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歲鍾南山健身照刷爆朋友圈:請不要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前段時間,鍾南山院士健身照刷爆全網,引起熱議。網友紛紛留言道:真希望我以後也能這樣。要知道鍾院士早年身體狀況並不好,能做到現在這樣,靠的是什麼?


靠的是:從不自我設限。


52歲那年,倪萍開始學畫,其畫作受到畫家範曾的大力讚賞;

60歲那年,王石出國求學,咬牙堅持從不懂英語走到劍橋碩士;

74歲那年,褚時健再創業,從人生低谷爬起轉變為“中國橙王”。


他們成功靠的是什麼?也是從不自我設限。


美國哈佛大學根據調查研究,給出9個令人貧窮的理由,其中有一個就是“自我設限“”。自我設限,無疑是成功路上的重創。


它究竟是怎樣擊垮我們,讓我們倒在成功路上?答案全在文章裡。


84歲鍾南山健身照刷爆朋友圈:請不要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先來討論一個問題,什麼是“自我設限”?


大家肯定覺得這問題回答起來十分容易,不就是字面意思,自己限制自己。那為什麼我們會限制自我,它的核心是什麼?


心理學上對“自我設限”的定義是:個體為了 迴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採取的任何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動 和選擇。簡單點說,“自我設限”就是為了降低或防止因自己做不好事情,帶來挫敗感,而進行的自我保護。


可怕的是這種“自我保護”,保護你平庸,不保護你成功。


更可怕的是,你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怎樣一步步被推向平庸。要想做出改變,就得先明白成功是如何被“自我設限”蠶食。


“配不上”是摧毀成功的第一步


人有一種想法很普遍,叫“我配不上”。


為什麼我說它很普遍呢?


你想想,每次影視節目中,要是男女主角的顏值不是很搭,是不是總有大批網友評論“XXX配不上”。生活中,我們會因為自己身材不好、長相不好覺得配不上誰;也會因為自己不夠厲害,覺得配不上去鏈接一些大佬。這些都是“自我價值缺失”的表現。


“自我價值缺失”是一種根本性消極的情緒,讓你連一點嘗試的念頭都沒有。


把它放到事業上會怎樣?


一個人若是認為自己沒有價值,那他在工作上只能是簡單完成任務,不會有奮鬥;面對公司的結構調整,面對身邊同事的離開,只能是害怕,不會看作是一次上升的機會。


有太多人認為自己的實力“配不上”大公司,連給他們投簡歷的想法都不敢有。可羅永浩就不這樣想,作為高二輟學生,面對新東方英語教師嚴格的招聘標準,他早該被刷下去。但他還是覺得自己配做新東方的英語教師,而且是新東方最好的老師。


他給俞敏洪寫了10000字的求職信,最終成功,並且發展的越來越好。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對自我價值的認同。


當你的“自我價值認同”不再缺失,覺得自己“配得上”,你才能生出挑戰的念頭。這念頭彌足珍貴,引導你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84歲鍾南山健身照刷爆朋友圈:請不要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自我懷疑會腐蝕成功的信念


生活中有一句很扎心的話叫:我本可以。“我本可以”的失落背後,是一個個想做卻沒有做的遺憾。而這種遺憾的主要來源就是“自我懷疑”。


很多時候,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我們就陷入了自我懷疑。上週,我跟好朋友說,想在今年辦一場自己的攝影作品展。但她認為我的想法不成熟。她說我需要學習專業攝影技術的時間,需要練習的時間,即使很快能出一批好作品,策展前的準備也要好久。


經她這麼一說,我就對自己的計劃產生了懷疑。


《我的前半生》裡,羅子君在接到上司安排的焦點小組(銷售討論組)組織任務時,懷疑自己的能力。她想推掉任務,還是因為上司的一句“沒問題的”,做出了嘗試,最後滿分通過。


“你能做的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她用行動證實這不僅是鼓勵,還是事實。


論語《雍也》中記載了冉求學習孔子學說,出現了畏難的心理一事。冉求說道,“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自言學不好是因為自己的力量不足夠。


