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登岳陽樓》:其境界不可同日而語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杜甫的《登岳陽樓》同為詠歎洞庭湖的名篇,可二者的營造的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本文從意象、煉字、立意三個方面進行闡釋。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登岳陽樓》:其境界不可同日而語

洞庭湖古稱“九江”、“雲夢”和“重湖”等,是長江中游荊江南岸的大澤,曾號稱“八百里洞庭”。洞庭湖湖面波瀾壯闊,風光秀麗迷人,自古以來文人騷客歌詠洞庭湖壯觀景色的名作不少。


如范仲淹“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岳陽樓記)


唐代詩人賈至“江上相逢皆舊遊,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韓愈“洞庭九州間,厥大誰與讓?南匯群崖水,北注何奔放。”(《登岳陽樓》)


杜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


劉禹錫“湖光山色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望洞庭》)


在眾多歌詠洞庭湖的詩文中,以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與杜甫的《登岳陽樓》兩首,尤為後人所傳頌。將二者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論文也相當多,下面主要從兩詩的境界進行比較。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登岳陽樓》:其境界不可同日而語


孟浩然的一生主要是在隱居漫遊中度過的,他是唐代少有的以布衣終老的一位詩人。少時,曾隱居鹿門山,40歲那年到長安謀取功名,失意而歸。


當時與他交誼甚深的張九齡是開元賢相之一。孟浩然一直在尋找入仕的終南捷徑,因得不到入仕的機會而苦惱。


所以他在遊覽洞庭湖時寫了《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一詩。希望得到張丞相在政治上的援引。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登岳陽樓》:其境界不可同日而語


杜詩《登岳陽樓》,作於公元768年。這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峽,漂泊在江湘一帶。當時他貧病交加,處境悽慘,全家生活在一條小船上,漂泊不定。


即使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情況下,詩人仍為國家安危而垂淚,寫下了這首抒發悲苦之情的名作: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登岳陽樓》:其境界不可同日而語


這兩首詩,從總體上看,前半部分同賦洞庭湖雄偉壯闊的景觀。後半部分借景抒發了詩人各自的情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很多評論家認為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這兩句詩將洞庭湖的雄偉壯闊描繪得如在目前,其他詩人不能企及。但是讀到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則是另一種感覺,杜詩表達了杜甫氣吞山河的廣闊胸襟。筆者認為杜詩的境界比孟詩要寬廣的多。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從意象的選取分析,孟浩然詩的意象僅限於雲夢澤、岳陽城,而杜甫詩的意象除了洞庭水、岳陽樓外,還拓展到吳楚兩地,甚至把整個宇宙都包容在內。


孟浩然筆下的“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描繪了洞庭湖上一片水天相接,水天融合在一起的浩淼。天空映照在湖水中,似乎是湖水包含了天空。如此波瀾壯闊的湖面,自然是雷霆萬鈞,波濤洶湧,因而有“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古老的雲夢澤似乎在太陽的照耀下沸騰起來,翻滾蒸騰。一個“蒸”字寫出了煙波浩渺、水面茫茫的壯麗景象。而滾動的波浪似乎要將岳陽城撼動起來。孟詩潑墨山水般的大筆渲繪,呈現出八百里洞庭的闊大境象與雄偉景觀。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登岳陽樓》:其境界不可同日而語


而杜甫筆下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似乎也是描繪了洞庭湖浩瀚無際、宏偉壯觀的畫面,但是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甚至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在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蕩漾一般,此時的洞庭湖則包吳楚而浸乾坤的氣象。浩大的洞庭湖襯托出詩人心憂天下的博大胸襟。因而杜詩比孟詩的氣象更加宏大。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登岳陽樓》:其境界不可同日而語


二、從“煉字”的角度分析,孟詩中的“蒸”、“撼”和杜甫詩中“坼”、“浮”煉得好。


孟詩“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一個“蒸”字給人以雲蒸霞蔚、龍騰虎躍、萬馬奔馳之勢,寫出了洞庭湖的廣闊浩瀚,蓄積豐厚;一個“撼”字,筆力千鈞,彷彿讓讀者看到“捲起千堆雪”的壯闊畫面,表現了洞庭湖的壯闊與活力,也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生機勃勃的精神狀態,營造了雄偉壯闊的意境。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登岳陽樓》:其境界不可同日而語


