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域的劃分

禹分九州

中國歷史區域的劃分,各有不同。有時候,同一個區域名稱,而實際所指地域大有區別。有些名稱則是上古所沒有的。

州——相傳堯時禹平洪水,分天下為九州:冀州、兗(yǎn)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又相傳舜時分為十二州,即除了九州外,從冀州分出幷州、幽州;從青州分出營州。這樣,疆域的大小是一樣的,只是州的大小稍有不同。

東漢十三州

到了漢代,中國的疆域更大了,於是增加了一個交州,一個朔方。後來朔方併入幷州,改雍州為涼州,梁州即為益州。東漢時代,共有十三州:即司隸(直轄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冀州、幽州、揚州、益州、荊州、交州。晉初分為十九州,和東漢十三州比較,增加六州:一、把梁州分為雍、涼、秦三州;二、把益州分為粱、益、寧三州;三、把幽州分為幽、平兩州;四、把交州分為交、廣兩州。

從漢到南北朝末,州基本上是監察區(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分全國為十幾個監察區,稱為州或部。每州置刺史,後稱州牧一人,巡察所屬郡國。後來刺史都掌兵權,不是單純的監察官了。),有時也是行政區。不過從南北朝起,州的範圍漸漸地縮小了。在唐代,全國共有三百多個州,是行政區,宋元所謂州,則與唐代基本上一致。明清改州為府,只留少數直隸州直轄於省,散州隸屬於府。

秦三十六郡

郡——郡是行政區域。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其中著名的有隴西、潁川、南陽、邯鄲、鉅鹿、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河東、上黨、太原、代郡、雁門、雲中、琅琊、漢中、巴郡、蜀郡、長沙、黔中。後來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閩中,共為四十郡。此後歷代都有郡,但是區域變小了。直到隋代才取消了郡。唐代州郡迭改,都是行政區域。宋廢郡。

國——國是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國的區域略等於郡,所以“郡國”連稱。

唐代十道

道——唐代的道是監察區,略相當於漢代的州。貞觀年間,分全國為十道:(1)關內道,即古雍州;(2)河南道,即古豫、兗、青、徐四州;(3)河東道,即古冀州;(4)河北道,即古幽、冀二州;(冀州多次出現表示只是冀州一部分,下同)(5)山南道,即古荊、梁二州;(6)隴右道,即古雍、梁二州;(7)淮南道,即古揚州;(8)江南道,即古揚州的南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9)劍南道,即古梁州(劍閣以南);(10)嶺南道,即古揚州的南部。開元年間,又分為十五道,這是從關內道分出一個京畿(治長安),從河南道分出一個都畿(治洛陽),再把山南分為山南東道、山南西道,把江南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

路——宋代的路最初是為徵收賦稅轉運漕糧而分得區域,後來逐漸帶有行政區劃和軍區的性質。最初分全國為十五路,後來分為十八路、二十三路。和今天的省區大致相似。例如福建路、廣東路、廣西路、湖南路、湖北路、陝西路、河北路等,都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區域也大致相當。元代也有路,宋代的路大,元代的路小,相當於州府。

省——省,本來是官署的名稱。元代以中書省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後來行省稱為正式的行政區域名稱,簡稱為省。

府——依唐代制度,大州稱為府,因為這些州都置有都督府或都護府,唐代府隸屬於道,宋代府隸屬於路。元代的府,有的隸屬於路,有的隸屬於中央。明清改州為府。

軍——軍是宋代的行政區域,一個軍等於一個州或府,直轄於路。宋代的平定軍即清代的平定州,宋代的南安軍即清代的南安府,可見軍和州府是差不多的。

縣——縣是地方基層行政區域。秦漢的縣屬於郡,後代的縣屬於州或府。

我們閱讀古書,要注意同名異地的情況。

例如山東,戰國時稱六國為山東,這是因為秦都關中,六國在崤山函谷關以東的緣故。所以《戰國策·趙策》說:“六國從親以擯秦,秦必不敢出兵於函谷關以害山東矣。”而《漢書·儒林傳》:“以教於齊魯之間,齊學者由此頗能言《尚書》,山東大師亡不涉《尚書》以教”,這裡的山東卻指齊魯一帶。

又如江南,《史記·貨殖列傳》:“江南豫章長沙”,指今天的湖廣江西一帶。今天的江南,《史記》卻成為江東,《史記·項羽本紀》:“縱江東父兄憐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至於具體地名,在不同的時代指不同的地點,則更是常見:

薊(jì),南北朝以前指今北京;薊州,唐以後指今河北省薊縣一帶。

桂林,秦代指今廣西貴縣南,三國時指今梧州市,西晉時指今柳州市東;桂州在南北朝及唐五代、桂林府在明清兩代,都指今桂林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