孔子答道:“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


正如孔子所言,如果力量真的不夠,做事做到一半自然會停下。自我懷疑,無疑是畫地為牢。奔赴成功的路上,人應該建立信念,而非消耗信念。但每一次自我懷疑,都意味著抽走一部分追求成功的信念。


84歲鍾南山健身照刷爆朋友圈:請不要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藉口是成功路上的路障


生活中,你是否會做這樣的事:


考試沒考好,父母問你為什麼沒考好,你說:“題目有點難。”


要做的任務沒有很好地完成,受到責怪,你說:“我今天心情不好。”


別人要你展示一下最近技能學習的成果,你說:“我練的還不夠。”


我們常說這樣的話。雖然事情沒做好,但是自己心裡沒有一點負擔。“沒辦法,就是這次題目太難”,“沒辦法我就是不喜歡陰天,所以一到陰天就做不好事情”……


覺得自己辦不到,做不好,就在言語上給自己找理由。心理學上,把這種行為叫做“自陳式自我妨礙”,尤其喜歡以自己的身體、心理症狀或不利的經驗作為自己失敗的藉口。


這對於個人的成功來說非常不利。腦科學家池谷裕二在《海馬記憶法》中提到,言語會成為行動的主人,一個人說出的話往往會影響自己的行動。


我的一個朋友,老愛說自己性子慢。每次一有聚會,他總是遲到。甚至是自己上班,幾乎天天都卡在遲到前5分鐘打卡。他老闆對他有點意見,他同事也跟他提了這件事。可他覺得沒什麼好改的,每次就會回一句,“我這個人性子慢,就是來不了這麼早”。


大家都清楚,早點準備,早點出門,肯定不會這樣。老是以這個藉口當擋箭牌,就決定了他得不到上司的喜歡。


所以不要小看藉口。藉口無意或是有意,一旦說出來便成了頑疾,被它影響、控制。


84歲鍾南山健身照刷爆朋友圈:請不要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自戕式”行為是阻礙成功的致命要素


遇到一種情況你肯定會很生氣。你做完一件事,沒有得到好的結果,正悶悶不樂,突然得知是這中間有人使了壞心思。


其實你沒有什麼好生氣的。不允許別人阻礙你成功的道路,是人之常情,但是很多時候,是你自己主動採取措施降低了自己成功的機會。你的“自戕式”行為成為阻礙成功的致命要素。


1978年,心理學家伯格拉斯和瓊斯完成了著名的“藥丸與智力測驗”實驗。


實驗內容是這樣的:首先實驗人員向兩組受試者告知他們之後在智力測試中成功的概率,第一組被告知很可能會成功,第二組受被告知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之後,兩組受試者又被告知有兩種新藥物能夠影響智力測試的成績,其中一種藥物被認為能提高測試成績,而另一種藥物可能使測試成績降低。最後,兩組受試者需選擇服用其中的一種藥物。


出人意料的是,被通知在智力測試中成功可能性不大的受試者們,大多選擇服用能使測試成績降低的藥物。


這種選擇結果說明,人在面對失敗的時候,害怕自己成為失敗的主要原因。所以寧願選擇在行為上給自己設限,也不願否定自己。在心理學中稱之為“行為式自我阻礙”。


之前我也一樣。每次朋友一指出我做事方法有問題,我不僅沒有立即改正,反而做事情開始不用心。一直到失敗,我才跟他們說:“這方法是有點小問題,反正我也沒用心做,失敗就失敗吧。”


網球巨星納芙拉蒂諾娃,個人擁有59個大滿貫冠軍頭銜,但她在一次採訪中也承認:“(我)在比賽時不敢盡全力......唯恐發現自己雖盡全力仍被擊敗,因為一旦如此,就證明我完了。”


拼盡全力還不能做好,就是宣告一個人在這件事上的徹底失敗。給自己的人生早早打上一個叉,實在是不明智之舉。成功本就是件不容易的事,自己再採取行為上的阻礙更是難以達到。


太平洋建設集團創始人嚴介說過,要在自我否定中完成自我超越。 行為上的自我設限只能完成自我矇蔽,達不到自我超越。


84歲鍾南山健身照刷爆朋友圈:請不要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不敢再嘗試”會直接澆滅成功的火種


問大家一個問題,

如果你去面試自己心儀的職位,第一次面試被拒絕,你還會再去面試同樣的職位嗎?


