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80后的文章,中年职业危机!

在全球贸易战、经济放缓、行业竞争日趋残酷激烈的形势下,如今的职业和创业环境变得越来越艰难。对于社会关注的中年职业危机问题,尤其是IT从业者的中年职业危机,近期,笔者通过华为离职社群对曾经在华为公司工作过的104位中年从业者做了关于“疫情下中年危机现状”的一个随机调查。这些从业者普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年龄在33-50岁之间(众数为40岁),当前在IT业细分领域中从事管理、技术、市场、产品运营等工作。

调查发现,约有83%的从业者认为自己正在经历不同程度的中年危机;有56%的从业者认为本次疫情会加重自己的中年职业危机,尤其对于中年职业危机感较多(比较大,很大)的从业者而言,疫情的影响更加明显。

写给80后的文章,中年职业危机!

美团CEO王兴说过一句话:2019年将会是过去十年最难的一年,也是未来十年最容易的一年。

的确如此,2020一开局,疫情这只黑天鹅从天而降,让很多原本就在中年职业危机中挣扎的人们更加焦虑。疫情正倒逼着我们去思考,如何走出中年的职业困境?

“中年职业危机”还是“能力危机”?

常会听到一种声音,“职场中没有真正的中年危机,只有能力危机”。真是这样吗?本次调查发现在总的调查者中有50%的从业者认可这种观点,27%的调查者不认可,另外23%处在不确定的迷惑状态。而如果单单考察中年职业危机较高的从业者(如下图),认同该观点的比例下降到了33.33%,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很多危机感高的人并不会认为自己缺少能力。

写给80后的文章,中年职业危机!

笔者看来,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因为它一针见血地道破了只要有足够的能力,就能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不禁要问,能力到底要有多“足”才能幸免?如今,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分工却越来越细,一方面,要求个体需要具备非常精准的专业技能和行业资源,另一方面,却仍然需要具备很高的灵活性和迁移性,而这两者本身就有难以调和的矛盾。如果单纯从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势必会让体力脑力都不如从前,且兼具工作-家庭重负的中年人陷入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究竟是什么引发了中年职业危机?

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基兰∙塞提亚教授在2019年第三期的《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及了中年职业危机的三点原因:第一,未来的机会在变少;第二,对过去的决定感到遗憾;第三,对当前不断重复的工作内容感到厌倦。可见,中年职业危机既反映了一种外界职业机会减少的客观存在,也是一种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缺乏安全感和意义感的心理效应。本次调查发现,在所列出的中年职业危机来源中,选择比例最多的是:发展受阻,没有机会;其次是身体透支和工作-家庭冲突。从中可以看到,即使在这样一个强调无边界职业的“5G+AICDE”时代,对于这些受过良好教育和从业经历的从业者而言,中年职业危机最普遍的问题仍然是发展机会不足

所以,外界存在的机会和自己想抓住、能抓住的机会,不可混谈。

写给80后的文章,中年职业危机!

您认为的中年危机来源?

中年职业危机能解决吗?

中年职业危机其实是一种一直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它国家存在,上个世纪也存在,当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行业,中年职业危机的表现和程度差异很大。如果中年职业危机是一种生命节律的自然反应,那么就无法避免和很难解决。在个体上,笔者认为它呈现出商业词汇中的“场景化”特点。我们可以把个人感受到的危机想象成一种“场景”,它由多组向量(行业特性、同僚对比、社会评价、成功标准、家庭承担、职业历程、身体条件等)犹如万花筒一样随机共同设定,所以也很难找到有效的外界干预手段或具体周全的解决办法。

在本次调查中,从业者们对于是否找到解决自己中年危机的办法,只有32%的从业者做出了肯定了回答,更多的人处是在一种疑惑不确定中。

写给80后的文章,中年职业危机!

在未来不确定性背景下,中年职业危机可能一直会存在。不过,生命全程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是可以通过积极地塑造所处环境来应对由生理、心理、社会变化而带来的各种挑战,来提高我们的职业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每一次危机的背后都会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在任何阶段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职业生命的“产品经理”。疫情当下,不妨运用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文献中“选择优化与补偿(SOC)”的框架思路来考虑如何重塑你的职业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