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帶詔”事件後為何隔了十八年才有漢朝忠臣想要誅殺奸臣曹操?


“衣帶詔”事件後為何隔了十八年才有漢朝忠臣想要誅殺奸臣曹操?

倫敦大瘟疫圖



一場大型瘟疫對歷史的影響,有的時候甚至超出人們的想象。

沒人能想到因為一場大型瘟疫,極少在古代政治舞臺上出現的“醫生”,竟然因為一場瘟疫,短暫的佔到了歷史舞臺中央。

這人就是東漢末年的太醫令吉本。

由於東漢末年留存到今天的史料不多,尤其是像太醫令這樣冷僻小官,所以對於東漢末年這位吉本醫生,我們知道的很少,《後漢書》、《三國志》都沒有他的傳記。

二十三年春正月,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反,攻許,燒丞相長史王必營,必與潁川典農中郎將嚴匡討斬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現在唯一知道的是這位名叫吉本的太醫令(兩漢時期醫療系統最高負責人,是醫生)在建安二十三年一月,掀起了一場針對曹操的叛亂。

說真的,歷史上針對權臣的“起義”(叛亂?)不新鮮,但是由醫生主導的“起義”十分罕見,要知道“起義”不是暗殺,不是一個人憑藉血氣之勇就能做到的,這必須是經過一段時間串聯和組織才能發動的。

歷史上的這種“起義”(叛亂),要麼是宗室組織,要麼是其他貴族或者高級官員組織,據我所知,由一個醫生組織發動“起義”,在歷史上就這麼一次。


“衣帶詔”事件後為何隔了十八年才有漢朝忠臣想要誅殺奸臣曹操?

《三國演義》裡吉平其實就是歷史中的吉本


事實上自從曹操迎奉漢獻帝到許昌後,針對曹操的“起義”(叛亂?)並沒有多少,比起董卓來,那是少多了。

除了建安五年正月,發生過著名的“衣帶詔”事件後,一直到建安二十三年,這十八年以來,沒有發生過一起針對權臣曹操的“起義“。

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三國志·先主傳》

事實上從公元208年,也就是建安十三年開始,曹操在朝著權臣、奸臣、篡位者的道路上狂奔。

建安十七年,他效仿董卓,獲得了“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待遇;

建安十八年,他讓漢獻帝冊封他為魏國公,加九錫、都鄴城、建魏國、設百官,七月建魏國宗廟社稷;

建安十九年(214),魏公曹操位在諸侯王之上;


“衣帶詔”事件後為何隔了十八年才有漢朝忠臣想要誅殺奸臣曹操?

荀彧

這此期間,他還“隱誅”了曾對他的事業起到巨大幫助作用的荀彧,原因僅僅是因為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

至濡須,彧病留壽春,操饋之食,發視,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後漢書·荀彧傳》

目前學界關於荀彧究竟是怎麼死的,說法不一,但不管是“憂鬱死”還是“服毒死”,荀彧的死都和反對曹操“篡漢”有直接關係,所以司馬光才說,荀彧是被曹操“隱誅”的:

彧之死,操隱其誅。——司馬光·《資治通鑑考異》

而在兩漢四百年裡,除了曹操以外,另一個異姓封公爵的人是篡奪了西漢江山的王莽;這也是荀彧為什麼堅決反對曹操做魏國公的原因。

然而,曹操雖然做了這麼多“篡漢”的事,甚至殺了荀彧,可是中原地區並沒有掀起針對曹操的“起義”,不管是貴族還是士人,似乎都默認了曹操“篡漢”。

然而,就在衣帶詔事件過去十八年以後,在荀彧被殺六年後,許昌居然掀起了第一場目的明確,針對曹操的“起義”,還是由一名醫生領導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奧秘就在建安二十二年發生的席捲中原地區的特大瘟疫上。


“衣帶詔”事件後為何隔了十八年才有漢朝忠臣想要誅殺奸臣曹操?

電視劇裡的曹植


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有多嚴重呢?

