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海信聚焦高端大屏市場(“彩電行業當打之年”系列報道三)

  2019年對於大部分彩電企業來說,應該是相對“煎熬”的一年:產能過剩、需求飽和、價格戰此起彼伏,導致整個市場下跌趨勢明顯,寒冬依舊。時間軸來到2020年,疫情的影響讓原本持續不振的彩電市場更是“雪上加霜”,近日疫情又有向全球擴散趨勢、各種體育賽事延期,對彩電市場又是一重打擊。彩電企業、行業何以為繼?

  對此,中國家電網記者採訪了海信視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偉。立足於行業,當中國電視品牌逐漸在彩電市場佔據更多份額與話語權,面對當前形勢,作為彩電企業,也要做自我的革命。“海信聚焦高端大屏市場,提倡價值戰。”王偉如是說。

王偉:海信聚焦高端大屏市場(“彩電行業當打之年”系列報道三)

  國產品牌從跟隨到並跑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彩電市場的最大蛋糕,都在索尼、三星、夏普等日韓企業的餐盤裡。進入21世紀以後,尤其近年來,隨著國內上游面板廠商規模擴大與產能利用率提高、電視整機企業對5G、AIoT、8K、OLED、激光等技術規劃應用,以及小米類互聯網電視企業搶灘市場、華為智慧屏類新風潮興起,海信、TCL、創維甚至互聯網品牌小米等中國電視品牌,開始在彩電市場佔據更多份額與話語權。

  彩電行業整體發展歷程中,從全球第一臺電視誕生到現在,90多年的時間,在經歷過滿足人們視覺享受和了解世界需求的黑白電視誕生階段;成就人們追求物質財富象徵的彩電快速興起發展普及階段;到當下,在消費升級大背景下,隨著國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不斷增長,人們對彩電的需求進一步提升,希望有社交屬性、個性化、更加智能化、也追求畫質音質等細節的極致享受。

  普及階段時期,中國彩電品牌更多追求的是產量,主要以OEM的方式為主,逐漸發展為彩電生產製造大國,但也因無法產生品牌溢價而沒有形成品牌大國力量。在以更新換代和結構升級為主的當下階段,業內供認不諱的殘酷現實是,彩電市場低迷不振已成為常態,整體走勢反覆不定,趨於下滑,造就了2019年全年市場零售量和零售額分別同比下滑2.0%和1.2%的量額齊跌業態。整體行業均價2809元,創十年最低。彩電產品需求下降,百戶擁有量119.3臺,同比下降2.4%,6年來首次下降。

  但另一方面,與市場低迷形成對比的是,2019年是彩電行業顯示技術遍地開花的一年。目前,在彩電市場LCD屏依然為主流技術方向、OLED屏日漸流行的趨勢之下,市場上的顯示技術逐漸面臨多品類競爭,QLED、Micro LED、Mini LED、ELED等多種顯示技術相繼出現,使得顯示技術的未來主導力量成為未知。而所有這些顯示技術應用在電視整機上的創新研發,讓中國品牌在彩電市場換得更多優勢地位。根據各方機構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彩電業銷量排名前五中,中國有三席,分別為海信、創維、TCL。以海信、創維等為代表的中國彩電以自有品牌、核心技術為主要推動力,逐漸減少與三星、LG、索尼等的差距,自有品牌溢價能力、產品創新能力不斷加強。

  顯示技術“遍地開花”

  去年,一場“全球首屆激光顯示技術與產業發展論壇”將激光電視推向了產業鏈引爆風口。海信、長虹、德州儀器、日亞等近百家企業齊聚論劍,在OLED、量子點、Mirco LED、mini LED爭奪下一代顯示主角激戰時,釋放出激光電視勢不可擋的未來。

  所謂激光電視,是在解決了此前顯示技術和產品圖像清晰度的問題之外,真正著重於解決圖像“真實”的問題,也即最大程度還原自然界真實色彩。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祖彥曾指出,激光具有方向性好、單色性好、亮度高三大特性,激光顯示是目前全面實現BT.2020超高清電視標準的最佳技術,特別是三基色激光顯示技術,是目前唯一能夠全面實現BT.2020標準的顯示技術。

  近些年來激光電視闖進市場,逐漸打破彩電市場的格局,數據顯示,從2014年開始的連續5年內,激光電視的複合增長率已經達到了281%。而最先入局的海信無疑是其中最大贏家,藉助激光電視的發展,現在的海信已經佔據了激光市場90%的份額。

  一位彩電行業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激光電視採用反射式成像原理,長時間觀看不傷眼,相比液晶電視、OLED電視性價比非常優勢突出,所以在高端市場上備受消費者青睞,在激光電視產業佈局最早、最深的海信成為超大屏幕彩電市場的領軍品牌,推動中國彩電行業加快向高端領域轉型。

  據海信方面介紹,2007年起,海信就開始了對激光顯示技術的研發,經過7年只投入無產出的煎熬,於2014年推出了全球首臺100英寸激光電視。自此,激光電視解像度很快從2K到4K,光源從單色到雙色再到三色,尺寸從100英寸到300英寸再下探到75英寸。目前,在激光顯示方面,海信已掌握激光光源技術、超短焦鏡頭、整機制造等關鍵技術,是少數可實現激光電視從部件到整機全部自主開發及自主生產的企業。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LCD市場下滑嚴重,激光電視卻依然保持了增長趨勢,根據中怡康數據顯示,截止今年2月份,激光電視的市場零售量同比增長81.55%、零售額同比增長了48.15%。如今的激光電視市場,LG、長虹等全球20多家整機企業已經加入陣營,包括德州儀器、理光、日亞、DNP等在內的激光顯示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已經超過100家,產業格局漸成大氣候。但海信卻在去年12月份完成了改名,將“海信電器”正式更名為“海信視像”,欲改變外界固有印象的意圖明顯。

