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縣大樹鄉大屋牛村:打鍋牛 一家親

以忠報國、以孝治家、以信交友、以義做人


天下牛氏

中國的很多姓氏溯源,有帝王之貴胄,或是封國之尊榮,更有先輩之顯耀,牛氏便是。

傳家訓揚家風 | 都昌縣大樹鄉大屋牛村:打鍋牛 一家親

牛氏得姓始祖牛父像

唐《元和姓纂》曰:“宋微子之後司寇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微子”何許人也?此處“子”是一種尊稱,一如“孔子”“孟子”“莊子”。“微子”是距今3100多年前商代的微啟,是商紂王的庶兄。紂王無道,國勢日微,微子數諫不聽,為避禍遂棄官出走。周武王滅商後,復微子之職。周成王時以國封微子啟,國號宋,建都商丘。微子啟的後裔有叫“牛父”的,官至掌管刑獄的宋國司寇。宋武公時,遊牧民族西戎長狄人屢次犯宋,牛父率軍出戰,壯烈殉國,後世子孫即以其字為氏,稱牛氏,牛父為牛氏的得姓始祖。

關於牛氏,有兩個讖語,可以演繹出很多版本的歷史故事來。一個讖語是“牛繼馬後”,說因此司馬懿將三國曹魏後將軍牛金毒殺,以除後患,牛金子孫逃離。在宋代《古今姓氏書辨正》中記載牛金之子牛元 定逃難至安定,改姓寮氏。北周末年,工部尚書寮允複姓牛氏。其子牛弘曾任隋 朝的吏部尚書,史稱“大雅君子”。另一個讖語是“牛姓幹唐祚”,所謂“祚”之意,現今的《新華字典》釋義為“皇帝地位”。有唐一代牛姓名宦榮辱多變。唐天寶年間,宰相牛仙客因此讖語遭周子諒參劾。唐朝後期長達近40年的“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宦官專權、唐朝腐敗衰落的集中表現,加深了唐朝後期的統治危機。“牛”指的是一代名相牛僧孺,一度遭李德裕一黨以此讖為 謗。讖語在民間更有了“猛牛撲帝王”“九牛撞金殿”的演繹。“兩角犢子”的八角牛,而由“牛”字象形成成“朱”字,以至唐末牛泚、牛溫公元907年滅唐建立後梁,有人說也應了“牛姓幹唐祚”之驗,這當然是一種附會。



傳家訓揚家風 | 都昌縣大樹鄉大屋牛村:打鍋牛 一家親

窯府牛村祖祠外牆

對了天下牛氏,“打鍋牛”是姓氏文化中的一個顯著標識,既承載著家族的興衰歷史,又凝聚著牛家良好家風的傳承。“鍋”之被“打”,似乎有“他打”和“自打”之說。所謂“他打”,最早的家族故事是說牛金家族罹難遭官府抄家而“打鍋”受驅辱;所謂“自打”,最早的家族故事是說牛弘家族罹難(其次子牛方裕因參與弒殺隋煬帝被流放),徙遷他地之際,家族兄弟主動打鍋,各揣其片,悲壯分離。關於“牛丞相打鍋”,元末明初的“18打鍋牛”的故事廣為流傳。說牛家因是朱元璋的同黨而遭元朝迫害,打鍋析家,逃離家園。當然也有相反的詮敘,說朱元璋因與牛家恩怨追剿牛家人,而致打鍋牛離析。各地也有不同版本三兄弟、四兄弟、五兄弟、八兄弟、九兄弟等破鍋傳說,“打鍋牛,一家親”的祖訓一直在家族傳唱。“打鍋”後衍生出眾多分支。打爛的是鐵鍋,打不爛的是牛姓血脈相連的骨肉親情。當年各執鍋片分離,日後攜鍋片對鍋認親的故事,顯得特別的動人起來。

