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碩:京劇鑼鼓知識(八)板式的基本介紹

王碩:京劇鑼鼓知識(八)板式的基本介紹

熟悉京劇的朋友都知道,在每段唱腔開始時都要先打一段鑼鼓或以一個鑼鼓點兒作為開唱的引奏。這種以鑼鼓開領唱的方式是戲曲演唱的一大特點,不只是京劇,很多地方戲也都採用這種方式。

京劇的各種板式唱腔都有自己相對固定的用以開領唱腔的“開頭”鑼鼓和表示唱腔結束的“收、住”鑼鼓。這些鑼鼓與唱腔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節奏邏輯關係。這裡,先就京劇唱腔的各種板式及其彼此關係做一個簡要介紹。

京劇唱腔以[二黃]和[西皮]曲調為主,還有[反二黃]、[反西皮]、[四平調]、[反四平調]、[南梆子]、[高撥子]及[吹腔]等。京劇的唱腔是板腔變化體結構,以傳統的[二黃]、[西皮]唱腔來說,[二黃]的唱腔板式包括[原板]、[慢板]、[中三眼]、[快三眼]、[碰板]、[散板]、[滾板]、[導板]、[搖板]等;


[西皮]的唱腔板式包括[原板]、[慢板]、[快三眼]、[二六板]、[流水板]、[快板]、[散板]、[導板]、[搖板]等。其中,[原板]、[慢板]、[中三眼]、[快三眼]和二黃的[碰板]、西皮的[二六板]、[流水板]和[快板]等唱腔是有固定節拍的,故稱之為“上板”的唱腔;[散板]、[搖板]、[導板]及二黃的[滾板]等是沒有固定節拍的散節奏形式,即自由拍的。

先說說被列為“第一板式”的[原板]。[原板]的一個“原”字,其實已經對它的性質和它在京劇唱腔諸板式中的地位做了徹底的說明:“原”有原始、原本或最初之意。[原板]唱腔的節奏平穩,速度適中,行腔簡約、流暢,作為基本的板式、腔調,乃是其他板式唱腔進行多樣性豐富變化的母體依據。所以,[原板]既是第一板式,也是基本板式。[原板]是2/4節拍,把它經過旋律和節奏上的緊縮與簡化,便生成了1/4節拍的[流水板]和[快板]唱腔;再把它有固定節拍的旋律、節奏化為自由拍的行腔,就又產生了[散板]、[滾板]、[搖板]等唱腔。這便是京劇“板腔體”唱腔的演變方法和基本特徵。


[原板]是2/4節拍,即它以四分音符為一拍,一小節有兩拍。京劇講“板眼”,強拍為板,弱拍為眼,[原板]即為一板一眼(一強一弱)的節奏。人們習慣於以扣手掌為拍板,以點手指為打眼,這種傳統的拍板擊節的方式是老戲迷所熟悉的。

[慢板]是4/4節拍,即一板三眼:頭一拍(強拍)為板,第二拍(弱拍)為頭眼,第三拍(次強拍)為中眼,第四拍(弱拍)為末眼,故[慢板]又稱“三眼”。所謂[中三眼]、[快三眼],便是在[慢板](“三眼”)的基礎上加快演唱和伴奏的速度而生成的。因通常[慢板]的演唱速度要比[原板]慢一倍,而[快三眼]則要在[慢板]的旋律基本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加快一倍行腔速度,基本達到等同於[原板]的快慢尺寸。所以,[快三眼]在行腔、節奏上就顯得密度很高,給人以十分緊湊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