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岁月》,写下怎样的音乐家国情怀

我一直在遐想着,这个怀抱音乐梦想的年轻人形单影只地走在巴黎的街头,衣不保暖食不果腹地走着,一走就是五年。如此执着的生命该具备怎样的伟力呢?我的思绪被刘迪生的《大河之魂》带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巴黎,带到了冼星海恨过更爱过的巴黎,不想抽身离开。我甚至天真地想着,若能在几十年之后追随着冼星海的足迹一一走过他曾经走过的土地,该会心生怎样的情感波澜?

读《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岁月》,写下怎样的音乐家国情怀

相关画面

这个疍民的“遗腹子”从小就吃过比同龄人多得多的苦。慈爱的外祖父去世后,母亲黄苏英带着他远渡重洋到新加坡当帮佣。母亲不放心他一个人待在棚户区的家中,就带他到主人家陪小少爷玩耍。一天傍晚,母子二人回到棚户区的简陋小屋,冼星海兴奋地拿出半块芝士蛋糕,想让母亲尝尝。母亲见状,追问他蛋糕是从哪里来的。在支支吾吾了半天后,冼星海哭着告诉母亲,这是给少爷当“木马”获得的酬劳。“黄苏英一言不发地看着满脸泪水的冼星海,将桌子上的蛋糕丢进了垃圾桶里,然后转身出门,用身上仅有的一元钱在糕点店买了一块完整的芝士蛋糕。”

读《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岁月》,写下怎样的音乐家国情怀

大河之魂

“宁愿有尊严地死去,也不愿意出卖自己的灵魂。”这是母亲说过的让冼星海牢记一生的话。此后的人生不管遇到这样的困境,他从未低下高贵的头颅。第三章《弦上的圣音》讲述了冼星海在巴黎的点点滴滴,这些文字在我心中刻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画面。在考上巴黎音乐学院之前,冼星海一直过着一种类似于流浪汉的日子,无处安身。

“有一天,冼星海像往常一样站在街边拉提琴讨钱,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趾高气扬地走到他面前,将他讨钱的碟子打碎,伸手给了他一记耳光,并说他丢了中国人的脸。”“尤其是到了欧洲的冬季,凛冽的寒风夹杂着雪花,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这时候对于他是一种折磨。有好几次因为又冷又饿,他实在支持不住,在街上软瘫下来,差点被警察送进了停尸间。”“有一次,因为白天上课很累,回来后又一直做到凌晨,冼星海端菜上楼时,因为晕眩连人带菜都摔倒在地,被领班的臭骂了一顿之后,第二天就被开除了。”

读《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岁月》,写下怎样的音乐家国情怀

冼星海指挥演奏

这是一个音乐家在异国他乡追逐梦想的苦涩日子,我却因此而看到一个朝气蓬勃的生命在积聚着能量,为了有朝一日在回国之后加入抗日大潮的洪流中,为历经丧乱的国家歌唱,为羸弱却不屈的民族歌唱,为受欺凌的同胞们歌唱。

自助者天助。想要遇到生命中的贵人,必须先让自己成为自己的贵人。不珍重自己的人,有何理由向命运发出请求眷顾与垂青的呼唤?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多夫》有言曰:“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罗曼•罗兰还说:“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在巴黎少有的一个寒冷的晚上,冼星海“回想起生命的坎坷与国家的破败,一股说不出的苦辣和心酸涌上心头,创作的激情在脑际奔流。”就是在这个寒风呼啸、独处阁楼的晚上,冼星海创作出了《风》。至此,这个怀抱梦想、坚强不屈的年轻人终于闻到灵魂的香味,听到心的和声。

读《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岁月》,写下怎样的音乐家国情怀

伟人题词

倘若冼星海半途而废,他不会遇到令他永记心中的爱人露易丝,他不会得到杜卡、丹第、奥别多菲尔等大师的教诲,他不会得到马思聪的鼎力相助,他不会迈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的大门,他更不会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赫赫有名的冼星海。当法国最负盛名的作曲家杜卡在听过《风》之后拉着冼星海的手对他表示祝贺的时候,我忍不住热泪盈眶,心也随着刘迪生生动、到位的笔触升腾起来。一个灵魂能够由普通渐变为优秀再升华为伟大,一定对得起他吃过的所有的苦。阅读至此,我暗自庆幸遇到一部用自我生命来创作的传记作品。正因为此,这部作品才有不被特定时空限制的特质。

