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率不到13%,中国可以成功吗?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率不到13%,中国可以成功吗?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的话题物议沸腾,这与自身饭碗相关的事,获得了全国人民的瞩目。而上一次出现相同的话题,却是在2015年。在那个年头,也是经济严重受挫,出现了人民币贬值、跨境资本外逃、房地产投资骤降等诸多问题。


经济不景气,自然有了许多不同的声音。4月24日,时任财政部长的楼继伟在清华大学举行的“经济高层讲坛”发言:中国有50%以上可能滑入中等收入陷阱。此言一出,无数媒体竞相转载,在社会的舆论中,激起了惊涛骇浪。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率不到13%,中国可以成功吗?


在经济出现困难的前15个年头,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可以说龙行虎跃,同时也激励了民众,让众人对未来经济继续高速发展深信不疑。然而楼部长的一席言论,却让民众的信心打了个折扣。毕竟,财政部是除去央行外最了解经济动态的权威,财政部长尚且这么说了,那么经济将会何去何从。


“中等收入陷阱”一词也随之深深刻在了许多人的心里,这其中,也包含了学术界的各位大拿。诸多经济学家开始唇枪舌剑:有人认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是问题,也有人表态这个过程会异常艰难。


在2015年的年末,决定中国经济命脉的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这场会议中,将去库存和去产能作为了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随后,棚改计划出台,央行放宽货币供给。大量资金如同泄闸洪水一般流入民间。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率不到13%,中国可以成功吗?


在天量的货币刺激之下,市场迅速变热,经济也随之整体盘活,“中等收入陷阱”一词也如同一个过期的明星,被社会抛之脑后。然而经济的潜在的问题并未消失,不过是在货币的大量投放之下,被深深掩盖。


在2018年末,去库存任务告一段落,各地的贷款审批回收了,流向楼市的闸口开始收紧。与此同时,面临美联储的加息预期,央行同时收紧信贷。在货币缩紧的同时,中美爆发贸易战,经济再次受挫。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词,又被诸多媒体挖了出来,并被大众所聚焦。不过人云亦云,大多数媒体并不拥有足够解读的经济学素养。


要想真正了解中等收入陷阱,以及判断中国是否能够跨越,我们还需带着疑惑, 追本溯源。


01、陷入泥潭的拉美各国


2006年,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份《东亚经济发展报告》。在这份评估东亚各国经济状况的报告中,“中等收入陷阱”一词首次亮相,并指出,各国若不能转变经济增长机制,就难以突破人均10000美元的天花板,从而进入经济停滞期。


这一理论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根据数据统计。在1950年以来,人口超100万的国家地区中,除去日韩等13个经济体,其他大多数都陷入经济增长缓慢的境地。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拉丁美洲。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率不到13%,中国可以成功吗?


在中国尚处于大跃进时,以墨西哥、巴西为代表的拉美各国就已经抱着雄心,争先恐后地发展起了经济。对于国际而言,拉美不但人口数以亿计,并且资源丰富。于是欧美众多财团接踵而至,慷慨解囊,让拉美众国获得了第一桶金。


在获取资金的同时,拉美各国还不断从欧美引进技术。虽然大多是“二手货”,但对于本地来说已是绰绰有余。此后,拉美各国将制造业定为立国之基。


为了更好培育起制造业这棵幼苗,减少进口便成了这些国家的基本国策,一个叫做“进口替代”的战略应运而生。


这一战略下,拉美各国要么提高关税,要么外汇管制,不断出台各项措施限制外国工业品进口。缺乏外来竞争后,本土产业迎来春天。本地工业突飞猛进,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相继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有得必有失,过度的进口替代,也为拉美本土的经济留下了巨大的祸根。一是牺牲了消费者的利益,使消费者只能使用价高质低的商品,二是对于本土企业的保护过甚,让其缺乏竞争意识。


话虽如此,但在本土市场的发力下,经济开始迅速腾飞。上到执政者,下到普通家庭,无不为经济的飞跃所亢奋:委内瑞拉上马3000个项目,巴西计划投资3700亿美元,墨西哥计划90年成为工业强国。


为了达成上述的各种目标,单靠本国资金无以为继。于是拉美各国开始筹资,一边对外举借了天量的债务,一边对内发放了海量的货币。巨额货币进场,通货膨胀加速,货币开始迅速贬值,大量的本地资本纷纷外逃。与此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风暴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袭。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在了火药桶一般的中东地区。由于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的不满,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们在密谋之后,一致削减石油输出量。这一举动打断了西方经济社会的进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率不到13%,中国可以成功吗?


