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史學家的一封回信,照亮了中國歷史兩千年!

前言:公元前91年,漢武帝徵和二年,“巫蠱之禍”爆發,太子劉據被廢,由之而掀起一系列的政治動盪。在這場動盪中,有一個名為任安的小人物,因受動亂影響,被漢武帝下令腰斬。罪名下達之前,任安向太史公司馬遷寫信求救,然而司馬遷對此無能為力,只能寫下一封回信,名為《報任安書》。因其內容過長,故摘錄部分內容於下:

這位史學家的一封回信,照亮了中國歷史兩千年!

第一段:自陳己況,悲痛呼號

僕聞之:修身者,智之符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表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託於世,而列於君子之林矣。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昔衛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1];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2];同子[3]參乘,袁絲變色[4]:自古而恥之。夫中材之人,事有關於宦豎,莫不傷氣,而況於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餘薦天下之豪俊哉!僕賴先人緒業,得待罪輦轂下,二十餘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外之,不能備行伍,攻城野戰,有斬將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積日累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遊光寵。四者無一遂,苟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於此矣。曏者,僕亦嘗廁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議,不以此時引綱維,盡思慮,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卯首伸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

嗟乎!嗟乎!如僕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1]衛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衛靈公出遊時,宦官雍渠和他同車,卻讓孔子坐在後車,孔子以此為恥,於是離開衛國到陳國。

[2]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商鞅由宦官景監引薦給秦王,趙良認為這是一個汙點,勸商鞅隱退,商鞅不聽。

[3]同子:即趙談,司馬遷僻其父諱,改談為同。

[4]袁絲變色:古人鄙視宦官,袁絲看見趙談與漢文帝同車,就變了臉色,跪在車前諫阻。

第二段:側說大勢,寬慰自己

僕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所畜,流俗之所輕也。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俗又不能與死節者次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1]異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2]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傳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節不可不勉勵也。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檻阱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幽於圜牆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何者?積威約之勢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曷足貴乎!

且西伯,伯也,拘於羑里[3];李斯,相也,具於五刑;淮陰,王也,受械於陳[4];彭越、張敖[5],南面稱孤,繫獄抵罪;絳侯[6]誅諸呂,權傾五伯,囚於請室[7];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8];季布為朱家鉗奴;灌夫[9]受辱於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罔加,不能引決自裁。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至於鞭箠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

[1]趣:同“趨”,所喜歡的。

[2]詘:同“屈”。

[3]西伯,伯也,拘於羑(yǒu)裡:西伯侯姬昌,是西方諸侯之長,曾經被商紂囚禁在羑里,被囚禁時,他將八卦演變為六十四卦。

[4]淮陰,王也,受械於陳:淮陰侯韓信初封楚王時,受人誣陷,被劉邦用陳平之計抓住,後釋放,封淮陰侯。

[5]彭越、張敖:彭越,高祖所立梁王,被人誣告,滅三族;張敖,趙王,遭讒,一度被囚禁。

[6]絳侯:指周勃,劉邦的功臣,劉邦死後平定諸呂之亂,被人誣告,一度入獄。

[7]請室:關押漢代貴族大臣的特別監獄。

[8]三木:指脖子、手、腳上的刑具。

[9]灌夫:漢武帝的將軍,得罪丞相,被囚在居室(後稱保宮)。

第三段:效仿前人,名留千古

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1]臏腳,兵法修列;不韋[2]遷蜀,世傳《呂覽》;韓非[3]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4],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5]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5],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1]孫子:指孫臏,孫武后代,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與龐涓同出門下,龐涓妒其能,剔去孫臏的膝蓋骨,後孫臏逃至齊國,殺死龐涓。

[2]不韋:指呂不韋,被貶蜀地,傳有《呂氏春秋》,即《呂覽》。

[3]韓非:韓非子,戰國著名法家代表,在韓國不得志,作《說難》《孤憤》,到秦國時,被同門李斯陷害而死。

[4]茲:現在,當世。

[5]責:同“債”,所欠。

結語:《報任安書》既是一封拒絕信,也是一篇闡明心志的雄文。在這篇文章中,司馬遷先是說明了自己遭受刑戮的原因,表達自己內心的悲痛;接著例舉了各個歷史人物的故事,闡明心志,同時向任安傳達眼下嚴酷的政治境況。閱讀此文,不僅是一代史家的精神所在,同時也是一篇富有政治智慧的優秀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