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心不喚物,物不至


稻盛和夫:心不喚物,物不至

稻盛和夫先生在自己的著作《活法》中曾經提到這樣一個觀點,“心不喚物,物不至”,事情的結果由心中如何描繪而定。如果心裡總是思考“無論如何都要成功”,那就一定能夠成功;“可能不行,也許會失敗”,這種想法佔據心靈時就會失敗。這與中國傳統的“君子立長志,小人常立志”的觀點不謀而合,魏十力先生在《十力語要》(卷一)中說:“吾國學人,總好運逐風氣,一時之所尚,則群起而趨其途,如海上逐之夫,莫名所以,曾無一剎那,風氣或變,而逐臭者復如故,此等逐臭之習,有兩大病,一、個人無牢固與永久不改職業,遇事無從深入,徒養成浮動性,二、大家共趨於世所矜尚之一途,到其餘千途萬途,一切廢棄,無人過問,此二大病,都是中國學人死症。”古往今來,凡有大成就者,都是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人。反之,很多碌碌無為者,都是因為不能堅持、輕易放棄的人。魏十力先生講的現象,在很多領域、很多時候都存在,甚至不僅僅存在於我們中國人。

稻盛和夫:心不喚物,物不至

博鰲亞洲論壇是由25個亞洲國家和澳大利亞發起的非官方、非營利性、定期、定址的國際組織,第一個把總部設在中國的國際會議組織,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而如此盛大的國際組織,卻是由一名民營企業家促成的,而非國家。

1989年,民營企業家蔣曉松第一次去海南,又因為偶然的機會而來到了博鰲。這裡江河湖海都有,還有三座山、三個島,風景美麗。只匆匆一面,蔣曉松就再也忘不了博鰲。剛開始,他想投一筆資金把博鰲做成亞洲最好的旅遊度假區;不久,他又有了新的想法和更有價值的創意,就是把亞洲論壇搬到這裡。自從有了創辦博鰲亞洲論壇這個願望之後,蔣曉松就全身心投入到了這個充滿挑戰和誘惑的使命之中。他開始馬不停蹄地在全球飛來飛去,四處遊說自己的想法。 

稻盛和夫:心不喚物,物不至

1997年7月,蔣曉松把日本前首相細川護熙夫婦和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剋夫婦請到了海南,然後一起來到博鰲。在博鰲的一個小島上,他們一起吃著燒烤;晚上,兩位前首相、前總理和他們的夫人就住在蔣曉鬆開發博鰲的職工宿舍裡面。在這裡,他們達成共識,擬定了博鰲亞洲論壇的具體設想。 1998年初,他們又將這個想法傳達給了當時的菲律賓總統拉莫斯。那年9月,三位前首相、前總理共同在菲律賓馬尼拉發表了博鰲論壇的宣言。 

2000年11月,他們在博鰲召開了亞洲論壇專家會議,對博鰲亞洲論壇的可行性進行論證。參加會議的20多個國家的專家都很激動,認為亞洲領導人能夠在這裡匯聚一堂,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十多年前就想做這件事情,今天這件事讓中國人做成了。亞洲在半個世紀以前有過一次萬隆會議,但那是一個一次性的會議,而博鰲亞洲論壇是定址、定期召開的會議。一個國際性常設會議的總部放在中國,這是此前從來沒有過的,蔣曉松做到了。 

稻盛和夫:心不喚物,物不至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只要想做到,就能夠做到。想不到的人,永遠不可能做到;而淺嘗輒止的人,也不可能做到;而只有心中不停地“喚物”,不停地呼喚成功,一步步前進迎向成功,最終才能讓成功握在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