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君綽 牛僧孺

出自牛僧孺編撰的《玄怪錄》,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唐傳奇小說。

隋煬帝徵遼,十二軍盡沒。總管來護坐法受戮,煬帝盡欲誅其子。君綽憂懼連誅,因與秀才羅巡、羅逖、李萬進結為奔走之友,共亡命至海州。夜黑迷路,路旁有燈火,因與共投之。扣門數下,有一蒼頭迎拜君綽,君綽因問:“此是誰家?”答曰:“科斗郎君,姓威,即當府秀才也。”遂啟門,又自閉,敲中門,曰:“蝸兒,外有四五個客。”蝸兒即又一蒼頭也。遂開門,秉(bǐnɡ,舉著)燭引客就館客位,床榻茵褥(yīnrù,床墊和被子)甚備。俄有二小童持燭自中出門,曰:“大郎子出來。”君綽等降階見主人。主人辭彩朗然,文辯紛錯,自通姓名曰“威汙蠖(huò,屈伸蟲)”。敘寒溫訖,揖客由阼(zuò,主階)階,坐曰:“汙蠖忝以本州鄉賦(指秀才),得與足下同聲(擁有相同的名聲)。清宵良會,殊是所願。”即命酒合坐。漸至酣暢,談謔交至,眾所不能對。君綽頗不能平,欲以理挫之,無計,因舉觴(shānɡ,酒杯)曰:“君綽請起一令,以坐中姓名雙聲者,犯罰如律。”君綽曰:“威汙蠖。”實譏其姓。眾皆撫手大笑,以為得言。及至汙蠖,改令曰:“以坐中人姓為歌聲,自二字至五字。”令曰:“羅李,羅來李,羅李羅來,羅李羅李來。”眾皆慚其辯捷。羅巡又問:“君風雅之士,足得自比雲龍,何玉名之自貶耶?”汙蠖曰:“僕久從賓貢,多為主司見屈。以僕後於群士,何異尺蠖於汙池乎?”巡又問:“公華宗,氏族何為不載?”汙蠖曰:“我本田氏,出於齊威王,亦猶桓丁(齊桓公的後人)之類,何足下之不學耶?”既而蝸兒舉方丈盤至,珍羞水陸,充溢其間。君綽及僕者無不飽飫。夜闌撤燭,連榻而寢。遲明(起床很晚)敘別,恨悵俱不自勝。君綽等行數里,猶念汙蠖。復來,見向所宿處,了無人居。唯汙池,池邊有大螾(yǐn,蚯蚓),長數尺。又有蝸螺丁子,皆大常者數倍,方知汙蠖及二豎(僕人)皆此物也。遂共惡昨宵所食,各吐出青泥及汙水數升。


一條才思敏捷的大蚯蚓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把“小說”這個詞從《莊子·外物》裡掂出來說:“飾小說以幹縣令”,但此“小說”跟後來我們理解的不同,指寓言和傳說。魯迅又引漢代班固《漢書·藝文志》解釋:“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這句話意思是,收錄在《漢書·藝文志》目錄裡的那些“小說家”,大多是“街談巷語”的記錄,不是記載在聖賢書籍裡的大道理——所以是不需要背誦的,不需要考試的,而是用來消遣的。

我小時候在鄉村裡,愛聽父親講“古仔”。我們廣東話稱故事為“古仔”,跟說書相似——我們要知道,小說跟故事不一樣,說書也不是現代意義的小說。

農民過去大多不識字,沒文化,他們講古論今,多帶著神怪內容,故事裡面的人物動輒上天入地,騰雲駕霧。那時書也少。這樣講著就扯遠了,回不來了,怎麼辦呢?我父親的辦法跟說書人一樣,是硬撐著往前跑,講到哪裡算哪裡——記不住不要緊,前言不接後語不管,就這麼突然撂在那裡,晚了,睡覺!大家戀戀不捨,也只能散夥。

第二天吃完晚飯,我們繼續聽父親講故事。

“上次講到哪裡了?”父親問。他一天勞作,事情辛勞,忘記昨天的內容了,但我們都記得。古代說書人手裡一塊板,輕敲桌面,大家靜下來,接著前一天的內容講下去——上回說到,張飛挺著丈八長矛突然殺出……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章回小說中的“回”就是這樣一個意思:前面的故事講完了,後面的精彩故事剛剛起了一個頭,你聽得入迷,欲罷不能,這一章就打住了。聽眾心癢癢的,第二天還得來,想知道下回發生什麼事情,下回怎麼回。說書的還得回過頭來交代一下昨天講了什麼,提醒一下聽眾,然後繼續講下去。

講著講著,說書人也就滿嘴跑馬,東南西北上天入地了。歷史上那些真人變成了故事中的英雄,典籍不載,無從考證,帶上了神奇色彩。如“隋唐故事”不斷地被說書人“演義”著——隨口杜撰著,就變成了《說唐演義全傳》裡那神乎其神的故事。隋唐間排名第一的好漢李元霸手執八百斤銅錘,雙錘匹馬,殺得十八路反王幾十萬人馬落花流水,奠定了個大唐花花世界好好江山。在地上,李元霸真猛如霸王龍般無人能敵。說書人把他講到了絕路上去,沒法解決了。於是說,他目空一切,舉著銅錘衝著上天大吼,以為自己宇宙第一了。這時一個猛雷打下來,銅錘失手落下,把他的腦袋砸碎了。