油价好似坐上了直升飞机,一天一个价,大量的欧美公司因此破产、停工、裁员。而当时的拉美正借了一大笔欧美的外债,依靠出口原材料和矿石还债。在经济危机里,这些商品的价格一泻千里。


债台高筑、资金外流,诸多因素下,拉美各国爆发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墨西哥宣布暂停偿付外债,巴西、委内瑞拉等国一致跟进。到1986年底时,拉美众国的债务总额飙升到了惊人的10000多亿美元,相当于当时3个中国的GDP总量。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然而拉美的情况并非是恶意违约,而是家中实已无粮下锅。在经济越发崩坏之时,最大的债主美国出手了。


1985年10月,美国前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上提出,以美国商业银行为主,联合其他银行向以拉美为主的债务国发放贷款。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率不到13%,中国可以成功吗?


在这项提案被称“贝克计划”的提案里,除了提供贷款,还附加了一定的政治条件,即要求拉美各国放弃“进口替代”,实行金融与贸易自由化。早已无米下炊的拉美各国,为了获得资金支持,相继表示接受。


正如前文所讲,拉美各国由于长时间的封闭国内市场,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的潮流前,完完全全就是个“纸老虎”。对外放开后,已经忍受够高价低质的消费者迅速转投国外厂商的怀抱,拉美本地的厂商被跨国企业以摧朽拉枯般的气势击溃。


本以为救命的解药,却成为了致命的毒酒。拉美消费者的选择,成为了压垮本地制造业的最后一根稻草。经济萎缩、工厂倒闭、失业骤增,拉美各国被拉下了经济迅速增长的神坛,成为了失败国家的代表。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率不到13%,中国可以成功吗?


在此之后,拉美陷入了一蹶不振的境地,始终徘徊在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里而无法脱身,成为了负面教材,让全世界所有的后进国家为之警惕。与之相比,万里之外的亚洲,却在不同的形势下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02、成功的日韩与失败的东盟


在亚洲诸国中,除去中国这个庞然大物外,以日韩为代表的东亚以与东盟4国为代表的东南亚,在经济赛道的表现相差甚远。


70-90年代,日韩经济突飞猛进,以远超常人想象的速度跨入了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反之泰国印尼等东盟4国,却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


与实行“进口替代”的拉美相比,日韩尤其重视参与国际贸易。日本将 “贸易立国” 作为不变国策 ,以金融为主财政为辅的手段,大力扶持商品出口。韩国则以贸易为导向,鼓励资本国际化并加强对外合作。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率不到13%,中国可以成功吗?


在两国的积极推动下,日韩在国际产业链开始扮演起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大量来自欧美各国的订单纷涌而至,源源不断地为日韩企业开始输血。以三星、索尼、丰田为代表,一系列我们耳熟能详的跨国公司,在这一背景下开始崛起。


外贸如火如荼,居民收入突飞猛进,消费能力水涨船高。内需这辆马车松开缰绳开始狂奔,担负起了发展经济的重任,成为强劲的推力。


然而虽有外贸与内需这两样利器,但日韩当时本土的产品层次却与欧美仍保持着距离。这使得无论是国际分工还是国内市场,日韩均有大量的利润流失。摆脱这一境地的唯一方法,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在关于产业升级的路上,日韩殊途同归。前者确立了 “技术立国”的方针,一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一边哺乳国内科技产业。后者则是将科技发展定为国策,推动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两国的专利申请开始呈现出爆发趋势,实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科技链攀爬。而在科技产业的促进下,先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率不到13%,中国可以成功吗?


