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国人最敬畏信仰是什么?

道者12姜华远


看了这么多评论,不乏有些是在搬资料,东凑西拼,相对来看,说的最后的一个评论看的有些混乱。就是把《道德经》说成孔孟的儒家思想,又把《道德经》说到了佛教中去了,其实这些儒家啊,佛家啊,都是我们后人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吸收结果,从根本上说和老子的《道德经》关系不大。那么该怎么看《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呢?

要直接简单的说《道德经》核心思想,无论怎么说都是不全面或不够正确的。因为就是老子本人写下五千言也只是他思想的一部分。非常说核心,书中就是有“无为”两个字。这“无为”的含义厉害了,它可以一生二,二生三-----,比如因为“无为”,所以可以“无不为”和“无有为”。“无不为”就是无论什么都可以做,而且都可以做的成;“无有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但什么都不做,就像《庄子》。

那么“无为”到底是什么呢?看看老子本尊是怎么说的:

老子曰“自天子至于庶人,四体不勤,思虑不困,于事求赡者,未之有闻也。”老子说,古代自天子以至普通老百姓,都要具备勤劳的美德,如果四体不勤,思虑不疲,却想求得事情的圆满成功,这种事从未听过。并且列举了神农、尧、舜、禹等许多古代圣人是如何操劳奔波一心为民的例子。这说明“无为”绝对不是无所作为。

老子曰:“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老子说,所谓无为者,不是说,引导而不来,推之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可使之流动,卷握起来之后就不可散开。由此可见,“无为”绝对不是有人所说的“无能为力”的意思。

老子又曰:“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挂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若夫水用舟,沙用肆,泥用輴,山用樏,夏渎冬陂,因高为山,因下为池,非吾所为也。”老子说,所谓无为,个人的私志不可掺入公道,个人的嗜欲不可挂上正当手段,循道依法而举事,借用社会各种资源而立功,一切皆要顺着自然之势,不容许依主观意志而扭曲自然,事情办成了不自夸,立了功不留个人的名。所谓推自然之势,好比遇水用舟行,遇沙用?走,遇泥泞用輴过,遇山用樏等,夏季多雨则开渠防水,冬季水枯则铸坡护堤,因地势高耸而为善,因地势地下而为池,这一切皆是得益自然之利,各得其便,非吾个人所为也。这是在做事时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来行事,而是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来行事。这就是“顺势而为”“顺道而为”。

从上面可以总结两点:一是顺势而为,二是立功不居功。

所以这两点很想一个东西,就是老子说的“水”。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就是说做事要像水一样,水如果遇到石头,它会绕过去流,这就是顺应客观行事,不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水一旦立功了,它不邀功,即便处在地沟厕所这样的环境。所以说最好的品质就像水,因为水利于万物,却不去争功劳,它可以处在人人都厌恶的地方和环境,没有怨言,所以它几乎同于“道”。

你看,通过“水”这个物质,我们看到了它的本质,这就是近似于老子说的“道”。

“道”是属于客观的一切自然的事物的,小到尘埃,大到宇宙。然后,人抛掉主观的一切情绪思想,向“水”学习,那么从“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取个名叫“德”。这就是老子的“道”“德”,不是儒家的“道德”。


怪谭先生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人们应该“崇德而重道”。“德“,即利社会、利他人、利自然;“道”,有“天道、地道、人道”之分,“道”即规律,通指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崇德而重道”这一《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老子李耳老先生告诫人们,要学习、懂得和遵循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并利用所学会、所掌握的规律,以之利于社会、利于他人、利于自然万物,要做一个建设者、而不能做一个破坏者,不然必然会遭受、受到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惩罚。

中国人最尊畏的信仰是“天道”!一是因为有“天道轮回”、“天道因果”、“因果报应”的说法。二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教诲要求。三是中国有“天道即人道”、“天心即民心”、“天听源自民听”,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理念影响。因此,中国人是非常尊畏“天道”这一信仰的。

“人在做,天在看”、“立地三尺有神灵”、“天打五雷”、“老天爷在看见”、“老天爷,您睁开眼”、“天可怜见林冲”、“人有善愿,天必佑之”,等等,很多话语、方面、事例、道理,都讲出了中国人对“天”的信仰,和对“天道”信仰的敬畏。


沃克特尔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自然是“道”和“德”。

“道”就是宝藏;“德”就是得到宝藏的密钥或方式方法。老子在第五十一章中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得。”道是什么?道就是让你看不见、摸不着的虚灵清空一气。说它虚灵,是因为它能感而遂通;说它清空,无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声无息、无象无形、无色无臭;说它一气,阴阳静则无极,阴阳动则太极,故同出而异名。此虚灵清空一气,万物所由共生之本。道为生人生物之理,非道无以资生;德为蓄物之原,非德则无蕴藏积蓄。

“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就是得到道的方法,就是找寻发现“道”这座宝藏的密钥。只有无知无欲,才能虚极静笃,“道”或无极才能呈现;但仅有无极何以生物?不动自然生不了物,必须一阳来复,让其发动,才能冲破玄关。只有无欲有欲(静与动)状态下的玄之又玄,才能打开众妙之门。只有动才能称为太极开基,且以德蓄之,才能物形势成,生生万物。这就是一开始半夜子时练功的缘故(子时是阳生之时)。


