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we learn》:揭示我们记忆与学习的惊人事实!

《How We Learn 》是 Benedict Carey 所著作的一本书籍。Benedict Carey 是《纽约时报》顶级科学记者,他对学习科学的研究极为感兴趣,一边将这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变为权威性报道,一边在生活中不断实践,总结出一套颠覆传统的高效学习法,并致力于将这些科学的学习方法传播于世。

而《How We Learn》正是一本有关用科学方法来进行高效学习,揭示关于我们在什么时候、哪里以及怎么学会的惊人事实的书籍。

《How we learn》:揭示我们记忆与学习的惊人事实!

1.随机性学习>规律性学习

这本书里说了一个有意思的实验。实验是选定每个画家的六幅画作,在计算机屏幕上滚动播放,画作下面就是画家的名字。受试学生被分为两组:

第一组学生分块看不同画家的画:先看 6 张这位画家的,再换 6 张另一位画家的,以此类推。

第二组学生随机混合着看:这一张是这位画家的,下一张就是别人的,不断地换。

通过上述的练习之后,拿这些画家其他的画作出来, 都是学生们练习的时候没看到过的,让学生判断哪副画是谁画的。

对于绘画风格来说,每个人的对艺术审美的定义是各不相同的,如果把一个画家的画连续性的展示和欣赏更有助于我们找寻该画家的绘画风格不是吗?想必很多人这么想,但是这个实验颠覆了我们的想象。其实验最终结果显示第一组的判断准确率只有50%,而第二组是65%。

类似这样的实验都验证了随机排序战胜有规律训练,换句话说,随机性学习>规律性学习。

《How we learn》:揭示我们记忆与学习的惊人事实!

我们人脑的记忆原理中,“提取记忆” 这个动作能够加强原有的记忆。产生一些间隔时长进行随机性学习。完全记不住没有关系,过不久再回忆学习一下,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

当我们在做数学题的时候,不要只是单纯的反复做一个题型的题目,去切换着题型来做,甚至是拿综合题型进行训练。其效果远胜于单纯只做一个题型的题目要来得好。这种随机性学习我们还可以上升到很多方面,从学习和创新的角度,可以做到主动增加一些不确定性。比如你在跨界做着与自己专业领域不同的事情,你可能是做技术的,但是你去随机学习了点销售推广方面的技能,读几本自己领域之外的书等,这些很容易给你带来惊喜。

《How We Learn 》这本书提到说“多样性的环境能对大脑产生各种刺激,特别有助于加深记忆

不但学习内容应该随机安排,学习的地点,学习环境,最好也能随机化。也就是说这堂课你在课桌上坐着学,下堂课最好在游泳池里泡着学,然后再下堂课可以考虑在床上躺着。

2.研究型学习>单纯粘贴知识性学习

我们很多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是单纯的粘贴知识,什么意思呢?比如你在看书的时候,你全程跟着作者的脚步走。实际上你只是成为了一个粘贴作者知识的人,而不是通过自己对知识的认识去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换言之,这样的你很难成为一个具备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的人。

何帆老师说,学习应该是六经注我。书是为我服务的,我读别人的书,不是为了知道别人怎么想,而是想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启示,补充和完善我自己的想法。

《How we learn》:揭示我们记忆与学习的惊人事实!

你像是一块海绵,在不断吸收你渴望的知识,但是如果你只是将这些知识粘贴过来而没有加以过滤和吸收,那么是没有用的,因为海绵你一捏,水分就会很快流失。你最终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有用的东西。

而我们如何在最初的粘贴知识上做到高效学习就需要我们尽快从学习阶段进入研究阶段。在这方面我不得不提我很崇拜的一个人物,他就是美国开国之父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教育,但是他是终身学习当的典范。如果你读过《富兰克林传》,我相信你也会对他心生崇拜之心。

富兰克林不仅是个科学家、同时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政治家甚至还是个外交家。他作为一个外交家,当他出使法国的时候,巴黎社会上至达官贵族,中至知识分子,下到贩夫走卒,都对富兰克林非常喜欢。虽然富兰克林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是他是一个知识的探险者。终其一生,他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钻研。

《穷查理宝典》里,智慧的芒格所崇拜的人正是富兰克林,他将富兰克林视为伴随一生的导师。从富兰克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学习不是为了学到已经有的知识,而是为了探索知识的空白领域。为研究而学,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How we learn》:揭示我们记忆与学习的惊人事实!

而具体如何将粘贴知识改变成进入研究型学习,强烈推荐你践行这两个妙招。

01.写成论文的形式并且发表。我们的都知道在大学里面,写论文时件必不可少的事情。而论文的主要内容来源,需要我们去调动知识库去进行筛选思考然后整合。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在从进入研究型学习的过程。你不一定要等到上大学才去学习写论文,任何时候都可以写,甚至不用局限于写的主题是什么。你可以写为什么马路上的红绿灯就只是这几个颜色,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呢?源头是什么?

写完敢于发表在网络上,接受大众的检阅甚至是学习。

02.与他人争辩形成自己思考后的观点。注意是争辩而不是辩论,辩论有输家,而争辩没有。我们不是一定要争个输赢,而是在与他人探讨问题观点的时候,不被自己的思维局限,接纳和辨证更多不一样的观点最终形成自己思考后的观点。

然后你依旧可以通过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加以自己的思考判断去发表你的观点。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急于否认与你观点不同的人,有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How we learn》:揭示我们记忆与学习的惊人事实!

3. 针对遗忘,做反脆弱性

我们一直认为从头到尾记住就是最有效的、最棒的。实际上这是不对的。

在《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要将自己新创的太极剑传给张无忌。张三丰将太极剑演示了一遍, 然后问张无忌,你能记住多少啊?张无忌想了想,说已经忘了半。于是张三丰前后演示了三遍给张无忌看。最后第三遍的时候又问张无忌记住了多少。张无忌仔细想了一下,说:全忘了。

张三丰大喜,说你很有悟性,这套太极剑你已经学会了。

这个故事所说的是:胸中无创胜有剑。只有忘记了,把自己放空了,才能更有效地接纳新的思想,后续通过加强获取力不断的回忆则会进一步加强我们的记忆力。

所谓获取力是我们在之前遗忘的知识在你需要使用是不断“回想”,这个过程越艰难,对我们的获取力的增强程度就越高。这叫做“desirable difficulty”。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是如此,不用害怕遗忘。我们大脑过滤遗忘的多是那些不重要的信息,为重要的信息留有一个通道,在后期不断的加强获取力时,再进行一次筛选和加强。而这十分要求我们要不断通过设置场景去使用知识。

1914年,美国教育学家 Edward Thorndike 进一步把 “遗忘曲线” 总结为 the Law of Disuse(不使用法则):任何学习来的信息,如果不持续使用,就会从记忆里逐渐褪色,直至完全消失。

所以,我们可以不断的变化模样去学习和使用

,而这也符合我们第一条所提到的随机性学习。《反脆弱》中提到的所谓 “脆弱”,是怕折腾。何为“反脆弱”,那就是怕不折腾,越折腾我们就越强大,简言之,我们喜欢折腾。

《How we learn》:揭示我们记忆与学习的惊人事实!

小结:

《How we learn》告诉我们很多科学的效学习法,其中随机性学习的效果要大于规律性学习。在学习的过程真正害怕的不是遗忘,而是不去使用。这需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反脆弱性,不断变换花样着学习,增强我们记忆的获取力。而不管学个什么东西最好的方式时让自己时刻保持在 “学习区”,在学习区当作做研究进行使用,而不要停留在 “舒适区” 做单纯的粘贴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