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六榕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六榕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导游书上提示六榕寺就在光孝寺不远处,地铁西门口站B出口200米处,不过还是找了半天才发现。寺庙也实在内敛了些,没有与其他寺庙一样的雄伟山门,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一户平常人家的大门,“六榕”两字端书其上,看看落款可非同寻常——“眉山轼题并书”,一下联系上了名人苏东坡。

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六榕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苏东坡的字

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六榕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苏东坡像

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六榕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六榕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六榕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六榕花塔

六榕寺与光孝、华林、海幢寺并称广州佛教四大丛林。当然,如今的规模与光孝寺相比已经差了许多,大门两边的楹联是“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基本上把这座寺庙牵扯到的两位历史名人说了个清楚。典故是这样的:公元675年的12月,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刚刚在南昌滕王阁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之后,南下省亲来到广州,受寺内和尚邀请,参观并写下了《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他的文章当然写得十分好:“玉林照灼,金山具足,倏来忽往,类奔电之舍云;吐焰流精,若繁星之转汉”。因而:“一塔有碑留博士”中的“博士”是指王勃,因为他曾经任太常博士,纪念他为舍利塔撰写的碑文;而“六榕无树记东坡”指当年苏东坡来的时候看到的六株榕树,不过当年的榕树早已没有了,后来补种了一些,于是寺内还修建了座补榕亭。

扯上了两位名人,自身总也还得有些内涵,六榕寺的内涵从这句话中可以得到答案:“光孝以树传,净慧(六榕寺的别称)以塔显”。进入大门便是一个庭园,一座高塔立马展入眼帘。这是一座红白相间、色彩艳丽的宝塔。广州人习惯称为花塔,说塔角飞檐,宛如吐苞向天开放的花瓣,塔刹又酷似花蕊,整座宝塔犹如一支直插蓝天的巨大花柱;不过兜了整圈也没感觉得出有什么相像之处。

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六榕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补榕亭,如今供奉的是泰佛


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六榕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六榕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六榕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六榕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六榕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六榕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


六榕寺规模实在小,藏经阁只能屈身在大门边上,加上一座大雄宝殿。不过这并不影响虔诚的朝拜者, 一眼望去,朝拜的人似乎都眉头紧锁,神情落寞,也许每个人都有不为人道的苦痛与悲伤吧。有时候,衣食无忧的生活不见得就能带来内心的安宁与欢喜有。香烟袅袅,钟声和着颂经声,充满了庄严、肃穆、静谧的气息。想起那句话:大隐隐于市。只要内心坚守一方净土,也许身处何地都不再重要。

苏东坡当初到此其实是因为被贬南方,此时东坡的心情从《定风波》一词已然道尽: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后人将这首词刻在了六榕寺,和默默无言的古寺榕树一起,透过千年风雨,目送着东坡飘然归去的身影。想想朋友设计了江南水乡、凤凰古城、玉龙雪山、川藏线、和一些主题乐园的自驾游,我觉得不能少了广州这个美丽又充满人文故事的羊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