  實際上在此之前,海信電視已經完成了ULED液晶電視、OLED電視、激光電視、疊屏電視、社交電視等多技術領域產品佈局,近期又首發佈局了8K Pro雙屏電視。

  “在市場需求持續低迷之下,連年的價格戰拉低了行業均價,降低了企業盈利能力,制約了企業投入研發的動力,最終損害的是消費者利益。”王偉向記者表示,因此,海信“執著”於聚焦高端大屏市場,提倡價值戰。在無論是激光電視,還是液晶電視、OLED電視、疊屏電視、社交電視等方面,海信致力於不斷優化產品結構,搶佔高清大屏市場。根據其官方向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海信電視的線下銷售額佔用率達22.47%。同時,海信電視在50+、55+、65+、80+大屏市場、在超高清電視、智能電視市場的銷售量和銷售額佔用率均佔據優勢。

  當前市場已進入LCD、OLED、Micro LED、激光顯示等各種顯示技術不斷髮展、交替或彼此取代的動盪時期。在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的規劃中,更名後的海信視像要做的,就是以“視像無處不在、應用無處不在、客戶無處不在、關愛無處不在”為導向,構建視像行業領先的產業集群。

  疫情下的新煩惱

  2020年,一場春節前夕爆發的令人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拉近了用戶與客廳電視之間的互動距離。奧維雲網數據顯示,春節期間智能電視開機率整體和平時相比提升了11%,延長假期內也未出現回落。勾正數據發佈數據也顯示,春節期間智能電視日均日活率達52%,同比去年上漲15.6%;日均日活規模達1.14億臺,相較去年春節上漲35.7%。此外,超過半數用戶開機時長超過6小時。

  多個彩電品牌也公佈了類似開機率、開機時長刷新高的數據。例如,TCL電視1月24日-2月23日期間日均開機時長達到7.9小時,電視會員用戶同比增長177%。酷開網絡用戶春節期間日均開機時長7小時32分鐘,開機率同比增長 8.36%。根據海信聚好看公佈的春節時間用戶使用情況也顯示,1月20日-2 月18日,海信互聯網電視平均家庭日活達到2490萬,環比提升13.2%;日均開機時間為412分鐘,環比提升25.76%。鑑於當前智能電視開機廣告在OTT總收入中佔比近50%,開機率、開機時長的提升對包括海信在內彩電企業的營收增長無疑是利好的。

  然而在銷售方面,記者注意到,智能電視活躍率明顯提升的背後,1月、2月彩電行業整體依然量額雙降。那麼,2020年的彩電市場還有哪些可抓取的機遇?

  年初時某業內分析人士曾向記者表示,行業競爭確實會越來越激烈,但在2020年體育大年(奧運會、歐錦賽、歐冠等)的背景下,全球範圍內整機銷售預計比較樂觀。據預測之後仍會保持3%左右的低位增速。但遺憾的是,疫情在全世界蔓延,英超,西甲,意甲,德甲,歐冠等重大賽事停擺,歐洲盃被推遲到明年。東京奧運會也不再固執,於近日宣佈推遲至明年舉辦。這對於贊助了2020年歐洲冠軍聯賽的海信電視也一定程度承壓。不過,海信依然在近期推出了首款8K雙屏電視。

  海信8K Pro雙屏電視,型號85U9E,之所以要在8K後面加個“Pro”,王偉解釋稱,就是要向行業提供一種基於8K,但又遠超8K的系統化方案。“我們應用了當今最領先的畫質技術,功能複雜,後期會依託海信芯片公司完成算法,芯片固化做成集成SOC,會很快面世。此外,海信很快還將推出中等價位的8K電視產品。”

  業內所周知的是,2020年是8K顯示市場普及的元年,無論三星、索尼、LG等外資品牌,抑或海信、TCL、創維、長虹、康佳等國產品牌,都已經推出了自己的8K產品和8K戰略。原本藉助奧運會等體育賽事契機,全球彩電品牌都把未來技術發展的方向鎖定在了8K,如今賽事的推遲舉辦,無疑將延緩8K電視普及進程。但大的趨勢並沒有變,有媒體稱,8K不會因此受挫,而是有了更充足的準備時間,屆時其技術會更加成熟,體驗感會更加驚豔,場景會更加豐富。正如王偉所說,電視的未來是家庭私有云中心,是整個家庭智慧生活的中心。8K電視亦將承擔大屏超級畫質的歷史使命。

  “隨著5G網絡建設的提速,將為8K超高清電視、AI電視的普及提供發展動力,此外,國家也將出臺刺激消費的相關政策,下半年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彩電市場的高速增長是可以預期的。”王偉強調稱,而海信電視,也將以激光電視、OLED、ULED“三駕馬車”矩陣,和疊屏電視、社交電視、8K雙屏電視等新品迭代,全面構建主導產業競爭格局的“高端大屏”護城河,帶領中國彩電產業走出高質量發展的新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