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中國人最敬畏信仰是什麼?

道者12姜華遠


看了這麼多評論,不乏有些是在搬資料,東湊西拼,相對來看,說的最後的一個評論看的有些混亂。就是把《道德經》說成孔孟的儒家思想,又把《道德經》說到了佛教中去了,其實這些儒家啊,佛家啊,都是我們後人對這些傳統文化的吸收結果,從根本上說和老子的《道德經》關係不大。那麼該怎麼看《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呢?

要直接簡單的說《道德經》核心思想,無論怎麼說都是不全面或不夠正確的。因為就是老子本人寫下五千言也只是他思想的一部分。非常說核心,書中就是有“無為”兩個字。這“無為”的含義厲害了,它可以一生二,二生三-----,比如因為“無為”,所以可以“無不為”和“無有為”。“無不為”就是無論什麼都可以做,而且都可以做的成;“無有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但什麼都不做,就像《莊子》。

那麼“無為”到底是什麼呢?看看老子本尊是怎麼說的:

老子曰“自天子至於庶人,四體不勤,思慮不困,於事求贍者,未之有聞也。”老子說,古代自天子以至普通老百姓,都要具備勤勞的美德,如果四體不勤,思慮不疲,卻想求得事情的圓滿成功,這種事從未聽過。並且列舉了神農、堯、舜、禹等許多古代聖人是如何操勞奔波一心為民的例子。這說明“無為”絕對不是無所作為。

老子曰:“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去,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老子說,所謂無為者,不是說,引導而不來,推之而不去,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可使之流動,卷握起來之後就不可散開。由此可見,“無為”絕對不是有人所說的“無能為力”的意思。

老子又曰:“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慾不掛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若夫水用舟,沙用肆,泥用輴,山用樏,夏瀆冬陂,因高為山,因下為池,非吾所為也。”老子說,所謂無為,個人的私志不可摻入公道,個人的嗜慾不可掛上正當手段,循道依法而舉事,借用社會各種資源而立功,一切皆要順著自然之勢,不容許依主觀意志而扭曲自然,事情辦成了不自誇,立了功不留個人的名。所謂推自然之勢,好比遇水用舟行,遇沙用?走,遇泥濘用輴過,遇山用樏等,夏季多雨則開渠防水,冬季水枯則鑄坡護堤,因地勢高聳而為善,因地勢地下而為池,這一切皆是得益自然之利,各得其便,非吾個人所為也。這是在做事時不能根據自己的主觀來行事,而是遵循客觀的自然規律來行事。這就是“順勢而為”“順道而為”。

從上面可以總結兩點:一是順勢而為,二是立功不居功。

所以這兩點很想一個東西,就是老子說的“水”。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就是說做事要像水一樣,水如果遇到石頭,它會繞過去流,這就是順應客觀行事,不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水一旦立功了,它不邀功,即便處在地溝廁所這樣的環境。所以說最好的品質就像水,因為水利於萬物,卻不去爭功勞,它可以處在人人都厭惡的地方和環境,沒有怨言,所以它幾乎同於“道”。

你看,通過“水”這個物質,我們看到了它的本質,這就是近似於老子說的“道”。

“道”是屬於客觀的一切自然的事物的,小到塵埃,大到宇宙。然後,人拋掉主觀的一切情緒思想,向“水”學習,那麼從“人”身上體現出來的取個名叫“德”。這就是老子的“道”“德”,不是儒家的“道德”。


怪譚先生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人們應該“崇德而重道”。“德“,即利社會、利他人、利自然;“道”,有“天道、地道、人道”之分,“道”即規律,通指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運行的規律。”崇德而重道”這一《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就是老子李耳老先生告誡人們,要學習、懂得和遵循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運行的規律,並利用所學會、所掌握的規律,以之利於社會、利於他人、利於自然萬物,要做一個建設者、而不能做一個破壞者,不然必然會遭受、受到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運行規律的懲罰。

