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55個姓氏排名,沒想到這個姓能排第三!

績溪55個姓氏排名,沒想到這個姓能排第三!

作為中國歷史名城,安徽績溪的姓氏大多歷史悠久,對照這篇文章,你可以看一下自己祖上源自哪裡……

胡氏:4支4次遷入。胡氏為績溪最大姓氏,分佈縣內70多處村鎮。1支、東晉大興元年(318),散騎常侍胡焱鎮守新安,鹹康三年(337)從濮陽遷家龍川(大坑口),世稱“龍川胡”;唐大中五年(851),散騎常侍胡宓持節歙州,從濮陽遷家烏聊山,宓子治,居家華陽鎮。2支、宋時,胡舜陟官徽猷閣待制,封金紫光祿大夫,也稱“金紫胡”;3支、北宋開寶年間,胡延政知績溪縣事,賜居通鎮,改名胡裡(今湖裡)。延政之父胡昌翼,系唐昭宗李曄幼子,襁褓中遇朱溫之禍,父託孤婺源考川胡清(又稱胡三公),攜歸撫養,遂從胡姓。唐時取士,以詩賦取者謂之進士,以經義取者謂之明經。胡昌翼於後唐同光三年(925)登明經,後世稱“明經胡”,俗稱“李改胡”;4支、宋朝南渡時,湖州烏程胡清遷家高車。元末,其裔遷居縣治遵義坊,世稱“遵義胡”。明正德年間,胡松任工部尚書,其裔又稱“尚書胡”。上莊、宅坦、湖裡、上胡家是“明經胡”聚居大村;大坑口、株樹下是“龍川胡”聚居村;“金紫胡”、“遵義胡”主要居城內及嶺南鄉村。

汪氏:南朝宋大明年問(457至464),軍司馬汪叔舉遊覽名勝,沿登源河上行,抵瀛洲,愛其山水,由始新(今淳安)遷家定居,取名汪村(大廟汪村)。五世汪華有8子,後裔眾多,漸成縣內大姓,分佈50多處村鎮。尚田、孔靈、坦頭、餘川是汪姓聚居大村。

馮氏:唐鹹通六年(865),歙州刺史馮子華長子延普,偶至白沙,愛其山色,築室定居,以山東老家村名定名馮村。馮姓分佈浩寨、馮村、華陽、方村、新川等10多處村鎮。

邵氏:宋紹興年間(1131至1161),邵百二從歙縣井潭遷入,居隱川,其子遷紋川(伏嶺下)。後裔分佈伏嶺下、塘塍、清潭下、嶺前、嶺腳下等15處村莊。伏嶺下,邵姓聚居,是績溪最大自然村。

高氏:唐乾符二年(875),金陵高戩任績溪縣今,其時黃巢起兵,中州騷動,高戩任滿,遂舉家遷績溪。高姓分佈華陽、花根、祝三、高村、萬富山、尚村等28處村鎮。

周氏:唐廣明年間(880至881),歙州刺史周垚避戰亂,居虎頭山,取名周坑。後裔繁衍,成為績溪大姓,分佈華陽、竹裡、梅好、大石門、校頭、魚龍川、三畝丘、塢口、冷水、莊川、周村、忠周村等31處村鎮。

程氏:5支5次遷入。唐光化庚申年(900年),金鄉令程藥遷家程裡(今仁裡);宋天聖年間(1023至1032),程大忠從河西遷家市東,旋遷洪上塘;鹹淳年間(1265—1274),程宏祖從槐堂遷家仁裡;元初,篁墩程淳五入贅八都後岸柯氏,居產瑞川(板樹坑)。後裔有復為程姓;明永樂十年(1412),程文貴從歙縣富饒遷家坦頭嶺(今株樹下),數年後遷古塘(今北村)。程氏是績溪大姓,分佈華陽、仁裡、樓基、鎮頭、北村、上塢等56個村鎮。

李氏:2支2次遷入。元中葉,李婆保從旌德南門遷入,居嗣川(今寺後);明洪武年間,李思和從歙縣獅塘遷入,居腳山底。

葛氏:唐天祜年間(904—907),句容葛晉任績溪主簿,遷家泉塘(今揚溪西山下)。一說,後唐天成年問(926—930),句容葛任祥任績溪主簿,其於念七,居家泉塘。葛姓今分佈華陽、揚溪、葛裡、水村、汪家店、葛家灣等村鎮。