与华丽变身的日韩相比,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菲律宾则深陷泥潭,经济前行的速度施施而行。比如东盟四国经济发展最快的马来西亚,1973年就已经成为了中等收入国家,但直至2017年,也未能成为高收入国家。


东南亚地处热带,气候湿热,有着充沛的降水以及丰富的热带资源,与拉美环境极为接近。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下,东南亚各国的本地企业将重心放在了橡胶、农产业等资源的出口贸易,反而在其他产业竞争力薄弱,自身产业结构同样落后。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率不到13%,中国可以成功吗?


当地政府未必不想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但往往有心无力。由于产业规模的限制,就业岗位有限,四国耗费重金培育的人才,往往在毕业后奔赴异国他乡求职。在2011年的数据统计里,马来西亚的海外人口居然高达150万之巨,占全国人口的5%,这其中,大多数为高素质人才。


出口乏力、内需不足,社会财富却被极少数权贵富商所垄断。在一份统计报告中,四国最富裕的1%人口,占据了社会整体50%的财富。而与此同时,大量群众仍在温饱线挣扎。像极了那句话,“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


虽然弊病颇多,但东盟四国仍依靠着原材料的出口,缓慢积累起了一笔可贵的社会财富。然而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以索罗斯为代表的西方财团却撬开了这扇守护财富的大门,将东南亚多年积累的财富一扫而空。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率不到13%,中国可以成功吗?


虽然韩国在这场危机中同样损失惨重,但依靠本身雄厚的底子,东山再起。反观东南亚诸国,却由此萎靡不振。


是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已经成为了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身处东亚的中国,在与日韩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也开始面对起了这个魔咒。


前进一步海阔天空,后退一步万劫不复。


03、困难但前进的中国经济


1978年,改革开放,有着10亿劳动力和市场的中国,开始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正式登上了国际舞台。人均GDP搭上高铁,从不足200美元一直飞奔过了9000美元的红线。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举世罕见。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率不到13%,中国可以成功吗?


经济快速增长下,却依旧隐藏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社会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人口老龄化的后续无力、房价高涨的内需萎靡。


在北大3年前公布的《中国民生报告》中,就指出1%的家庭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财产。在巨大的收入差距下,占据绝大多数人口的劳动力劳动积极性会降低,子女上升通道被限制。目前来看,收入差距,仍在朝着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


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日益高涨的房价息息相关,这也同时压抑住了内需扩展。在北上广深诸多一二线城市,大批年轻人为了攒下首付,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在此情况下,消费降级的出现也就见怪不怪了,整体经济的正常流转被影响。


然而对中国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老龄化危机。全面二胎不及预期,越来越多的老人与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将成为未来中国的常态。日韩的今天,无疑是中国的明天,但与日韩不同的是,未富先老是我们正在面对的。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率不到13%,中国可以成功吗?


诸多问题齐聚,成为了中国经济前进之路的一道道门槛。如何破局,是今天政府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目前来看,最大的希望就是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只有产业升级,产品附加值提高,我国才可以在国际和国内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并避免劳动力下滑带来的产业外流影响。也正是出于这一考虑,中国推出了中国版的工业4.0计划,即《中国制造2025》。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率不到13%,中国可以成功吗?


然而往往事实并不能让人如愿,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制造2025》视为心腹大患,并通过贸易战限制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贸易战下,中国的对外出口同样严重受挫,农民工返乡数量再次攀高。


即使如此,转型升级也是中国不得不走的一条路。不过相对美国附属的日韩而言,中国在这条路上走的更为艰难。但我国毕竟是经济大国,有着完善的产业链以及更为广阔的市场,完成科技树的攀爬,只是个时间问题。


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不曾有人相信,人均GDP甚至只有撒哈拉沙漠三分之一的中国,能达到今天这个地步,在那么艰难的日子,中国尚且创造了如此的一个经济奇迹。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中国依旧也有经济转型的能力与魄力。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率不到13%,中国可以成功吗?


但要达到这个目标,正如任正非所说,还要拿钱砸出更多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到那时,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而言只会成为“历史名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