于豫亲王多铎世系;

镶蓝旗归属于郑亲王济尔哈朗世系。

所以,八旗的旗主王爷们,或是亲王爵位,或是郡王爵位,并且都是世袭罔替的,隔代不降级的,并没有朝堂官员们的品阶之说。如果朝廷有需要和安排,也会进行临时性的任命,例如第三代礼亲王(当时称康亲王)杰书,就在康熙平三藩期间,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带兵入福建作战,而这并不影响他的亲王爵位;咸丰皇帝临终前任命的“顾命八大臣”中,端华就是第八代郑亲王。

后金时期以及清朝初年,八旗的旗主拥有很大的权力,但是经过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四代帝王的不断削弱,清朝中后期开始,旗主已经完全没有了实权,仅仅是个荣誉称号的而已。后金时期以及清朝初年,八旗旗主拥有很大的权力,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努尔哈赤所制定的两项制度。

其一,就是“四大贝勒”共执朝政的制度。

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登基为汗时,就设了四个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同时“命四大贝勒按月分直,国中一切机务,俱令直月贝勒掌理”。

直到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依然是四大贝勒“南面同坐,共受朝拜”,四人的权力、地位是一致的。直到皇太极相继除掉了阿敏和莽古尔泰,代善退出后,皇太极才开始“南面独坐,独掌大权”,并且通过分化瓦解,不断打压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皇权。

其二,就是“旗主贝勒推举新汗”的制度,即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努尔哈赤一生先后三次选择自己的继位人,第一次是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第二次是自己的长子褚英,第三次是自己的次子代善,但是这三次立储均已失败告终。最终心灰意泠的努尔哈赤选择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再册立继位人,而是就此确立了在前任统治者死后,由八旗旗主贝勒共同推举新汗的方式来确定新的继位者的制度,而这套制度与努尔哈赤钦定的继位人名单及其世系也就成为了后来的“太祖遗诏”。

皇太极以及后来的顺治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继承满清政权最高统治者的位置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造成了旗主贝勒以及后来的旗主王爷们掌握极大权力的同时,更是成为了之后“多尔衮专政”的权力来源基础,直到多尔衮倒台后,顺治皇帝才开始着手对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康熙朝时期,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削弱了八旗旗主的权力。首先,就是强化沿用自明朝时期的“内阁”制度,加强南书房的决策力度,以此来限制八旗旗主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其次,康熙皇帝安排自己的儿子、亲近宗室以及亲信官员,在八旗中担任都统、参领等职务,削弱旗主对于本旗的掌控力度。

雍正朝时期,雍正皇帝建立了“军机处”,就此实现将一切军政大权收归集中的同时,也宣告着八旗旗主的权力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名存实亡。至此,除了皇帝有特别的安排和任命,八旗的旗主王爷们已经彻底沦为了坐在祖上基业上安心享乐的闲散宗室,没有了权力,也没有了任何的职务职权。但是尽管如此,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礼节上的地位依旧十分的高贵,依然想要相应的礼仪和规格,并且受到本旗辖属官员、旗民的尊崇。


M墨墨M


顺治七年(1650)底多尔衮死后,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

清世宗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

“八旗都统,旧为八旗臣属,已见前矣。雍正间,每以亲王郡王任各旗都统,皆系皆系不能臣属他王贝勒者。先是康熙末年,屡以皇子办理旗务,即不欲假手于本旗王贝勒,而特命皇子出为代办。其办旗务,正居都统地位,非该旗王贝勒地位,但不能臣属于该旗王贝勒,则无可疑。惟尚非竟任为都统,至雍正间乃明任为都统矣。都统为八旗之行政官,不为臣属。于是旗之行政,尽属都统,该旗王贝勒只受其分得之包衣,受俸饷于旗内。于是旗主不但无耦国之嫌,并不预旗之内政矣。”

上三旗天子自将,所以没有旗主。

下五旗此时即使还有旗主名义,也已经不能管事了。





旧梦难寻MAX


 清朝满洲八旗的旗主,最初都是由努尔哈赤子侄担任,这些最初的旗主贝勒也均开创了属于自己家族的“铁帽子王”传承世系,并沿袭着对八旗的领导权。

清朝的八旗制度,始创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努尔哈赤以“黑旗”一旗起兵,之后随着征服的土地和人口不断增加,再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整编与调整后,最终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将辖属势力划分为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正白、镶白八旗,至此八旗制度正式建立。

