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心不唤物,物不至


稻盛和夫:心不唤物,物不至

稻盛和夫先生在自己的著作《活法》中曾经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心不唤物,物不至”,事情的结果由心中如何描绘而定。如果心里总是思考“无论如何都要成功”,那就一定能够成功;“可能不行,也许会失败”,这种想法占据心灵时就会失败。这与中国传统的“君子立长志,小人常立志”的观点不谋而合,魏十力先生在《十力语要》(卷一)中说:“吾国学人,总好运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之夫,莫名所以,曾无一刹那,风气或变,而逐臭者复如故,此等逐臭之习,有两大病,一、个人无牢固与永久不改职业,遇事无从深入,徒养成浮动性,二、大家共趋于世所矜尚之一途,到其余千途万途,一切废弃,无人过问,此二大病,都是中国学人死症。”古往今来,凡有大成就者,都是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人。反之,很多碌碌无为者,都是因为不能坚持、轻易放弃的人。魏十力先生讲的现象,在很多领域、很多时候都存在,甚至不仅仅存在于我们中国人。

稻盛和夫:心不唤物,物不至

博鳌亚洲论坛是由25个亚洲国家和澳大利亚发起的非官方、非营利性、定期、定址的国际组织,第一个把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会议组织,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如此盛大的国际组织,却是由一名民营企业家促成的,而非国家。

1989年,民营企业家蒋晓松第一次去海南,又因为偶然的机会而来到了博鳌。这里江河湖海都有,还有三座山、三个岛,风景美丽。只匆匆一面,蒋晓松就再也忘不了博鳌。刚开始,他想投一笔资金把博鳌做成亚洲最好的旅游度假区;不久,他又有了新的想法和更有价值的创意,就是把亚洲论坛搬到这里。自从有了创办博鳌亚洲论坛这个愿望之后,蒋晓松就全身心投入到了这个充满挑战和诱惑的使命之中。他开始马不停蹄地在全球飞来飞去,四处游说自己的想法。 

稻盛和夫:心不唤物,物不至

1997年7月,蒋晓松把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夫妇和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夫妇请到了海南,然后一起来到博鳌。在博鳌的一个小岛上,他们一起吃着烧烤;晚上,两位前首相、前总理和他们的夫人就住在蒋晓松开发博鳌的职工宿舍里面。在这里,他们达成共识,拟定了博鳌亚洲论坛的具体设想。 1998年初,他们又将这个想法传达给了当时的菲律宾总统拉莫斯。那年9月,三位前首相、前总理共同在菲律宾马尼拉发表了博鳌论坛的宣言。 

2000年11月,他们在博鳌召开了亚洲论坛专家会议,对博鳌亚洲论坛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参加会议的20多个国家的专家都很激动,认为亚洲领导人能够在这里汇聚一堂,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十多年前就想做这件事情,今天这件事让中国人做成了。亚洲在半个世纪以前有过一次万隆会议,但那是一个一次性的会议,而博鳌亚洲论坛是定址、定期召开的会议。一个国际性常设会议的总部放在中国,这是此前从来没有过的,蒋晓松做到了。 

稻盛和夫:心不唤物,物不至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想做到,就能够做到。想不到的人,永远不可能做到;而浅尝辄止的人,也不可能做到;而只有心中不停地“唤物”,不停地呼唤成功,一步步前进迎向成功,最终才能让成功握在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