王氏:4支4次遷入。宋時,王宣五、王霸從祁門苦竹庵遷入,居龍溪(今校頭北部);元初,王桂三從歙縣潛口遷入,居西墓坦;元朝元統三年(1335)王重慶任績溪教諭,從淳安屏山遷家居水雲(清乾隆後改名水村);清初,王承會從淳安馬山遷入,居王仙莊。王姓今分佈汪村、水村、揚溪、寺後、下溪、王仙莊等20多處村鎮。

章氏:宋崇寧年間(1102至1106),從事郎章運由昌化覽村遷家瀛川(今瀛洲)。後裔繁衍成為績溪大姓,分佈華陽、瀛洲、湖村、鴨子莊、和陽塢、東干等24處村鎮。瀛洲、湖村是章姓聚居大村。

洪氏:南唐時,洪欽從婺源遷入,居橫城(今瀛洲鄉橫形)。後裔分佈石kua、坦頭、嶺下、大嶺腳、潭村等26處村莊。

許氏:3支3次遷入。北宋中期,許琦從歙縣方原遷入,居南關(今縣城南大街)。明初,一戶許姓外甥過繼餘氏孃舅,其次子復原姓,稱餘許。後裔餘、許合祭一祠,同排行。今(餘)許分佈華陽、水村、梓舍幹、許家莊(中團村)等村;北宋末,許運從歙縣方原遷入,居雲川橋杏梅園(今霞水村);南宋初,金兵南侵,許耕樂從青陽遷入,居金沙。許姓(含餘許)分佈華陽、水村、坎頭、金沙、葛裡、鐵塢、尚村等28處村鎮。坎頭、水村是許姓聚居大村。

曹氏:2支2次遷入。唐末,青州曹尚賢避地休寧,傳4世,其裔遷績溪鄅嶺北;宋初,曹仲珍由婺源遷入,居旺川。曹姓分佈旺川、花樓、蓮坑等地。旺川是曹姓聚居大村。

戴氏:宋乾德年間(963—968),汀州通判戴傑遷家績溪新華鄉(今大谷)前山裡。戴氏後裔分佈華陽、戈溪、鎮頭、萬富山等18處村鎮。

柯氏:宋至道年間(g95至997),池州何海任績溪教諭,愛yu嶺山水。任滿、徙居修仁鄉後岸(今屬上莊村),傳10世,其裔柯昭遷瑞川(板樹坑)。一說,何海於淳化年間(990—994)由池州建海(今東至縣)遷後岸,十世孫柯昭於元初遷板樹坑。

方氏:宋雍熙年間(984至987),方澄(《城南方氏宗譜》作方蘊)知績溪縣事。鹹平二年(999),從歙縣東鄉遷家滸裡。後裔蕃衍成績溪大姓之一,分佈華陽、滸裡、靈山下、方家灣、冬青嶺、逍遙、黨坑等38處村鎮。 

葉氏:唐朝中葉,葉武安從歙縣藍田遷居東村(今東坡村)。今分佈東坡村、鎮頭、嶺腳等村。

倪氏:宋景祜年間(1034至1038),倪世寧由婺州遷居長川(今長嶺)。

俞氏:2支2次遷入。宋時,俞俊明知績溪縣事,任滿,居西川,旅遷虹橋(今橫形頭);居住和陽鄉平坑的俞氏,系清乾隆年間從旌德遷入。

張氏:南宋初,張八五、張萬二從歙縣遷家績溪縣治北門。後裔分佈華陽、東村、石kua、朗山上、下村、沙壩、六畝丘等48處村鎮。

耿氏:南朝粱大同五年(539),工部尚書耿源進同弟汝進從淮濱遷家仁裡。明末,其裔遷魚龍川。陳氏南朝陳文帝第四子伯固封新安王,居家新安。陳亡,伯因子陳監避難居上溪山(今上金山)。唐末,其裔遷蜀馬。陳姓今分佈蜀馬、蜀水、高山、沙壩等10餘村。