微妙玄通冰激凌


先说答案

1、《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三皇之学,也就是锚定于天地的“道”的宇宙观,以及由这样的宇宙观而来的,万事万物如何“生”,如何“久”的道理,如何以这样的道理经世致用谋万世太平。

2、真正的中国人,是有道的民族的一员,并没有什么敬畏,有的这只是尊敬,尊敬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英雄,而中国人的信仰,则自始至终,都是这片亘古不变的天地。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文化的根基,就在于敬天法祖而设宗庙,与圣人以道立教以正百姓。

而不会认为世界是由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所操纵的,

对这种神秘力量的崇拜和淫祀而来的是迷信,而能称之为信仰。

真正的中国人,是尊道而贵德的,在他们眼中,神是一种天地造化万物的机能和推动力量,而非某种支配世界造化的机能和力量,或者某种拟人拟物化的东西,或者各种张牙舞爪法力无边的超自然力量。

所以中国人有什么信仰?

那么就是这片亘古不变的天地,以及孕育这片天地的“道”吧。


平凡2850


核心思想先不说了,但是你这个“敬畏”就是莫名其妙了。

华夏执敬,敬天礼地法祖,谦以待人,一视同仁,慈而后勇,唯独不会“畏”。

华夏所教化,是通情达理,是法天象地,是问心无愧,是坦荡处世,要“畏”个什么?华夏先贤从不要求“畏”,只以“亲”与“近”为尚。

——无陈词滥调,无不知所云,无酸腐鸡汤,无缤纷喧嚣,唯有一点赤诚真意,一点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轻落玉指点赞、高抬贵手转发;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见,请评论中不吝赐教。

長風浩荡


一、《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大家大多是回答“道”,是否准确,真不好说。我个人概括《道德经》的核心是——顺道乐德,无为守柔。借道之辞说劝人正行是《道德经》的写作宗旨所在,通观全书其意甚明。道与德的含义,大家搜一搜百度老子条目就有介绍,初入门足够用了。我这里想借时贤先哲一些观点作游头,说几个自以为是重点的东西,供参考批评:

1、“道”是对阴阳五行思想的批判性超越。阴阳五行观是上古流传下来的观念,还带着浓厚的巫术时代气息,原始崇拜的特征,事实上它在古代运用最多最系统的时候也是在先民们的日常起居、生老病死现象的解说处理处。《道德经》拈出一个“道”,在立意和统领能力上,破了阴阳五行的迷信。把所有存在都解释为“自然”,到底是人意不能改变的,那怕是“神鬼”都不能。阴阳五行观念的运作是介于抽象与具体之间,器与道、有形与无形,还粘连得紧密,并且倾向于“无形”为“有形”服务,而《道德经》中的“道”已经是无限的另一个名词,要求“有形世界”要完全服从无形的恒常之在,两者的关系被完全颠覆了。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一种解放,人的光景处理得更真实。

这一层面的“道”,与近现代人基于西方理性东传而牙惠之的“自然规律”“科学规律”亦不相同,纯粹是直觉地意会出的存在总相、源头和智识。与科学不能混搭销售。

2、道,给人最大的启示是认知“常”、“反”、“变”都是自然发生,非人意可以控制。《道德经》把道一方面说得玄之又玄,另一方面又竭力标示它的特征。如二十五章就很典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大、逝、远、反,本质上都指道与人的关系言,因为只有人需要知“道”,与“道”处理好关系。人能知“道”故人亦大,这是道赋予人的“德”,此德于万有中称为大。这一章包含了道以常、反、变诸种面目现之,运化有形无形。这样,它的位置作用就不是阴阳五行理念可以承载,而是反之,因而也是人意控制和冀望不来的事情。

3、德,是器物的自性,分有道赋予的特质。人享其德,守本份,方有喜乐吉祥。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十六章)

4、无为守柔,“此君人南面之术”。经过前面的解释,《道德经》最好的提示就好理解,整本《道德经》最后的落脚点,《汉书•艺文志》早已揭示出来了——“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这才是整本《道德经》在写作上、道家在言说上要突出的核心要旨!

《道德经》凸显道之大,道之绝对性。“德”只是“道”赋予给器物界的,“德”的世界人为最大,人不能以己之德而逆天,这是损德之事,弄不好将自取灭亡。这话主要是想向谁说的?当然是统治者了!《道德经》深知人类是要有管理的,问题是这个管理的定位何在,是你自己完全地标举为统治者主宰者,你说了算,还是只把自己定位为替天守成,虚己顺道,彰化万德的角色呢?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十分重要的论题。

总之,《道德经》在哲学层面,标出一个“道”,带有全新的感召力,言说充分,娓娓道来,十分独到。在人类精神史上具重大价值。在执政为人的管理层面上,《道德经》以“德”的论说启开劝人柔顺寡欲,清静无为,从而达到无不为的顺生境界。整部作品的要旨就落在“顺道乐德,无为守柔”上来。

