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都市圈悄然形成


廣州:大都市圈悄然形成


根據廣州日報的報道,廣州的人類發展指數在全國居於第一位,預期壽命指數佔據第六位,教育指數第三位,收入指數第二位。也就是說從綜合的各種指標來看,廣州其實已經是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了,甚至可以說沒有之一。

美國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研究,它發現唐朝時期人們的語言和現在的粵語幾乎一樣,難怪我們用普通話朗誦詩歌總感覺不那麼押韻,用粵語就很好聽,想到唐朝,第一印象就是包容,開放,強盛,這與今天的廣州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果然沒有辱沒先輩逸風。

都市圈的發展將是我國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都市圈指:以核心的大城市為中心,連接周邊中小城市,無縫地對接連片的城市發展地帶。如果用一個指標來度量,可以根據衛星每天晚上對地球表面燈光亮度的照片來判斷。廣州附近連成片的都市圈已經是中國最大的都市圈,而不是上海了。

這得益於廣佛同城。廣州和佛山雖然在名義上是兩個城市,但實際上廣州佛山已經連成片。廣佛同城促進了廣州附近形成中國最大的都市圈。相比之下,上海和北京卻反對城市面積不斷擴張,與廣東相比,真是昏庸而緩慢。

上海和北京管轄範圍的劃定,隔離了周邊的中小城市,阻礙中心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在加上控制建設用地供應。這使得上海和北京的邊界其實就構成了跟周邊城市的隔離帶。相比之下廣佛同城就避免了隔離帶的這樣的一個問題。

在北京和上海的2035年規劃裡,都分別提出要控制未來的常住人口。這將使上海和北京的常住人口幾乎是零增長,但廣州卻沒有這樣做。它的2035年目標是將總人口大概提高到2000萬左右。在加上佛山。廣佛實際上會成為中國人口最大的都市圈。

目前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GDP規模也已經是世界上第四大灣區,是中國最大的灣區了。這種發展態勢,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仍然將延續下去。

這裡面有一個常見的誤解,就是虹吸效應,很多人擔心廣州和深圳的發展會使得周邊其他的地方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就像前兩年流傳的一篇《北京是華北的毒瘤》一樣。

關於區域經濟發展,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的是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換句話說,在核心地帶核心城市,GDP的份額在區域當中所佔的比重逐步提高時,人口份額也逐步提高,這時,不同城市之間的人均GDP其實是可以走向平衡發展的。在最近十多年的發展,廣州和深圳GDP份額提高是伴隨著人口份額的提高。而珠三角不同城市之間的人均GDP的差距實際上是在縮小的。

虹吸效應在一個領域上是存在的,那就是房價,核心地區的會越來越貴,前海,因為稀缺資源是給定的,位置,教育,醫療,生活便捷度。這在全世界的大城市都一樣。

廣州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市民社會的發育。如果你漫步在珠江邊上,你會看到一些市民在自顧自的跳舞,舞劍,甚至有老婆婆在珠江邊就擺了個小凳子,幫市民做按摩。走在廣州街頭,這樣的景象非常多,廣州也沒有像北京和上海出現的那樣去關閉它的街邊店。

廣州還存在著大量的城中村,有些城中村其實就在市中心地帶,作為那些低收入階層的居住場所。有一部分城中村在城市建設的過程當中被拆掉了。但有意思的是,在拆掉城中村進行重建的時候,開發商還給原來的村子修了一個牌坊,作為對當地宗族的一個紀念性意義。

現在世界各國,消費型城市的發展成為重要的趨勢。一個城市如果它的消費品質高,生活豐富多元,也會成為對各種各樣人才的吸引力。從廣州和深圳的對比來看,深圳在製造業出口這些方面要更加強大一些,但是廣州的優勢卻是三產更加發達,它的消費多樣性和生活質量也是在中國最好的。與此同時,廣州土地供應還比較充分,房價比北上深都低,這樣對留住年輕人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優勢。

最近廣州提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就是強南沙戰略。南沙在廣州和深圳的中間。這個位置將成為廣州甚至整個珠三角地區新的增長點,它的目標是形成一個交通樞紐,在30分鐘之內可以到達珠三角地區的主要城市。而且提出要進一步地剝離附加在戶口上的各種特殊福利,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的改革。提高用地功能混合的比例。不再簡單的區分居住用地還是工業用地,這將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珠三角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原點,40年以來,中國經濟潮起潮落,廣州一直都在改革開放之中處在潮頭的地位。隨著廣州的發展壯大,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深圳和廣州大概率將連成一體。形成全中國甚至全世界最大的大都市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