姚氏:南宋初,姚佛保從建平(今郎溪)遷入,居市東。後裔分佈大石門、塘塍、裡莊等村。

任氏:南宋梁天監年間(502至519),新安太守任方,自山東博昌遷家華陽鎮。後裔分遷西川(今胡家鄉西坑村)、揚溪。

舒氏:南宋初,舒恕四從歙縣舒村遷居縣城。後裔分佈華陽、西川、東坡村等20多處村鎮。

包氏:南宋初,包拯六世裔包聚和避金兵,從合肥南遷,輾轉定居朱顯。後裔居錢家塢、下村黨、凹塘。

吳氏:3支3次遷入。宋乾道九年(1173)吳景文自歙縣富饒遷居縣治眉山。四世孫吳通遷揚溪。後有遷居旌德、歙縣、休寧、杭州、嘉興、福建等地;元中葉,吳智廬從歙縣張潭遷入,居吳家坑;元代,吳大寶從休寧遷入,居十里牌。今吳姓分佈華陽、高遷、龍叢、揚溪等l0多處村鎮。

唐氏:2支2次遷入。宋淳熙三年(1176),唐汝淳任績溪教渝,從福建遷居城北崇賢坊;明初,唐討得從徽州府(歙縣城)南街遷入,居城內。唐姓分佈華陽、暮霞(今唐家村)、霞水村、坦頭、寒荻塢、金冢等l0多處村鎮。

何氏:3支3次遷入。宋鹹淳年間(1165至1174).分水(今屬桐廬)何棲鳳任績溪縣丞,後調昌化縣丞,赴任途經荊州,愛其山水,贊為“別有天地”,辭官後,居家荊州。後裔居梅樹下、松姻堂;西降村何氏,系何喜宗於元末從徽州(歙縣)城北遷隱塘。清初,其裔何長金遷西降;清初,桐廬一何姓小販到績溪賣小雞,見城南荷花塘一帶荒土肥沃,遂定居開墾,後成村.名荷花田幹(今名何川)。

黃氏:元大德八年(1304),黃文四從歙縣遷居東關。後裔分佈華陽、莊川、方村、石金山等18個村鎮。

潘氏:元初,從昌化縣唐昌遷入,居潘家(今家朋鄉周村)。今和陽鄉榧樹坑是潘姓聚居村。

姜氏:元至正年間(1341一1368),姜宸從淳安盧溪遷入,居高車。

朱氏:元末,朱大同從歙縣篁墩遷居八都王陵頭(今上莊楊林橋)。明初,其裔遷朱家。

石氏:元末,石榮祿從歙縣石家坦遷居七都旺山(今石家)。

餘氏:元末,余天倫從歙縣餘岸遷居石榴村。明初,繼許氏外甥為嗣,後余姓與餘許臺祠。余姓後裔今分佈華陽、yu溪口、水村。

鄭氏:元末,鄭關師從歙縣城西南隅十橫街遷居縣城。

董氏:明初,董尚烈從歙縣富埸遷居石克勤克坎塢。其次子遷居楓樹塢。

金氏:明初,金滿壽從歙南白石源遷居羅川(今羅坑)。

宋氏:明初,宋高良從歙縣上豐遷居六都東干(今宋家)。

丁氏:明代,丁齊寶從旌德遷居上丁村(今荊州鄉石川)。後裔散居橫塢、大坑口。

江氏:明代,江思禮從婺源松關遷入。後裔居十里巖、茭塘、坑上等村。

淩氏:明宣德年間(1426—1435),凌道義從歙縣沙溪遷居十里巖。後裔散居坡川山、叢山關。

紀氏:明宣德末,紀新富從歙縣大川遷居水浪頭。

鮑氏:明正統年間(1436—1449),鮑關德從歙縣棠樾遷居七都上村(今鮑家)。

路氏:明正德年間(1506—1521),遷居善川(今近坑)。

穆氏:明正德年間,穆長元從臨安遷居穆川(今木料坪)。

鄔氏:明正德年間,遷居坳上(今伏嶺鄉凹上)。

昌氏:明代中期,昌社孫從歙縣遷居楊灘。

喻氏:明代中期,喻智從鄱陽遷居蘭川(今南坑)。

呂氏:明代中期,呂聰二從旌德遷居七都高旁上。後裔遷陽川(今呂家碓)。

趙氏:明代中期,遷居臨溪。後分遷門正塢。

成氏:明代後期遷居伏嶺上村。

殷氏:清初,殷明琪從歙縣上裡遷居坎頭。

孫氏:清初孫益振從歙縣坑口遷居永祥坑(今隱川)。後裔於嘉慶五年(1800)遷荊州石園(今石橋頭)。分支居孫家。

錢氏:清雍正年間,錢必廷從昌化源頭遷入荊州。今錢姓居沙壩、老屋下。


(本文轉自“最績溪”同名公眾微信,微信號zui-jix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