后金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的政权的时候,八旗的统领者,也称为“旗主贝勒”分别为:

努尔哈赤,亲领正黄旗、镶黄旗;

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统领正红旗、镶红旗;

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

努尔哈赤的侄子,即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统领镶蓝旗;

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统领正白旗;

努尔哈赤的长孙,即其长子褚英的儿子杜度,统领镶白旗。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上后金汗位,在历经努尔哈赤晚年对于两黄旗的一些列调整,以及皇太极登基后的“黄白互换”事件后,此时八旗的统领分别为:

皇太极亲领正黄旗;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统领镶黄旗;

代善统领正红旗;

代善长子岳托统领镶红旗;

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

阿敏统领镶蓝旗;

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多铎统领正白旗;

努尔哈赤的十二子阿济格与多尔衮共领镶白旗。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改变了旗主贝勒的称呼,开始使用“亲王”、“郡王”的方式,称呼的旗主。而在经历了皇太极时期除掉阿敏、莽古尔泰,打击阿济格,以及顺治皇帝时期的豪格之死与清算多尔衮等一些列事件后,最终将八旗旗主的家族传承世系予以了确认,并且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确定了“铁帽子王”制度,厘定了爵位的传承名号,由此形成了八旗旗主家族世系的最终分布:

上三旗:

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由皇帝亲领。

下五旗:

正红旗归属礼亲王代善世系;

镶红旗归属于克勤郡王岳托世系;

镶白旗归属于肃亲王豪格世系;

正蓝旗归属于豫亲王多铎世系;

镶蓝旗归属于郑亲王济尔哈朗世系。

所以,八旗的旗主王爷们,或是亲王爵位,或是郡王爵位,并且都是世袭罔替的,隔代不降级的,并没有朝堂官员们的品阶之说。如果朝廷有需要和安排,也会进行临时性的任命,例如第三代礼亲王(当时称康亲王)杰书,就在康熙平三藩期间,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带兵入福建作战,而这并不影响他的亲王爵位;咸丰皇帝临终前任命的“顾命八大臣”中,端华就是第八代郑亲王。

后金时期以及清朝初年,八旗的旗主拥有很大的权力,但是经过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四代帝王的不断削弱,清朝中后期开始,旗主已经完全没有了实权,仅仅是个荣誉称号的而已。

后金时期以及清朝初年,八旗旗主拥有很大的权力,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努尔哈赤所制定的两项制度。

其一,就是“四大贝勒”共执朝政的制度。

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登基为汗时,就设了四个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同时“命四大贝勒按月分直,国中一切机务,俱令直月贝勒掌理”。

直到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依然是四大贝勒“南面同坐,共受朝拜”,四人的权力、地位是一致的。直到皇太极相继除掉了阿敏和莽古尔泰,代善退出后,皇太极才开始“南面独坐,独掌大权”,并且通过分化瓦解,不断打压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皇权。

其二,就是“旗主贝勒推举新汗”的制度,即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努尔哈赤一生先后三次选择自己的继位人,第一次是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第二次是自己的长子褚英,第三次是自己的次子代善,但是这三次立储均已失败告终。最终心灰意泠的努尔哈赤选择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再册立继位人,而是就此确立了在前任统治者死后,由八旗旗主贝勒共同推举新汗的方式来确定新的继位者的制度,而这套制度与努尔哈赤钦定的继位人名单及其世系也就成为了后来的“太祖遗诏”。

皇太极以及后来的顺治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继承满清政权最高统治者的位置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造成了旗主贝勒以及后来的旗主王爷们掌握极大权力的同时,更是成为了之后“多尔衮专政”的权力来源基础,直到多尔衮倒台后,顺治皇帝才开始着手对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康熙朝时期,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削弱了八旗旗主的权力。

