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前他淡定的吩咐儿子:关门谢客,我要把这身旧物件归还天地


临终前他淡定的吩咐儿子:关门谢客,我要把这身旧物件归还天地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考察一个人的境界如何,临死之前的表现,是一个重要的观察节点。

有的人依依不舍,有的人惊慌失措,有的人不甘心,有的人则泰然处之。

南宋大理学家蔡元定是个了不起的汉子,他在临死之前几天,很淡定的吩咐儿子:

可谢客,吾欲安静,以还造化旧物。

意思说的很明白,可以关门谢客了,我想要安静一下,把我这身旧皮囊归还到天地之间!

这是多么洒脱的境界。

蔡元定这个人非常的博学,典籍记载他于书无所不读,于事无所不究。当年大哲学家朱熹名满天下,蔡元定慕名来访,执弟子礼。可是在一番学问上面的对答试探之后,朱熹大为惊讶:

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

朱熹把他看做自己的知己老友,不愿意将其视为弟子。欣赏之情溢于言表。随后朱熹和蔡元定对榻讲论诸经,两个人经常切磋学问到深夜。

人如果遇到了真正的知己,聊上一天,话都说不完。

这种经历读者诸君有过么。铁锤很幸运,遇到过几位知音,当年那种谈笑风生,心领神会的默契,至今让我难忘。

此后朱熹就把蔡元定视为自己学问上面的代言人,如果外地有学子前来找朱熹讨教学问文章,朱熹一定让他们先跟蔡元定去谈。乃至于一些非常偏门的冷门古籍,别人搞不定的,找到蔡元定也能轻松的说出一个子午卯酉。朱熹对他的评价是:

人读易书难,季通读难书易。

一般人读普通书都觉得难,蔡元定(字季通)读难懂的书也很容易。

后来朱熹收到所谓“伪学之禁”牵连,一波弟子全部跟着被贬,蔡元定也被贬到舂陵做官。在给蔡元定准备的送别宴上,有的人为他抱不平,有的人摇头叹息,甚至还有人伤心落泪。

朱熹是一个注意别人心性的人,在这个人生遭受打击的时刻最容易暴露一个人的修为,朱熹注意到这个蔡元定神态自若,就和随便出趟门一样的自然而然。最后朱熹慨叹说:

友朋相爱之情,季通不挫之志,可谓两得矣。

蔡元定来到了舂陵后,因为他学问之名早已远扬至此,当地很多的读书人闻名前来请教学问。按照常理说,你是一个被贬的官员,被贬官的原因还是因为“伪学”之禁,应该少和外人交往,明哲保身才对。

可是这个蔡元定不一样,他对家人讲,人家远道而来求学,我如何忍心把人拒之门外呢?再说了,如果我真的是在劫难逃,你们意外把大门关山,就可以平安无事了么?

牛人想事情,永远和我辈凡人不一样。

去世前三天,蔡元定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就跟儿子说了前面的话。三天之后,撒手人寰。

临终前他淡定的吩咐儿子:关门谢客,我要把这身旧物件归还天地

蔡元定是儒家“慎独”精神的最佳注脚,他曾经告诉自己的后代,

“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

朱熹曾用一首诗来评价自己这个得意弟子:

风月平生意,江湖自在身。

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

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

悠然一长啸,绝妙两无伦。

蔡元定被认为是“朱门领袖”,也是一位被低估的古代中国大学者。

历史,未必是公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