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她,就沒有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背後的女人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朝時萬國來朝達到鼎盛,向其朝貢之國多達三百餘。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史稱貞觀之治。


如果不是她,就沒有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背後的女人


歷史上唐太宗的皇后只有一位,即文德皇后。長孫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小字觀音婢,河南洛陽人,鮮卑族。 是隋朝齊國公長孫晟之女,唐太宗李世民皇后, 唐高宗李治母親,太尉長孫無忌同母妹。

據唐史記載,長孫氏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十三歲,嫁給唐國公李淵次子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為秦王(李世民)正妃。武德末年,竭誠孝順李淵及其尋求後宮支持。玄武門之變時,親自勉慰將士。 事情平定後,封為太子妃。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冊封為皇后,誕下三子四女。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失誤,保護忠正得力大臣,抑制長孫家族的權勢擴張。


如果不是她,就沒有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背後的女人


貞觀十年(636年),崩逝於立政殿,終年三十六歲,諡號文德皇后,葬於昭陵累贈文德順聖皇后,史稱 “千古賢后” 著有《女則》《史論東漢明德馬後》《春遊曲》。

從李世民玄武之變到登基後的後宮,李世民的皇后都起了不小的作用。李世民不善交際言辭,在還是秦王的時候,秦王妃長孫氏就給他打理各種宮中關係,直到玄武之變還勉勵將士。


如果不是她,就沒有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背後的女人

眾所周知,李世民是個少年英雄,在他當秦王的時候,和父親李淵一起東征西討,建立了赫赫戰功。李淵集團最大的幾個對手竇建德、王世充等,都是李世民拿下的。功勞大了,他的野心也就膨脹了,不甘心只當秦王,他想當皇太子,進而當皇帝。

野心使然,李世民和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以及父親李淵的矛盾與日俱增。在這種宮廷危機的緊張氛圍中,秦王妃長孫氏怎麼辦呢?她謹小慎微,非常賣力地孝敬李淵,討得他老人家的歡心,同時委曲求全地拉攏李淵身邊的妃嬪,和她們搞好人際關係。這等於在李淵身邊安插了許多眼線。這樣一來,李淵和其他兒子的一舉一動,都盡收於李世民的眼底。兵法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在李世民獲取敵方情報方面立了大功,因而李世民和她合葬一起。


如果不是她,就沒有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背後的女人


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世民與父親、兄弟的矛盾已經白熱化,要兵戎相見。李世民親自上陣,李世民的皇后則在秦王府鼓舞將士,勉勵他們奮勇殺敵。在夫妻雙方的共同努力下,玄武門之變一舉成功,李世民順利的登上了皇帝寶座,長孫氏也因此成為皇后。

太宗一朝,魏徵是個有名的諫臣,給李世民提意見是他的職責,而且魏徵說話直截了當,經常讓太宗下不來臺。史料記載,有一天在朝堂上,他因為太耿直,終於把唐太宗惹惱了。唐太宗回到後宮後怒氣難平,越想越氣,覺得自己顏面盡失,自言自語道:“會當殺此田舍翁!”翻譯成白話說,我一定要把這個鄉巴佬給收拾掉!


如果不是她,就沒有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背後的女人


長孫皇后聽到這句話之後,不言不語,娉娉婷婷轉身進內廷,不一會兒穿著正式的朝服走出來,對著唐太宗行跪拜之禮。在唐朝,朝服是皇后在重大場合穿的大禮服。唐太宗大吃一驚,忙問:“皇后為什麼要對我行此大禮呢?”

長孫皇后說:“妾聞君明則臣直。”如今魏徵敢於直言進諫,說明您是個非常英明的皇帝啊,所以我特意向您表示祝賀!唐太宗聽了龍顏大悅,同時也明白了皇后的用心:皇后這是在勸諫自己,做皇帝要有氣度,胸懷要像大海一樣,容納百川,哪能為了一點小事就要殺人呢!


如果不是她,就沒有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背後的女人


長孫皇后是一個很賢德的人,但是由於太操心,身體又不好,三十六歲就薨逝了。她病入膏肓的時候,無論皇帝還是太子都十分著急。病篤亂投醫,太子承乾出主意說:“醫藥備盡,尊體不瘳,請奏赦囚徒,並度人入道,冀蒙福助。”想要赦免犯人,再多度一些僧人,為她祈福延壽。可是長孫皇后說:“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為惡。若行善無效,何福可求?”表示堅決反對。

即使在彌留之際,她對唐太宗說:您千萬不要重用外戚,現在我孃家人都已經當官了,可是您千萬不要讓他們當位高權重的大官,“慎勿處之權要”。為什麼呢?因為自古外戚干政沒有好結果,您要真對我好,真對我孃家好,就別給他們干政的機會。她還說,我死之後,千萬不要厚葬。我活著的時候,作為一個女人,無益於天下。死了,怎麼能讓國家浪費資財在我的葬禮上呢,真是一個簡樸而又識大體的皇后典範。貞觀十年六月(636年),長孫皇后崩逝於太極宮立政殿,終年36歲。


如果不是她,就沒有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背後的女人


我們可以看出,長孫皇后並不是真的對政治漠不關心。其實她對政治深諳其道,所作所為極其到位,但又有分寸。所以當她閉上雙眼時,唐太宗悲痛欲絕,說:“我在內宮失去了一個好幫手!”從此再也沒有立過皇后。太宗還特地在宮內建造了一座塔,登塔瞭望,可以看到皇后所葬之地昭陵,用這種方式寄託他的哀思。

長孫皇后去世以後,太宗悲傷不已,遵從皇后遺願,營山為陵,是為昭陵。 皇后出殯,李世民“親臨宵載,義追深遠”,更親自為長孫皇后撰寫碑文。 之後太宗又做了件前所未有之事。他認為僅是在寢宮陵殿安奉皇后並不夠,於是命人在元宮外的棧道上修建了宅舍,令宮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入葬元宮,唐高宗李治希望繼續保留棧道起舍,卻被大臣諫止,理由是,按照舊例,“只有寢宮安養供奉之法,而無陵上侍衛之儀”。 可見這種在寢宮陵殿之外再修宅舍對已逝之人供養如生方式,是李世民為長孫皇后獨創的。在李世民心裡,長孫皇后永遠是活著的。


如果不是她,就沒有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背後的女人


縱觀長孫皇后的一生,她與太宗從少年結髮,一起互相扶持,走過了二十三載。於情伉儷情深,於政相輔相成。“一與之齊,終身不改。”多少次危難中的生死相隨,增進了李世民與長孫氏在相知相守歲月中的濃情深意。無論夫妻倆身份如何改變,始終不渝。

長孫皇后的“文德”這兩個諡號皆為美諡,尤其是“文”這個字。唐人認為“文”是最好的諡號,“為美無以尚也”,就算是在美諡裡,也沒有哪個諡號能比文還要美好。可見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只有“德”這個單諡並不足以表現出妻子的美好,只有再加上唐人最為尊崇的“文”這個諡號,才能表現出長孫皇后的盛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