这是我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简单说吧。这个题目的设计如果对中国人的精神史稍有了解的,或许会是另一个做法了。

我以为,中国人不存在统一的最高信仰。对“道”的敬仰,士人大夫虽然都多少有些,但把其视为最高信仰的始终是很少一部分人。历史如两晋时期会多一些,陶渊明等为代表,宋代的苏轼也算,总之不多。道家后来还变身为道教,按理应该是“道”为最高信仰,但很遗憾,道教有神论色彩太重,杂揉不专,离《道德经》义旨其实颇远,含金量在三教中最低。那么民间呢?民间就更庞杂不纯粹,眼花缭乱了。绝大多数情况下,传统民间都是以信鬼神为主的,更是极难提升到“道”的层面上来。


南山阳


老子哲学思想,有道哲学和德哲学。道哲学思想:道,用数字描述是(0)。道的特性,是无形无象,主宰宇宙万事万物的运行和循环不息;道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中,并且主宰每一个事物的命运。认为道是循环往复的,有无相循环,高下相循环,强弱相循环,利害相循环等。事物自身有利害循环,自身相对外物也有利害循环,老子主张辩证选择。

德哲学思想:认为大自然的德,给予任何事物,都是公平的敬畏,不会给这个事物敬,而给另一个事物畏。并且大敬与大畏同构,小敬与小畏并存,无敬与无畏共生。运用德,老子主张辩证选择。故,无敬,同时也无畏;无畏,循环到无穷的敬。结论,无敬则无所不敬。同理,无为而无不为,无用而无所不用。

无,代表没有,用数字描述是“0”;有,代表存在,用数字描述是“1”。

为,代表工作,用数字描述是从事“0”到“1”或“1”到“2”或“2”到“3”……的转移。

有无循环,是道,认为的必然规律。有“1”代表1、2、3………。0向1循环,1向2循环,2向3循环………。故,从事无“0”的工作,就必然会产生有“1”的结果。

无为,从事“0”到“1”的转移,现在叫发明创新;故,这种工作,将会创造无穷无尽的东西,即无为无不为。

德,给予每个事物,都是公平的利害。假如,把公平的效益,用数字描述为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为是道生一的关系,得效益1/1=1;有为是一生二的关系,得效益1/2=0.5;小为是二生三的关系,得效益1/3=0.33。从老子辩证的结果来看,无为得效益最大。故,老子主张选择,无为、无用、无言之教等。

同理,有神的信仰,是有限的敬畏。无神的信仰,是无限的敬畏。


手机用户70174962639


《道》,《德》。大道无所不在,没有私欲,顺应自然,由不主宰万物可以称为“小”,由万物都归依又可称为“大”,小与大是事物的两面,相反相成。正因为它不据为已有,不自以为大,没有占有欲和支配欲,所以成就了它的伟大。天道如此。人道亦如此。道不象音乐和美食,可以刺激感官,引起诱惑,形成欲望,而是无味,无形,无声,却用之不竭,无穷无尽。掌握和遵循道的规律,就可以让人们归依,平和安宁。上德的人顺应自然,不追求仁爱之德,因此确实有德,下德的人不失去仁爱之德,因此没有德。上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所为。中国人最敬畏的是《道德经》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普遍应用于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方面,包涵从政之道,处世之道,经商之道,为人之道。道体非常玄妙幽深,蕴涵非常宽泛丰富。无疑会让人的心性更加通达,生活更加顺畅,从古至今如此。人们对道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逐步进行探索认识,才能有所了解感悟。



不忘初心136533244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无量边绝对虚无中,有一无名无明之意识生命体,无师开悟为天地人,其中这唯一的人为尊,自此,有了概念,此人称此球为道。人以二性天地为材料,运化为现在的大自然(宇宙),这就叫三生万物。总的说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叫天人合一。

老子留下道德经,

道性悟道的过程。

大道可道非常道,

名道可名非常名。

意道化现天地人,

三生万物自然成。

自然万物由三来,

眼前就是道德经。

中国人最敬畏信仰是一神化万物,也就人们常说的一个老天爷主管万物。一神,一道,一心,一佛都是中国人信仰的。总之,中国人的信仰核心是一。黄帝的师父,道家鼻祖广成子,写给他的弟子金山圣母的一首诗:

有缘证得本来真,

曾在终山遇圣人。

指出长生千古秀,

生成玉蕊万年新。

浑身是日难为道,

大地飞尘别有春。

吾道了然成一贯,

不明一字最艰幸。


大王2639


十六字概括《道德经》核心思想:《天道运行 阴阳消长 福祸相依 善恶并存》。

中国人最敬畏信仰是:天、地、也可以说没有信仰。

“道德经”包罗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立身处世,治国安邦等诸多智慧,哲学家可从中洞悉天道,军事家可从中参透兵机,政治家可从中安邦定国,大志者可从中建功垂名,淡泊者可从中养生延年

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道 说出口 做不到 做得道 不说出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天之道 利而于害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但是“道德经”绝对不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任何社会都不可能真正遵从道德经的教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