首先,就是强化沿用自明朝时期的“内阁”制度,加强南书房的决策力度,以此来限制八旗旗主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其次,康熙皇帝安排自己的儿子、亲近宗室以及亲信官员,在八旗中担任都统、参领等职务,削弱旗主对于本旗的掌控力度。

而到了雍正朝时期,雍正皇帝建立了“军机处”,就此实现将一切军政大权收归集中的同时,也宣告着八旗旗主的权力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名存实亡。

至此,除了皇帝有特别的安排和任命,八旗的旗主王爷们已经彻底沦为了坐在祖上基业上安心享乐的闲散宗室,没有了权力,也没有了任何的职务职权。

但是尽管如此,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礼节上的地位依旧十分的高贵,依然想要相应的礼仪和规格,并且受到本旗辖属官员、旗民的尊崇。

我们知道雍正皇帝继位是非常不容易的,他经历了清朝著名的九龙夺嫡,最终胜出,其实他继位以后依然面临了各种挑战,其中就有八旗宗室。雍正皇帝继位以后,是如何清扫八旗宗室的反对派们的?

八旗宗室的力量

八旗是由大汗努尔哈赤创立的,他们在努尔哈赤打天下的过程中,也是举足轻重的力量。即便是努尔哈赤本人,他的地位也不能说比八旗旗主能更高。按照规定,当满族遇到大事的时候,就需要八旗旗主齐聚,共同商议,当打仗的时候,八旗也得共同出兵,即便是打完之后的战利品,也要八旗一起参与共同分配。后来经历了皇太极顺治和康熙的努力,八旗的实力已经有所削弱,但八旗仍然拥有自己的臣属,所以还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雍正如何清扫八旗反对派

我们知道雍正能够继位,是经历了九龙夺嫡,当他继位的时候,还是有几位兄弟不服的,何况八旗中也有人也反对他。而且其中的一些人希望能够干掉雍正,拥立新皇,这样的话自己就有从龙之功。

改称呼。在清朝时期,即便是皇帝亲生的皇子,都不一定能封王,但是八旗却有王的称呼。所以雍正先从称呼下手,颁布一道旨意,要求对那些没有封王的八旗中人,都要直接喊他们的名字。

加强管理。清朝规定八旗的军政等事务,都归都统管辖,但是,都统又不足以制约八旗旗主们。所以雍正又颁布了一系列指令,加强了管理,等于也是削弱了八旗的力量。


人文历史经典传奇


地位较低,已无实际军权,只是象征性的地位。

努尔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为:镶黄、正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合称八旗,统领满洲、蒙古、汉军。

清朝正式建立之前八旗都是由各贝勒直接控制,他们对麾下的满洲、蒙古和汉军八旗的自主权远远超出了战场之外。皇太极之后的数十年中,皇帝不断削弱八旗旗主的权力,逐渐集中皇权。

顺治时期,皇帝巩固了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的控制,使这三个旗成为“上三旗”。在下五旗,牛录连同爵位继续由父亲传给儿子,王公仍然拥有对牛录的传统权力。在17世纪和18世纪,旗兵对旗主的忠诚因八旗的扩大化而被淡化。创建新牛录的一个重要办法是皇子建立自己的家庭后让他们到下五旗任职。爵位递减之法意味着这些牛录最终将归于皇帝的上三旗,但这个过程需要传承几代才能完成。

康熙时期,皇帝拥有了委任统帅的权力。在平定蒙古首领噶尔丹之役中,康熙帝的兄长裕亲王福全、弟弟恭亲王常宁和皇长子都在统率八旗军队的王公之列。在第二次亲征时,康熙皇帝的5个儿子各统率一支八旗军,而他本人则统率主力部队,八旗旗主们基本被排除在最高权力圈之外。

雍正时期,八旗旗主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他限定了八旗王公控制的旗丁数量,并扩大皇帝的监督体系。八旗王公原来拥有的裁决争端和惩治旗人的权力被转移到中央政府各部。皇帝也分散了对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控制权。其中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雍正皇帝剥夺了安亲王岳乐的爵位传承权,把岳乐所属的牛录交给了弟弟允祥,并谕旨警告八旗王公:“国无二主。”雍正以后,皇帝真正实现了对旗务和国家事务的最终决定权,八旗旗主的地位也走向没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