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起來的新時代記錄者,《一路向鄂雲紀實》如何擴展行業可能性?


動起來的新時代記錄者,《一路向鄂雲紀實》如何擴展行業可能性?

導讀:系列直播、連麥、微徵集、紀錄短片,《一路向鄂雲紀實》通過雲紀實動態直播,講述特殊行業的“逆行”故事,展現著中國卡車人的責任和擔當。

文 | 萊芊

我們除了拍下紀錄片,還能幹什麼?

在新冠肺炎蔓延之際,一輛輛卡車將所需的醫療物資和食物儲備源源不斷地從全國各地運輸到武漢、黃岡等城市。卡車司機們以自己的一技之長,冒著被感染的危險投入到了救災一線。中國卡車人的這份責任與擔當應當被更多的人看到,也值得用影像記錄和書寫。

動起來的新時代記錄者,《一路向鄂雲紀實》如何擴展行業可能性?

對此,秧紀錄邀請前往湖北運送物資的卡車司機及車隊一同前行,聯合“路歌”互聯網物流平臺及旗下“卡友地帶”司機群策劃推出《一路向鄂雲紀實》系列直播、連麥、微徵集、紀錄短片等活動,力求真實、全方位地呈現出特殊時期中卡車司機的一線故事。與此同時,“雲紀實”的全新模式也為作為國家相冊的紀錄片樣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動起來的新時代記錄者,《一路向鄂雲紀實》如何擴展行業可能性?

為個體留名,

“逆行”的卡車司機是基石力量

2月24日,新華社發表文章《我們欠“逆行”的卡車司機一個熱搜》。

“正是卡車司機群體冒著‘風險’的‘逆行’為疫情防控和救治病患贏得了時間,為遭受疫情影響的群眾帶去了便利,他們的故事值得擁有更高的‘輿論能見度’,他們的名字值得被銘記。”這篇報道提到。

當貨物安全送到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有著15年駕齡的黑哥臉上浮現出喜悅和自豪,“出門的時候媳婦問我害怕嗎,我說害怕,但卡車司機只有害怕了,才能更好地保護好自己、保護好貨物。”在他看來,不是卡車駕駛員毫無畏懼,也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碰到事兒了,咱就得上”的堅定和責任感。

動起來的新時代記錄者,《一路向鄂雲紀實》如何擴展行業可能性?

《一路向鄂雲紀實》中的一幕讓人不禁眼睛溼潤,實際上,這樣默默“逆行”的貨車司機有很多。

一直以來關照現實的秧紀錄同樣認識到了這一點,整個平臺將目光投向投入救災一線的卡車司機,同時聯合“路歌”互聯網物流平臺及旗下“卡友地帶”司機群,共同策劃推出了《一路向鄂雲紀實》。在整個行動中,將防護服從南京運往武漢的司機王玉龍、從合肥出發的已有30年駕齡的司機周振紅、把北京新發地的蔬菜運送至武漢的張波、向孝感前進運送大米的退伍老兵許建海、夫妻同行為湖北送去辣椒的馬雲鵬和高巍......他們的身影構成了“一路向鄂”的完美逆行線。

動起來的新時代記錄者,《一路向鄂雲紀實》如何擴展行業可能性?

據瞭解,“路歌”物流平臺是目前規模最大的貨運網絡平臺,有豐富的調度經驗和人員儲備,在疫情期間利用大數據平臺為武漢等城市調配物資並配備司機進行緊急運送,已多次成功配送當地急需物資。

在《一路向鄂雲紀實》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個為抗擊疫情而奮鬥的普通人,當我們在這個冬天陷入不情願的停滯時,他們流動在中國大地上,並且有著一個共同的方向——武漢、湖北。他們將因為影像的紀錄而成為歷史中一個個鮮活而生動的刻度,被口罩擋住的“中國面孔”也逐漸變得清晰。

動起來的新時代記錄者,《一路向鄂雲紀實》如何擴展行業可能性?

除此之外,《一路向鄂雲紀實》也展現了卡車司機們真實面臨卻不為人知的困難。

從在車上快速解決的一頓頓泡麵快餐,到夜間行駛遇到的大霧天氣;從因各地封路堵路造成的“上路難”,到防護措施不夠專業存在的被感染風險——這一次紀實不僅讓我們看到作為運輸大動脈上重要一環的卡車司機們的勇敢擔當,也提醒著各方面要實實在在地解決他們面臨的困難,也不妨考慮在物質和精神層面給予參與抗疫的卡車司機適當的補償和獎勵。

動起來的新時代記錄者,《一路向鄂雲紀實》如何擴展行業可能性?

從單線到多維,

雲紀實如何讓影像“持續在場”?

如果僅僅以為《一路向鄂雲紀實》是一部紀錄片,那就會忽略掉它最具創造性的部分。

首先帶來驚喜的是一場場直播。2月27日至2月29日連續3天開通4路直播信號,秧紀錄展現了卡車司機們去往武漢的路途,從橫切面實時瞭解貨車司機的貨運工作。有卡車司機們的自述,“今天雖然天下著小雨,天氣氣溫有點低,但我們各位師傅們的心是火熱的”;也有卡友們提供的圖片素材,大家半蹲在地上,迅速解決晚飯;還有運輸前後的自拍,一句“貨已經安全送到”讓我們看到那一份堅持與溫暖,折射出非常時期下中國人的團結與勇敢……

裝貨卸貨、開車上路、吃飯睡覺、休息聊天……節目全景呈現了卡尺司機們一路向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展現給觀眾更加立體、鮮活的“逆行者”形象。

動起來的新時代記錄者,《一路向鄂雲紀實》如何擴展行業可能性?