“牛”是一種勤勉有加的良畜,口語中的“很牛”更是一種讚譽。關於牛氏起源,當然也有與生物學上的牛類相關的說法。說西周時期有“牛人”一職,是職位上很高的“上大夫”,專職負責飼養皇家牛畜,並保障諸侯的肉食、祭祀之用。民間也有說牛姓祖先是以放牛為生,故以職業為姓氏,稱牛氏。“俯首甘為孺子牛”,更是對牛氏人家高尚品格的稱道,亦是對具備忠勤形象一類人的禮讚。

都昌牛氏

都昌姓氏文化學專家王旺春先生對都昌牛氏的繁衍頗有考究。

傳家訓揚家風 | 都昌縣大樹鄉大屋牛村:打鍋牛 一家親

牛新南(左)、牛仕泉(右)在祖堂門樓前留影

都昌牛姓承襲“隴西世家”(隴西郡在今甘肅),尊牛弘(545-610)為一世祖。唐晚期“牛李黨爭”中的名相牛僧孺(779-847)二十四世孫牛公序(約生於943年),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由湖南長沙府徙居都昌縣城北關外鐵牛塘(今縣城牛角塘),牛公序十二世孫牛汝榮(約生於1060年)南宋淳熙戍戌年(1178)由鐵牛塘遷一都篁竹峰。在馬影灣置屋場,繁衍生息,其後裔發脈成現在都昌僅有的三個牛姓村莊,總計800人左右。大屋牛村屬大樹鄉龍門村委會,現有人口400餘人;株巒牛村屬大樹鄉龍門村委會,現有人口200餘人;窯府牛村屬大樹鄉玉階村委會,現有人口200餘人,村名“窯府”,一說是明代成化年間開村始祖牛紹鈿(約生於1440年)在此基燒窯,一說村上景德鎮創業發家的“窯府老闆”多。三個牛姓村莊儼然如一村,大屋牛村居中,與株巒、窯府已連成一個整體相居。都昌牛姓一世祖為隋朝吏部尚書牛弘(宏),按這樣的世系算下來,唐丞相牛仙客為第六世,唐丞相牛僧孺為第十一世,都昌北宋牛姓始祖牛公序為三十四世。



傳家訓揚家風 | 都昌縣大樹鄉大屋牛村:打鍋牛 一家親

牛仕泉在家研讀家訓家規

1955年出生的大屋牛村牛仕泉年輕時在吉安、上饒服兵役五年,退伍後曾任大樹鄉龍門村委會副主任9年,他年歲漸大後熱心都昌牛氏宗譜的編纂和牛氏文化的推廣交流,現任中華牛氏文化研究會理事、江西牛僧孺文化研究會(籌委會)副會長,是都昌1987年、2007年兩屆“牛氏宗譜”編修的牽頭人之一。牛仕泉列出都昌“東匯牛氏宗譜”至今已歷第十一修的脈絡,豐富著都昌本土譜牘學的資料。“東匯牛氏宗譜”明弘治十二年(1498)首修,清乾隆四年(1739)二修,乾隆四十三年(1778)三修(四卷),嘉慶十八年(1813)四修(四卷),道光十一年(1841)五修,同治三年(1864)六修,光緒十一年(1885)七修,光緒三十一年(1905)八修,民國十四年(1935)九修,1987年十修,2007年十一修(六卷)。盛世修志,望族修譜,按照宗譜20年一修的循例,牛氏宗譜十二修應該在2027年了。牛仕泉手頭保存有光緒 乙巳年由藏古堂主修的一本老譜。他參與主修的1987年版牛姓宗譜也有一個創新,就是牛姓男人娶妻或嫁女,來自或去往何鄉、何村、何戶、何排行都列入載錄。