杜甫《登岳陽樓》只有“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是寫景的,給人一種雄偉壯大之感。一個“坼”字,一個“浮”字,寫出了登上岳陽樓俯瞰洞庭湖面的壯觀景象,境界擴大,氣象雄偉。《說文解字》:“坼,裂也”。


面對著浩淼無際的湖面,詩人彷彿看到吳楚兩地在這裡被分裂開來,日月天地似乎在湖水中浮動。這一句雖是虛寫,但狀樓前水勢,雄偉豪放。廣袤千里的吳楚兩地就是因為有了這湖,一下子斷裂為二,這氣勢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彷彿都漂浮在這湖水之上緩緩行進,這景象何等恢宏!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登岳陽樓》:其境界不可同日而語


三、主題立意不同。孟詩是投贈干謁詩,杜詩是感時傷世,報國無門之作。


孟詩和杜詩的立意是不同的。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投贈詩,也是一首干謁詩。作於公元733年,當時詩人四十四歲,在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失利,又因寫詩,因“不才明主棄”之句,得罪了唐玄宗,受到冷遇,放還歸山。


他回到家鄉襄陽後,又南遊洞庭湖,面對波瀾壯闊的湖水,不禁又激起他積極入世,想報效祖國的豪情壯志,所以他就寫了這首詩贈給當朝宰相張九齡,請求他援引自己,但是詩人沒有直說,而是通過面臨煙波浩渺的洞庭欲渡無舟的感嘆和臨淵羨魚的情懷曲折地表達出來。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表達自己渴望入仕的強烈願望。整首詩都圍繞希望張丞相引薦而展開。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登岳陽樓》:其境界不可同日而語


而杜甫《登岳陽樓》是詩人晚年登樓感懷之作,面對洞庭湖水感懷自己年老多病,孤苦無依,國家依然動盪,而自己不能報國的哀傷。


《登岳陽樓》是杜甫五十六歲寫的,垂垂老矣,年老多病。這一年正月,杜甫離開夔州,來到岳陽城,登上嚮往已久的岳陽樓,眺望碧波盪漾的洞庭湖。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可見這是詩人第一次登上岳陽樓,洋溢著登樓的喜悅。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的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的遺憾。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登岳陽樓》:其境界不可同日而語


登上高高的岳陽樓,詩人面對廣闊的洞庭湖,頓時思緒萬千。眼前的壯麗景象令詩人聯想到“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自古文人墨客會產生登高傷懷之感,何況年已五十六歲、一生漂泊無定的杜甫。


詩人面對廣闊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想到國家,不禁涕淚橫流。杜甫一生憂國憂民,至老不變,即使在登樓賞景時心中也裝著社稷國家。此刻登高感傷完自己的身世後,杜甫又聯想到國家戰亂不止。


“戎馬關山北”,是想到北方邊關戰事又起,引起了詩人的的感傷。國家動盪不安,而自己年老多病,不能為國出力,增添了報國無門的哀傷。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登岳陽樓》:其境界不可同日而語


孟浩然和杜甫都表達了自己想要報效國家、報效朝廷的願望,但一為求仕,一為哀嘆報國無門。且杜詩中同時包涵了身世之悲和家國之憂,境界更為闊大,這是孟詩不能相比的。


從以上三方面看孟浩然和杜甫這兩首詩,各有千秋,同為千古佳作。就描寫洞庭湖而言,杜詩的境界更擴大;就煉字方面,兩詩都有筆力千鈞的兩字,孟詩有“蒸”和“撼”,杜詩有“坼”和“浮”,不相上下;就詩的立意和內涵而言,孟詩為投贈干謁詩,杜詩是集身世之悲和家國之憂為一體之作,內涵更加豐富,境界更加深遠,杜詩勝於孟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