大家肯定會說,那當然啦。


那如果你被拒絕了100次呢?


光是想到自己會收到100次面試失敗的通知,是不是沮喪的失去了生活的熱情。這時候就算是有人極力勸你,心裡還是躲不過說一句:都這麼多次了,再做一次也沒用。


但這樣,你就錯了。史泰龍在出演《洛奇》,名聲大噪之前,經歷過1855次拒絕。他也不是沒想過放棄,只是一次失敗之後又能重新燃起一次希望。阿里巴巴集團也做過調查,發現銷售通常要被潛在客戶拒絕7次以上,才能完成一筆交易。


都說“事不過三”。在生活裡,大多數人被拒絕三次之後,基本上就陷入侷促和失落。重複的失敗讓他們痛苦,什麼再次嘗試、還有機會,已很難抵過內心的無望。


而且人追求舒適的天性總是會讓我們選擇更容易的事。


做到49個仰臥起坐,離目標還差一個,反正都一樣,停下不做了。

奶茶甜點這麼好吃,雖然處在減肥期,再多來一口,也不差多少。


影片《墊底辣妹》裡有一句臺詞是:“因為痛苦,把目標降低。可把目標降低一次,以後就會越來越低!”


個人成就最高點很大程度上是由目標所決定。從想到“再做一次也沒用”開始,目標會不斷下調,直到它終於自己的現有實力相配,不僅讓你滿足於現狀,又無形中限制你的能力。於是你離成功越來越遠。


無論是自我價值認同缺失自我懷疑找藉口在行為上給自己施加障礙還是因為失敗經歷打擊、不願再做嘗試,都屬於自我設限。現在我們瞭解了自我設限的各種問題,但光了解,就做到不設限,很難。


84歲鍾南山健身照刷爆朋友圈:請不要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那自我設限應該怎麼破除?

只需要兩步就夠了。


首先,你需要發現自己的自我設限事件。


自我設限有意無意就會出現,所以每次面對問題的時候,你就要留心。你產生的念頭、你說的話,每一點裡面有沒有包含自我設限的成分。如果有,你就把它記錄下來。


其次,你要注意轉化自己的念頭,形成正確的信念。這裡又分為5步。


我們以自己說“自己彈吉他彈得不好,不想展示”為例


第一點,確認困境——“我彈不好吉他。”


第二點,改寫困境——“是到目前為止,我的樂器尚未學好。”


第三點,找到因果——“因為在這前我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好好練習,也沒有找到專門的老師,所以我現在彈得並不好。”


第四點,作出假設——“如果我能找到一個好老師,如果我每天能安排出練習的時間,我就能彈好吉他”


第五步,計劃未來——“現在我需要做的是找資源,找到老師教我,其次整理自己的時間,把學吉他這件事安排到每日的計劃當中。這樣算來差不多2,3個月,我就能有很大的提升了。”


就這樣,一步一步,“自我限制”的想法就能轉化成“我做得到”的信念。從一個小點開始破除,慢慢的,思維就會被刷新,從而實現人生的升級。


土耳其有句諺語說:“每個人心中都隱伏著一頭雄獅。” 追求卓越、追求成功是我們的野心,但成功的道路總是不平坦,需要我們勇敢一點,以求蛻變。


不設限,給自己更多嘗試的機會,你才能擁有更多成功的機會。


作家張建春在《格局》中寫道:懂得放下心中的“不可能”,才能釋放生命的“無限可能”。 你若是給自己設定了美好的願景,就請放下內心的魔咒,不要再設限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