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下各國狂拋經濟計劃:為什麼中國不學歐美直接“發錢”?


消費是經濟增長和復甦的重要引擎,無論是直接發錢還是發放消費券,都是為了刺激消費擴大需求。為什麼我們不效仿歐美直接“發錢”?今天我們簡單聊聊。

近期全球疫情加速擴散,人流物流商流受限,經濟活動被迫按下 " 暫停鍵 ";給各國經濟及居民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此次疫情演變成全球大流行,不僅代表著疫情嚴重程度的升級,也意味著抗疫難度的升級!為應對疫情造成不利影響,各國防疫措施日益升級;紛紛加碼經濟及政策刺激計劃。

疫情肆虐下各國狂拋經濟計劃:為什麼中國不學歐美直接“發錢”?

疫情肆虐下各國狂拋經濟計劃:為什麼中國不學歐美直接“發錢”?

同樣從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3月27日發佈會上了解到: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全力抗擊疫情,出臺一系列財政和金融政策來穩經濟、穩就業,切實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在財政領域,中國國內各級財政已安排疫情防控資金超過1210億元人民幣,並將在今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共約合1593億美元。在金融領域,我們已向市場注入超過1.3萬億元人民幣的流動性和再貸款再貼現等定向工具,約合1848億美元。財政貨幣政策合計約3441億美元。

與其他國家直接給民眾發錢不同,在中央出臺一系列紓困促消費穩經濟政策措施的基礎上,不少地方因地制宜,想方設法減輕疫情對消費和經濟的衝擊,把發放消費券作為一項應對之舉。

從3月13日南京開始發放3億元消費券開始,寧波、濟南、青島、杭州、合肥等城市也陸續推出了發放優惠券政策。

疫情肆虐下各國狂拋經濟計劃:為什麼中國不學歐美直接“發錢”?

無論是直接發錢還是發消費券,其目的都是刺激消費和需求,這些措施能不能讓消費復甦立竿見影?能不能有效激發消費潛力才是關鍵。為什麼我們不直接發錢,我覺得更多還是結合我們實際環境和消費習慣採取的有針對性措施。

1、疫情下居民的外出急劇減少,各式各樣的消費大幅減少,消費市場受到較大沖擊。現在全球都在傾盡全力刺激市場,降息、大幅減稅、注資、給民眾發錢等等措施;但現在市場為什麼還是不漲?是因為這次並非以往金融危機,而是健康危機;即使給老百姓再多的錢、再低的利率借錢、再多的優惠刺激,疫情沒有解除之前,所有的經濟活動、消費需求都被封鎖起來;而好在國內疫情防控效果最先達到較好的狀態,我們有直接促進民眾外出消費的前提基礎。

2、國內大部分居民消費習慣與國外不一致,一方面疫情下家庭支出大增,若是直接發錢,大多數錢將存儲或者房貸等其他用,實際刺激消費效用會大打折扣。而換成消費券的話,消費券是有限期性、專用性、特定性,到期之前必須使用出去,使之拉動消費可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3、在國內當前環境下直接發現金並不是最好的方式,發消費券起到的是槓桿撬動作用,

能給經濟活動帶來一系列積極的連鎖反應。比如,為恢復旅遊市場景氣發放旅遊消費券,遊客因此增多,除了旅遊景區直接受益,餐飲、住宿、零售、娛樂等行業也會因之受益。另外消費券使用時大都需搭配一定比例現金的辦法,這會使消費者在使用消費券消費時,錢券相配,放大了消費金額,達到擴大消費的目的。

疫情肆虐下各國狂拋經濟計劃:為什麼中國不學歐美直接“發錢”?

綜上所述,發消費券或發現金以促消費穩經濟,其積極作用都值得肯定,但也不能有 " 畢其功於一役 " 的奢望。我們促進消費的手段主要是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從中央到地方打出的都是一系列的“組合拳”;我國有 14 億人口的龐大市場、4 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市場優勢巨大。在疫情防控中有序推動企業復工復產,生產設備轉起來,人財物流動起來,市場和經濟才會熱鬧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