傳家訓揚家風 | 都昌縣大樹鄉大屋牛村:打鍋牛 一家親

舊宅

據統計中華牛氏全國約有240多萬人,人口總數在各姓氏的百位之前,並以河南、河北、山西、安徽等省牛姓居多。中華牛氏文化研究會總會設在河南鄭州。江西有都昌、弋陽(由都昌遷往的一支)、泰和、永新、吉安、會昌、新建、井岡山等縣市有牛姓村莊。2014年籌備成立江西牛僧孺文化研究會,總會設在井岡山市拿山鄉,會長由都昌大屋場牛村人、大樹鄉退休教師牛新南擔任。牛新南同時兼任中華牛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熱心牛氏宗親聯絡,積極推廣牛姓傳統文化研究。都昌牛姓匯入中華牛姓大家族的宗親文化研究,直接的媒介便是都昌牛氏宗譜。上海的一家宗譜網站上收錄了都昌新修的牛氏宗譜,中華牛氏文化研究會即是從網上得知江西都昌也有牛姓村莊,便寫了一封信到龍門村委會,這封“牛氏宗親”收的信函轉到了牛仕泉的手中,自此都昌牛姓派人直接參加全國性的牛氏文化研究活動。2019年7月,三晉文化研究會牛氏文化研究中心、《牛氏文化》編輯部在南京舉辦牛氏“家譜家訓家風”學術論壇,都昌牛新南先生在會上介紹了都昌牛氏家族史,參會的17個省(市、自治區)牛氏宗親表示擇機到“鄱陽湖上都昌縣”來感受牛氏家風民風。

傳家訓揚家風 | 都昌縣大樹鄉大屋牛村:打鍋牛 一家親

新民居


牛百人逸事

  大屋牛村如果從南宋年間在馬影灣成村而算,距今已歷840餘年,在悠悠八百餘載的歷史煙雲裡,“牛”人輩出,各呈異彩。《都昌縣誌》上載錄牛斗南,南宋慶元五年已未科進士,曾任漢陽知府。而在民間流傳最廣的,是清朝初期的鄉紳牛百人的故事。牛百人在大屋牛村家譜上名為“文堯”,出生於清順治庚子年(1660年),他憑著能思善辯,以“善訟”稱名。



傳家訓揚家風 | 都昌縣大樹鄉大屋牛村:打鍋牛 一家親

株巒牛村祖祠

  傳說牛百人“牛”到都昌縣的新任知縣,在三天之內要登門拜訪牛百人,不然就會遇到找岔子的事。牛百人結拜了另三個帶“百”之人,視若兄弟。一個是陽峰的盧百茂,會“打”,武功了得;一個是多寶糰子口的沈百義,會“跑”,擅通風報信;一個是徐埠的譚百饒,會“寫”,文才瞭解;牛百人自己會“說”,能辯善訴。

  說某年都昌南薌萬湖區與鄰域的昌邑山爭湖洲權屬,昌邑山的人先告狀,在官府控告都昌牛百人為非作歹,經常到湖洲指手畫腳,氣焰囂張,實屬“匪類”,官府要嚴加懲儆。臨到開堂那天,官府傳爭執雙方出堂,牛百人在都昌這方的對質人列。這天,牛百人讓族人將他蜷身裝進了一個麻袋抬到法堂。知府很是詫異,質問難道此“刁民”有不可見人的臉面,懼見本官?牛百人隔袋陳詞:知府大人明鑑,既然尋釁昌邑人說我輩牛某人常臨湖洲以圖不良,那讓來人描說我牛百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麻子還是瘸子?昌邑山人只被這一問,就知“誣告”戳實,他們何曾見過牛百人一面?知府斥責了昌邑山人一通後,讓衙卒解開了麻袋系口,牛百人立身,顯氣宇軒昂狀。官府詢牛百人都昌湖洲界址,牛百人應道:“上齊滕王閣,下齊蜈蚣腳,除了禾苗,見青就斫。”昌邑人最終敗訴,都昌的草洲權益得到維護。