中國人最尊畏的信仰是“天道”!一是因為有“天道輪迴”、“天道因果”、“因果報應”的說法。二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教誨要求。三是中國有“天道即人道”、“天心即民心”、“天聽源自民聽”,和“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理念影響。因此,中國人是非常尊畏“天道”這一信仰的。

“人在做,天在看”、“立地三尺有神靈”、“天打五雷”、“老天爺在看見”、“老天爺,您睜開眼”、“天可憐見林沖”、“人有善願,天必佑之”,等等,很多話語、方面、事例、道理,都講出了中國人對“天”的信仰,和對“天道”信仰的敬畏。


沃克特爾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自然是“道”和“德”。

“道”就是寶藏;“德”就是得到寶藏的密鑰或方式方法。老子在第五十一章中說:“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得。”道是什麼?道就是讓你看不見、摸不著的虛靈清空一氣。說它虛靈,是因為它能感而遂通;說它清空,無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無聲無息、無象無形、無色無臭;說它一氣,陰陽靜則無極,陰陽動則太極,故同出而異名。此虛靈清空一氣,萬物所由共生之本。道為生人生物之理,非道無以資生;德為蓄物之原,非德則無蘊藏積蓄。

“無慾,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就是得到道的方法,就是找尋發現“道”這座寶藏的密鑰。只有無知無慾,才能虛極靜篤,“道”或無極才能呈現;但僅有無極何以生物?不動自然生不了物,必須一陽來複,讓其發動,才能衝破玄關。只有無慾有欲(靜與動)狀態下的玄之又玄,才能打開眾妙之門。只有動才能稱為太極開基,且以德蓄之,才能物形勢成,生生萬物。這就是一開始半夜子時練功的緣故(子時是陽生之時)。


微妙玄通冰激凌


先說答案

1、《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三皇之學,也就是錨定於天地的“道”的宇宙觀,以及由這樣的宇宙觀而來的,萬事萬物如何“生”,如何“久”的道理,如何以這樣的道理經世致用謀萬世太平。

2、真正的中國人,是有道的民族的一員,並沒有什麼敬畏,有的這只是尊敬,尊敬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英雄,而中國人的信仰,則自始至終,都是這片亙古不變的天地。

中國人的信仰

中國文化的根基,就在於敬天法祖而設宗廟,與聖人以道立教以正百姓。

而不會認為世界是由某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所操縱的,

對這種神秘力量的崇拜和淫祀而來的是迷信,而能稱之為信仰。

真正的中國人,是尊道而貴德的,在他們眼中,神是一種天地造化萬物的機能和推動力量,而非某種支配世界造化的機能和力量,或者某種擬人擬物化的東西,或者各種張牙舞爪法力無邊的超自然力量。

所以中國人有什麼信仰?

那麼就是這片亙古不變的天地,以及孕育這片天地的“道”吧。


平凡2850


核心思想先不說了,但是你這個“敬畏”就是莫名其妙了。

華夏執敬,敬天禮地法祖,謙以待人,一視同仁,慈而後勇,唯獨不會“畏”。

華夏所教化,是通情達理,是法天象地,是問心無愧,是坦蕩處世,要“畏”個什麼?華夏先賢從不要求“畏”,只以“親”與“近”為尚。

——無陳詞濫調,無不知所云,無酸腐雞湯,無繽紛喧囂,唯有一點赤誠真意,一點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輕落玉指點贊、高抬貴手轉發;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見,請評論中不吝賜教。

長風浩蕩


一、《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大家大多是回答“道”,是否準確,真不好說。我個人概括《道德經》的核心是——順道樂德,無為守柔。借道之辭說勸人正行是《道德經》的寫作宗旨所在,通觀全書其意甚明。道與德的含義,大家搜一搜百度老子條目就有介紹,初入門足夠用了。我這裡想借時賢先哲一些觀點作遊頭,說幾個自以為是重點的東西,供參考批評:

1、“道”是對陰陽五行思想的批判性超越。陰陽五行觀是上古流傳下來的觀念,還帶著濃厚的巫術時代氣息,原始崇拜的特徵,事實上它在古代運用最多最系統的時候也是在先民們的日常起居、生老病死現象的解說處理處。《道德經》拈出一個“道”,在立意和統領能力上,破了陰陽五行的迷信。把所有存在都解釋為“自然”,到底是人意不能改變的,那怕是“神鬼”都不能。陰陽五行觀念的運作是介於抽象與具體之間,器與道、有形與無形,還粘連得緊密,並且傾向於“無形”為“有形”服務,而《道德經》中的“道”已經是無限的另一個名詞,要求“有形世界”要完全服從無形的恆常之在,兩者的關係被完全顛覆了。在我看來這無疑是一種解放,人的光景處理得更真實。

這一層面的“道”,與近現代人基於西方理性東傳而牙惠之的“自然規律”“科學規律”亦不相同,純粹是直覺地意會出的存在總相、源頭和智識。與科學不能混搭銷售。

2、道,給人最大的啟示是認知“常”、“反”、“變”都是自然發生,非人意可以控制。《道德經》把道一方面說得玄之又玄,另一方面又竭力標示它的特徵。如二十五章就很典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大、逝、遠、反,本質上都指道與人的關係言,因為只有人需要知“道”,與“道”處理好關係。人能知“道”故人亦大,這是道賦予人的“德”,此德於萬有中稱為大。這一章包含了道以常、反、變諸種面目現之,運化有形無形。這樣,它的位置作用就不是陰陽五行理念可以承載,而是反之,因而也是人意控制和冀望不來的事情。

3、德,是器物的自性,分有道賦予的特質。人享其德,守本份,方有喜樂吉祥。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十六章)

4、無為守柔,“此君人南面之術”。經過前面的解釋,《道德經》最好的提示就好理解,整本《道德經》最後的落腳點,《漢書•藝文志》早已揭示出來了——“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這才是整本《道德經》在寫作上、道家在言說上要突出的核心要旨!

《道德經》凸顯道之大,道之絕對性。“德”只是“道”賦予給器物界的,“德”的世界人為最大,人不能以己之德而逆天,這是損德之事,弄不好將自取滅亡。這話主要是想向誰說的?當然是統治者了!《道德經》深知人類是要有管理的,問題是這個管理的定位何在,是你自己完全地標舉為統治者主宰者,你說了算,還是隻把自己定位為替天守成,虛己順道,彰化萬德的角色呢?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十分重要的論題。

總之,《道德經》在哲學層面,標出一個“道”,帶有全新的感召力,言說充分,娓娓道來,十分獨到。在人類精神史上具重大價值。在執政為人的管理層面上,《道德經》以“德”的論說啟開勸人柔順寡慾,清靜無為,從而達到無不為的順生境界。整部作品的要旨就落在“順道樂德,無為守柔”上來。

這是我回答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簡單說吧。這個題目的設計如果對中國人的精神史稍有了解的,或許會是另一個做法了。

我以為,中國人不存在統一的最高信仰。對“道”的敬仰,士人大夫雖然都多少有些,但把其視為最高信仰的始終是很少一部分人。歷史如兩晉時期會多一些,陶淵明等為代表,宋代的蘇軾也算,總之不多。道家後來還變身為道教,按理應該是“道”為最高信仰,但很遺憾,道教有神論色彩太重,雜揉不專,離《道德經》義旨其實頗遠,含金量在三教中最低。那麼民間呢?民間就更龐雜不純粹,眼花繚亂了。絕大多數情況下,傳統民間都是以信鬼神為主的,更是極難提升到“道”的層面上來。


南山陽


老子哲學思想,有道哲學和德哲學。道哲學思想:道,用數字描述是(0)。道的特性,是無形無象,主宰宇宙萬事萬物的運行和循環不息;道存在於每一個事物中,並且主宰每一個事物的命運。認為道是循環往復的,有無相循環,高下相循環,強弱相循環,利害相循環等。事物自身有利害循環,自身相對外物也有利害循環,老子主張辯證選擇。