曹植說這場瘟疫導致鄴城家家戴孝:

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殆,或覆族而喪。——《太平御覽》卷七百四十二·曹植·《說疫氣》

後來的魏文帝曹丕在建安二十四年給友人的信件裡談到建安二十二年這場瘟疫還心有餘悸:

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曹丕·《與吳質書》

曹丕信裡提到的“徐、陳、應、劉”就是“建安七子”裡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加上在建安二十二年春天已經死於瘟疫的王粲,“建安七子”裡與曹操父子關係最密切的五個人全部因這場瘟疫而死。

更為重要的是這場瘟疫造成了曹操統治地區人口的大量減少:

“去冬天降疫癘,民有凋傷,軍興於外,墾田損少,吾甚憂之。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無夫子,若年十二已下無父母兄弟,及目無所見,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無妻子父兄產業者,廩食終身。幼者至十二止,貧窮不能自贍者,隨口給貸。老耄須待養者,年九十已上,復不事,家一人”——《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從曹操頒佈的“王令”看,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使得中原人口大面積減少,到了“墾田損少”的地步。


“衣帶詔”事件後為何隔了十八年才有漢朝忠臣想要誅殺奸臣曹操?

木偶曹操


而這種特大瘟疫,在普遍信仰天命論與讖緯之學的兩漢士人看來,就是上天對於某人的厭棄或者警示。

比如漢元帝時期,當時發生了特大災害,大臣就勸誡漢元帝,之所以發生大災,是因為朝中有奸臣的緣故:

《春秋》紀二百四十二年災異,以視萬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來,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湧,地震石隕,夏霜冬雷,春凋秋榮,隕霜不殺,水旱螟蟲,民人飢疫,盜賊不禁,刑人滿市,《春秋》所記災異盡備。陛下視今為治邪,亂邪?——《漢書·京房傳》

從京房的發言看,瘟疫正是《春秋》所記的災異其中一種。

正因為有如此重大的“災異”所以當時很多人都把這場瘟疫看做是上天厭棄曹操的象徵。

就連曹操兒子曹植都說,當時鄴城老百姓普遍把這場瘟疫視作上天降下來的針對某人的災禍,所以家家戶戶“懸符”,當然,曹植是嘲笑鄴城老百姓這種可笑行為,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反曹”社會現象呢?

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說疫氣》

正因為有了“災異”示警,也因為有這麼大一場瘟疫,作為醫生的太醫令吉本以“防疫”為名,藉機在許昌串聯、組織起了一場上千人規模,針對曹操的“起義”。

而這場“起義”領袖除了太醫令吉本外,還有金禕、耿紀、韋晃等明確的東漢時期的貴族子弟,其中耿紀、韋晃不但是名族子弟,還都做過曹操的秘書,耿紀和曹操關係更好,曹操也非常重視耿紀。

吉本不論,耿紀、韋晃在“起義”失敗後臨死時的表現,不像是視死如歸的義士,更像是試圖“幹一票”,投機一把,結果失敗的投機客。

耿紀死前大呼自己被人忽悠了,韋晃則頻頻磕頭求饒。

收紀、晃等,將斬之,紀呼魏王名曰:"恨吾不自生意,竟為群兒所誤耳!"晃頓首搏頰,以至於死。——東漢·軼名《獻帝春秋》

要知道,從曹操在建安二十三年的“王令”看,瘟疫爆發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十月以後,而吉本的“起義”發生在二十三年一月,也就是說這場“起義”很可能不是預謀已久。

而是身為太醫令的吉本把這場大瘟疫視作上天對曹操的懲罰,而急忙串聯幾家貴族子弟,就這樣著急忙慌的發動了針對曹操的“起義”,試圖“幹一票”。

雖然吉本的“起義”很快被平定下去,但是從建安二十三年開始,中原地區就頻繁發生針對曹操父子的“起義”(叛亂?)

這與其說是忠義起了作用,不如說是建安二十二年這場大瘟疫,讓當時士大夫們以為老天厭棄曹操,都想乘機“幹一票”。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