真實歷史雖然不是這樣,但說書人不妨信口開河,娛樂為先。過去沒有電影電視可看,有沒有互聯網讓你忙個不停。那時一到晚上,萬籟俱寂,只有蟲子呱呱亂叫,聽著寂寞的心都涼了,真是閒也閒出氣來了。說書人幹嗎?就是講故事給人消遣的,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有沒有這樣的人,就不管了,你也不必多管閒事。

我父親給我們講過一個薛平貴徵西的故事,說寒江關有個女英雄樊梨花煞是了得,一杆梨花槍上下翻飛,無人能敵。薛平貴徵西,每次都在樊梨花面前慘敗。他退回去繼續想計謀學本領,每次都被打敗。一連打了三年,敗得一塌糊塗。這都打的什麼仗啊?後來我長大找書看才知道,徵西的是唐初大將薛仁貴的兒子薛丁山,跟樊梨花對陣的也是薛丁山。薛平貴和樊梨花不是一個朝代的人,他們能打起來,真是關公戰秦瓊了。

唐朝沒有宋朝以後那麼多亂七八糟的規矩,因此他們想象力豐富,見什麼都神奇,說什麼都百怪。唐朝著名宰相牛僧孺編撰、李復言續寫的《玄怪錄·續玄怪錄》屬唐代“傳奇文”中的一部名作,也沒有人說他不務正業,專談“怪力亂神”。這就是一個寬厚、寬容的時代的好處。

唐傳奇基本是當時白話,並不深奧,我們應該努力讀一些。

這裡選的《來君綽》是其中一篇,非常有趣。我讀了常常感到好笑,我們家喬喬七八歲時,我就給她講了這個故事,她也覺得好笑。至於怎麼好笑呢?我建議大家自己去讀一讀。

我曾努力用白話文逐字逐句地翻譯過一遍,企圖給讀者對照著看。翻完之後,發現完全是一著臭棋。我本來主張讀“唐傳奇”要儘量硬讀,讀多少算多少,而不要看所謂的現代白話文翻譯。但我自己就言不由衷。現代白話文的翻譯實在無法比擬原文之萬一,別的不說,原文在韻律上的感覺,就已經完全喪失了。所以,斟酌再三,我還是把譯文拿掉了。大家千萬彆著急要完全讀懂,百分之百掌握——說老實話,我到現在讀了不知道多少遍,也不覺得自己百分之百讀懂了,能讀懂百分之三四十,就是好事。

這小說的有趣之處在於,一條大蚯蚓在夜裡變成了飽學之士,自稱是秀才,滿腹經綸,出口成章,反應敏捷。來君綽是名門之後,和幾個飽讀詩書的朋友逃難,居然在野外無人處,深夜碰到了一條大蚯蚓變成了翩翩佳公子,並學問高深地跟他們談天說地,吟詩作賦,大吃大喝。威汙蠖才思敏捷,學問淵博,把幾個秀才說得啞口無言。其中有一段,是他們邊喝酒邊玩“高雅游戲”字詞搭配,結果大蚯蚓威汙蠖張嘴就來,“羅李,羅來李,羅李羅來,羅李羅李來。”這是拿名字開涮,雖然沒有實際的意思,但是對詞語音節、結構的研究,有特殊的趣味。

唐傳奇裡還有很多好玩好笑、極其有想象力的故事,我極力推薦大家繼續閱讀其他篇目。

思 考


在童話故事裡,各種動物變成人,或者人變成動物,都很常見,但像唐傳奇這樣讓一些蟲子、田螺之類的小東西變成人類,甚至讓掃帚、銅鑼、蠟燭臺等物件也變成人類,並且吟詩作賦,卻不多見。在古人眼中,萬物有靈,實在是很有意思的。


第三編 動物小說


以動物為主角的小說,在兒童文學中歷史悠久,而且傑作很多。美國作家E.B.懷特的兒童文學三部曲《夏洛的網》《吹小號的天鵝》《精靈鼠小弟》是我反覆推薦的傑作;美國作家休·洛夫廷的《怪醫杜裡特故事集》也是一百年來享譽世界的傑出作品。十九世紀還有英國比亞特麗絲·波特的《彼得兔故事集》,更是家喻戶曉。

用動物來當主角,其實是講述人自己的一些事情,尤其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興起環境保護的思想之後,人們在重新反思現代科學技術對環境的破壞時,再度深刻地考慮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時,動物保護、植物保護和環境保護,都成為一個系統的認識。而那些在偉大的兒童文學大師筆下獲得了生命的動物們,也成為孩子們認識世界和自我的重要途徑。

但中國原創兒童文學中,一些作家實際上缺乏對動物的真正研究,缺乏趣味性和童心,任何故事都要牽涉到好人好事和怪異的紀律要求,故事敘事能力又糟糕,所以目前好的作品不多。

我想,孩子如果沒識字,還可以看動畫片,迪斯尼動畫片裡以動物為主角很多了,甚至可以說幾乎都是以動物為主角。低幼的可以看《小熊維尼》,再長大些可以看《貓和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鴨》等經典動漫,日本的動漫大師宮崎駿的很多作品,都跟環保、自然、動物有關,我自己就特別喜歡《百變狸貓》這部作品,其他如《龍貓》《風之谷》《千與千尋》等,都極其優美。這樣的名單可以一直開下去,但我們暫時打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