德哲學思想:認為大自然的德,給予任何事物,都是公平的敬畏,不會給這個事物敬,而給另一個事物畏。並且大敬與大畏同構,小敬與小畏並存,無敬與無畏共生。運用德,老子主張辯證選擇。故,無敬,同時也無畏;無畏,循環到無窮的敬。結論,無敬則無所不敬。同理,無為而無不為,無用而無所不用。

無,代表沒有,用數字描述是“0”;有,代表存在,用數字描述是“1”。

為,代表工作,用數字描述是從事“0”到“1”或“1”到“2”或“2”到“3”……的轉移。

有無循環,是道,認為的必然規律。有“1”代表1、2、3………。0向1循環,1向2循環,2向3循環………。故,從事無“0”的工作,就必然會產生有“1”的結果。

無為,從事“0”到“1”的轉移,現在叫發明創新;故,這種工作,將會創造無窮無盡的東西,即無為無不為。

德,給予每個事物,都是公平的利害。假如,把公平的效益,用數字描述為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為是道生一的關係,得效益1/1=1;有為是一生二的關係,得效益1/2=0.5;小為是二生三的關係,得效益1/3=0.33。從老子辯證的結果來看,無為得效益最大。故,老子主張選擇,無為、無用、無言之教等。

同理,有神的信仰,是有限的敬畏。無神的信仰,是無限的敬畏。


手機用戶70174962639


《道》,《德》。大道無所不在,沒有私慾,順應自然,由不主宰萬物可以稱為“小”,由萬物都歸依又可稱為“大”,小與大是事物的兩面,相反相成。正因為它不據為已有,不自以為大,沒有佔有慾和支配欲,所以成就了它的偉大。天道如此。人道亦如此。道不象音樂和美食,可以刺激感官,引起誘惑,形成慾望,而是無味,無形,無聲,卻用之不竭,無窮無盡。掌握和遵循道的規律,就可以讓人們歸依,平和安寧。上德的人順應自然,不追求仁愛之德,因此確實有德,下德的人不失去仁愛之德,因此沒有德。上德的人順應自然而無所作為,下德的人順應自然而有所為。中國人最敬畏的是《道德經》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普遍應用於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方面,包涵從政之道,處世之道,經商之道,為人之道。道體非常玄妙幽深,蘊涵非常寬泛豐富。無疑會讓人的心性更加通達,生活更加順暢,從古至今如此。人們對道並非生而知之,而是後天逐步進行探索認識,才能有所瞭解感悟。



不忘初心136533244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量邊絕對虛無中,有一無名無明之意識生命體,無師開悟為天地人,其中這唯一的人為尊,自此,有了概念,此人稱此球為道。人以二性天地為材料,運化為現在的大自然(宇宙),這就叫三生萬物。總的說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叫天人合一。

老子留下道德經,

道性悟道的過程。

大道可道非常道,

名道可名非常名。

意道化現天地人,

三生萬物自然成。

自然萬物由三來,

眼前就是道德經。

中國人最敬畏信仰是一神化萬物,也就人們常說的一個老天爺主管萬物。一神,一道,一心,一佛都是中國人信仰的。總之,中國人的信仰核心是一。黃帝的師父,道家鼻祖廣成子,寫給他的弟子金山聖母的一首詩:

有緣證得本來真,

曾在終山遇聖人。

指出長生千古秀,

生成玉蕊萬年新。

渾身是日難為道,

大地飛塵別有春。

吾道瞭然成一貫,

不明一字最艱幸。


大王2639


十六字概括《道德經》核心思想:《天道運行 陰陽消長 福禍相依 善惡並存》。

中國人最敬畏信仰是:天、地、也可以說沒有信仰。

“道德經”包羅宇宙觀、人生觀、認識論、方法論以及立身處世,治國安邦等諸多智慧,哲學家可從中洞悉天道,軍事家可從中參透兵機,政治家可從中安邦定國,大志者可從中建功垂名,淡泊者可從中養生延年

聖人之道 為而不爭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道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道 說出口 做不到 做得道 不說出口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臺 起於壘土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天之道 利而於害

天下萬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有無相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但是“道德經”絕對不適應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任何社會都不可能真正遵從道德經的教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