  說清朝的景德鎮會館,其實既有都昌幫,也有撫州幫、樂平幫等。為爭會館權屬,都昌人與外幫打起了官司。久拖不決之時,牛百人介入此訟。他在會館的108間對外宿客的房間,每晚租一間,連住108晚。第109天,他便向官府替訴,說景德鎮會館是獨屬都昌人的,外幫無份。在訟堂上,牛百人能說出每間房的長與寬尺寸來,以至構制也能悉辨。最具“殺手鐧”效應的是,房間床鋪底下有都昌人當年建造時埋下的碑記。這究實是牛百人在每晚住一間的108天所做的功夫,連石碑淋澆上滷鹽水以呈舊痕的細節都思慮到了。而外幫無片言隻語作憑證,都昌人在瓷都勝了這場官司。

傳家訓揚家風 | 都昌縣大樹鄉大屋牛村:打鍋牛 一家親

冬季的馬影灣塘

  說牛百人的孫子牛邦至在大沔池參與“殺潭”取魚,被周邊一個村莊的人砸了魚簍,還遭了“盜魚”的斥責。大沔池在清初叫凌池,周邊有“三嘴”,即塗家嘴(後遷往左裡)、李家嘴、橝林嘴。這個“殺潭”取魚的村莊被“三嘴”半圍著。按鄉間民俗,“殺潭”本來就可在幹底了的魚池塘,讓周邊人去爭份魚腥。牛百人見到孫子回家訴說,他覺得非要出這口受欺之氣,一紙訴狀到官府,用的是“言他術”,狀告這個村莊在凌池巧取豪奪過往船隻的過渡費:“大船過,一豬一罈酒;小船過,錨一隻。”說的是這個村莊見大船過渡,收一頭豬一罈酒的費用;小船過,本是收一捆茅柴,而牛百人將“茅”寫成“錨”,收船家泊岸的鐵錨,這就顯缺德了。反正最後是這個村莊向牛百人服軟,提著凌池抓的肥碩的甲魚登門求和,讓不究訟案。

傳家訓揚家風 | 都昌縣大樹鄉大屋牛村:打鍋牛 一家親

唐代兩丞相牛仙客、牛僧孺在都昌牛氏宗譜上的記載

  說牛百人一天來到他的祖居地縣城北門的牛角塘,那時牛角塘叫鐵牛塘。在現今的城北春天住宅區,清初是牛角塘牛家人的“牛皮山”。牛角塘一蛋販與牛家有隙,口出狂言說哪天見到了牛家強人牛百人,要讓他吃屎。說這話時,牛百人就在側旁,他也不去當面論個高低來。過了三天,說這話的人挑著一谷籮雞蛋去縣城走街串巷賣,牛百人再次在大街上迎面相逢,他對蛋販說要買一百枚雞蛋,蛋販很高興碰上了大買主,有點小欣喜地被牛百人導引到一家小店數雞蛋。起初一枚、兩枚、三枚地從谷籮裡取出,放到店中一張小八仙桌上。後來壘層再數,累卵要滑落,牛百人笑著讓蛋販用手箍攔住桌沿,他幫忙七十、八十的往下數去,及至數到百枚,小販已是不能有絲毫的松臂,不然蛋滾盡流。圍觀的人愈發地多,有認得牛百人的,也知道牛百人這是故意在謔戲人。牛百人對蛋販笑著說:我就是牛百人,買你的蛋,讓你今天來吃場屎!那人回過神來是三天前自己的狂言惹的禍,忙賠不是,連言多有得罪,先生莫怪,要麼這100只新鮮雞蛋就送給先生吧。牛百人卻是付了錢,將百枚雞蛋分與圍觀眾人,揚長而去。


  牛百人歿於康熙乙未年(1715),享年56歲,葬大屋村門首山。一代鄉紳牛百人以特有的民間智慧,甚或挾帶著的幾份狡黠,去恪守心中篤定的正直和俠義,讓後人津津樂道。


傳家訓揚家風 | 都昌縣大樹鄉大屋牛村:打鍋牛 一家親

唐代牛氏墓誌中的家訓

  新時代的大屋牛村人,傳承“打鍋牛”家訓家風,牛勁十足,牛氣沖天,奔向豐收的小康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