其次,《一路向鄂雲紀實》還通過連麥和徵集的方式,補充直播狀態下無法交流的卡車司機的故事,並將運輸故事和連麥口述視頻快速整理、剪輯,包裝製作出短視頻故事進行傳播。在秧紀錄發佈的一則則紀錄短片中,被隔離司機劉永章講述他的“休閒”時光,如何就地取材為自己做一頓營養美餐;半個月內七次進出湖北的司機李強說,“作為一名貨車司機,沒有餘力為武漢捐錢捐物。只有一輛車,能幫上點兒忙,為武漢防控疫情獻上一份微薄之力,心裡很開心。”

播出期間,節目充分利用央視網兩微傳播矩陣資源,牽手央視影音客戶端、互聯網電視等多終端資源,向用戶推薦直播、點播節目內容。與此同時,《一路向鄂雲紀實》還聯合了新浪微博、今日頭條、鬥魚、百度、風直播等頭部商業平臺資源,根據傳播平臺的特性剪輯出不同時長、形式各異的紀實影像,同步進行直播和微視頻推廣,讓更多網友瞭解平凡卡車司機的逆行故事,讓正能量完成在微信、微博、抖音社交媒體的裂變傳播。

動起來的新時代記錄者,《一路向鄂雲紀實》如何擴展行業可能性?

不同於目前較為流行的雲直播,雲紀實的動態創新主要基於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一是跨越幾千公里讓觀眾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逆行的意義;二是形態上不僅讓作品停留在直播中,也讓這些故事能夠重新組合,用多元產品參與社會進程。

在更多突發的社會重大事件中,紀錄片人沒有足夠時間調研,但又不想缺席、不能缺席,在此意義上,雲紀實的全新模式也為紀錄片樣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相比於以往紀錄片的專業製作團隊,紮實的前期調研以及精細的後期剪輯加工而言,全民紀錄下的雲紀實也能打動人心。

“秧紀錄”多元參與,

新空間、新場景正在不斷擴展

疫情第一線,主流媒體以新技術為引領,充分運用信息革命成果,創新媒體融合傳播手段,實時權威傳遞疫情之下普通勞動人民勇敢逆行,同時也在抗疫記錄過程中豐富紀錄片的樣態。

央視網紀錄片人也沒有缺位,在短時間內組織拍攝多部作品,用鏡頭記錄各地防疫一線的故事,回應著“做新時代記錄者”的呼喚,增強人們戰勝疫情的信心,鼓舞各界防控疫情的鬥志。

動起來的新時代記錄者,《一路向鄂雲紀實》如何擴展行業可能性?

其中,央視網“秧紀錄”智能大屏紀錄院線為家庭用戶,尤其是居家防疫的孩子們準備了一份紀錄片大餐,不僅與央視紀錄頻道同步播出《武漢:我的戰“疫”日記》,還同時上線“一堂生動的成長課”“萌寵與猛獸,我們都有”“漲姿勢!中國歷史那些事”“致敬每一個平凡也不平凡的你”等多個版塊,集合百餘部精品紀錄片,讓孩子們“宅”在家裡也能看世界。

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這些紀錄片人與諸多同行一起成為“逆行者”。他們與疾病面對面,是職業精神,也是責任使命。他們用自己的“眼睛”把全國人民共同抗擊疫情的故事記錄下來、傳播出去,構成一幅幅打動人心的社會畫卷。

從展現一個百年礦井的暮年時光的《三礦》,到聚焦小人物生活歷程的《城市24小時》;從講述遵義貧困大山脫貧攻堅故事的《出山記》,到記錄科技變化也盡顯人道主義光輝的《手術兩百年》,回望秧紀錄出品參與的紀錄片作品,無不以其觀照現實的主流化特質和不斷出新的表達形式收穫一眾好評。

動起來的新時代記錄者,《一路向鄂雲紀實》如何擴展行業可能性?

這一次的《一路向鄂雲紀實》同樣有著值得行業關注的價值。“卡車司機們不畏艱難、不問辛苦,始終走在運輸第一線,希望更多人能關注卡車司機這個群體。”“天下卡友一家親,辛苦了兄弟!”“致敬逆行者,卡車人好樣的!”觀看直播的網友紛紛留言,點贊中國卡車人的守望相助。

在《一路向鄂雲紀實》中,我們看到了一位位司機獨立的個體故事,看到了一直在身邊默默守護但不曾瞭解的中國卡車人的堅韌,看到了紀實影像更有力量、更接地氣的表達;另一方面,《一路向鄂雲紀實》更是對紀實內容創作和傳播生態的求變與重構,新媒介技術與新時代下大眾藝術特徵相交相融,不斷拓寬著紀實影像的新場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