“生活越是平淡,内心越是绚烂。生活在琐碎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冼星海的身上看到未来的希望,我们或许没有他那样的才华,但是我们要有他那样的热情,要有他那样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往往比才华更为重要。”刘迪生在向“大河之魂”致敬的同时,其笔触也是指向当下的。

读《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岁月》,写下怎样的音乐家国情怀

影视画面

在辞去新华影业公司的职务时,冼星海说:“我从事音乐事业不是为了做买卖。我宁可贫困,宁可分文不计地为社会服务。”在抗战全面爆发参加演剧队后,写给母亲的信中,冼星海说道:“妈妈,你得明白我们并不是逃难,我们十四个都是救亡的勇士,虽然还没有实现我们预期的愿望,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明了自己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在《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中,冼星海写道:“中国的现在,实在难产生像贝多芬的大天才。与其缺乏天才,不如多想办法,务使中国有产生天才之可能,才是学音乐的人的责任。要使中国有产生音乐天才之可能,其责任落在一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身上,他们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不能学会了音乐便满足,还要转播到全国,感染全国。”

我有意摘录《大河之魂》中引用的冼星海的承诺、家书中的文字,是想在读过之后,于下笔写作时与音乐家本人再次面对面,让他坚韧、刚毅的灵魂烛照我平凡的生命。与此同时,也可以见出刘迪生在史料爬梳时的独具慧眼。他的眼光聚焦的是灵魂的挣扎、奋斗与走向理想的义无反顾。“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只有一个,但是传记文本中的冼星海却不止一个,不同的传记作者有不同的角度、风格、取材。

读《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岁月》,写下怎样的音乐家国情怀

舞台剧

写到冼星海在延安担任鲁艺音乐系主任的不顺时,刘迪生是这么认为的,“许多人将冼星海的这一段经历当成他脾气古怪、不通政务的证据,但是,这恰好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冼星海当时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作为一个作曲家,他能够在条条框框中保持自己的犄角,至少说明当时延安的整个大环境是轻松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唯有这样的环境,才能够让冼星海展现出艺术家可爱的一面;也唯有这样的环境,才能够实现艺术真正的辉煌。”可爱的艺术家必有真实的一面,更有音乐上不懈的追求,行政岗位的劳心劳力常被视为艺术追求的掣肘。这样的冼星海无奈却真实,真实也动人。在引用别人的观点时,刘迪生也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在列为参照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令读者不由自主地产生比较,在比较过后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读《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岁月》,写下怎样的音乐家国情怀

相关画面

这本书中解读《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歌曲的文字,是我反复赏读的。我深知,这些深刻又独特的文字,必是一次又一次饱受灵魂撞击的聆听之后的收获。关于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作者写下了如下句子:“这首曲子以短促有力的乐句、切分节奏的穿插、附点的运用,使音乐充满活力。在齐唱之后是二部、三部、四部轮唱,一轮高过一浪,隐喻抗日武装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终于汇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在我看来,刘迪生《大河之魂》的写作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苦苦追寻的过程,他在追寻着呼应这个伟大生命的节拍,乐此不疲、甘之如饴。

读着,读着,仿佛耳畔又响起了小时候因参加大合唱而极为熟悉的雄浑、壮丽的旋律。我不由得再一次在心中感慨着,伟大的音乐是能够穿越时空的,伟大的音乐是可以震撼所有人的心灵的。刘迪生说:“如果将生命的跋涉当作一场巡礼的旅行,决定生命价值的绝不是这段旅程的长短,而是生命的‘道义’。”“道义”可以视为世人常说的价值或意义。在四十年的生命历程里,冼星海用《黄河大合唱》更用永不言弃的生命之歌,奏响了属于那个时代又超越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