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千年文學長征浙江之行


  1

  2008年,我已經是快三十歲的人了,然而還沒有出過一次遠門,更沒有到過南方。

  自從上大學後,我就一直呆在北京,過年過節就回東北老家,南方對於我來說,總是甚為遙遠的。大概是在去年年底,或是今年年初吧,我寫了一篇小說《南國》,表達一下我對南方的想象。整個小說是寫意和象徵的,在寫之前,翻看了很多南方古城鎮和風景的畫冊和影集,但更多的描寫來自曾經讀過的關於南方的文章的印象。

  我沒想到今年年底,真的會到南方去。中國有句古話,叫“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我和廿一行坐了十多個小時的火車,終於在日出之時抵達了杭州。前一天在北京上車時,天氣很寒冷。在早晨下火車時,雖然有點涼意,但等我們出了車站,來到西湖邊上時,立刻就感覺到暖意了。


新千年文學長征浙江之行

萬里學院


  我在下車前,看見清冽的碧空上,氤氳的朝露伴著晨陽,在淡雲中穿過,而這時在粼粼的湖水上,粉紅的光,青綠的影,相互交疊閃映著,真是說不出的瑰麗。八點多鐘,已經有晨練的中老年人,在音樂的伴奏下運動起來。我們在火車上是睏倦的,而這時卻精神了起來,古樸雅緻的亭臺,色彩繽紛的湖面,遠遠的山和塔,真給人在夢幻中的感覺。但這夢幻是真實的,我的雙腳第一次踏在了南國的大地上。

  2

  我和一行這次來浙江並不是遊玩的,但既然來了,就順便遊覽了一番。我們從早上開始,繞著湖邊走,一邊看,一邊聊,見到了傳說中的斷橋,蘇小小墓、鑑湖女俠墓等,在湖邊也看見停泊的小船。中午時,便走上了蘇堤,這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杭州做太守時所修築的,堤上有橋數座,兩岸風光無限,儘可收入眼底。

  我們約了一位朋友在雷鋒塔前見面,沿途吃了些上車前帶的和在湖邊買的食物,遇到亭臺古蹟,就駐足留影,堤上的樹都是綠的,花也都盛開著。我雖沒有穿大衣,但還是覺得熱,不由得想起“暖風吹得遊人醉,莫把杭州當卞州”的詩句來,不論詩句的意思如何,我已被蘇堤上遠遠近近的柳綠花紅所陶醉,那時感覺是人在畫中,在夢中。這樣說,一是因為被滿目的美景所吸引,二是因為快四十多個小時都沒有睡眠,感覺上朦朧了起來。西湖十景中有“蘇堤春曉”,我們雖然是冬天來的,但感覺卻是如春天般一樣,這樣走下去,離了蘇堤,然後抵達了雷鋒塔下時,才真正的感覺到累了。躺靠在長椅上,看著對面牆上“夕照毓秀”,等著相約的那個友人來。

  3

  由於我們晚上要去寧波,會見幾位作者,因此沒有去登雷鋒塔。但主要還是因為此塔已非原來法海鎮壓白娘子的他古塔了,早在幾十年前,魯迅先生在《論雷鋒塔的倒掉》一文中,就已經提及過此事了。這次遊西湖甚是匆匆,但印象卻是深刻的,有夜裡才可見的“平湖秋月”,有雪才可觀的“斷橋殘雪”,只等以後有機會再去觀賞了。

  這次的浙江之行,我們主要是到幾所大學演講和簽名售書,原計劃是北大中文論壇十作家中的六人,廿一行、海汐子、劉小波、侯磊、格夜和我。後來由於侯磊和格夜兩位作家有事不能來,就只有我們四人,以及原打算不來的塗草,這樣,十作家最後來了一半。我們五個人中,我和一行都在北京,海汐子在我們出書前,到過北京與我們商談此事,是見過面的。劉小波和塗草以前都在論壇上交流過,雖然算是熟識的,但畢竟聞名不如見面。初見之下,還是與想象中有所不同,尤其是塗草,與先前在照片上看到了樣子大為不同,個子很高,一點也不瘦。我們這次活動一共有五天正式行程,三天到大學裡去演講,和青年學子們交流。一天是去書店籤售,還有一天是去紹興的魯迅故居緬懷這位中國現代文學之父,將我們的新書贈送給“魯迅紀念館”。


新千年文學長征浙江之行

書店籤售


  杭州、寧波和紹興都是發達的城市,坐在車裡或漫步街頭,所見到的高樓大廈、霓虹廣告、時尚男女,都與北京並無兩樣。中國的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之快,由此可見一斑。南方與北方的不同,在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但仔細的感受和觀察,細微之處是可以見出的。我們在寧波去了“天一閣”,正門的匾額上書“南國書城”,我一見就立刻想起我的小說《南國》來。在現代樓宇環抱之中的古閣中,我第一次親眼見到了與北方風格不同的古建築。

  北京的古建築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硃紅翠綠,尤其是在北大里,硃紅的窗,新綠的廊和潔白的牆,是非常醒目的。而天安門和故宮,給我的印象也是以紅色調為主的,尤其是那一扇扇大門。而天一閣給我的印象卻是灰褐與金黃,我所說的灰褐,是一種深宅大院裡年深日久的滄桑古樸,牆壁上麒麟瑞獸、庭院中的古亭石雕,都透發出凝重的清朗之感。我驚歎遊廊和飛簷上的精雕細刻,幾乎每個細小的地方都能發現最精緻的藝術。

  古代的花轎和戲臺,在令人眩目的金碧輝煌的掩映下,顯現出來的是中國古代藝術的博大精深。我曾被歐洲古典時期的巴洛克藝術的繁複與華美所吸引,但在這些中國古代藝術之中,我又見識到了另一種東方的繁複與奢華。這裡體現出的是一種古人的生活美學。進入一個個廳堂之中,屋內擺設的和諧和桌椅書櫥的精美,讓我不禁感慨今天現代人所佈置的時尚廳室是多麼的粗俗和膚淺,現代流行的種種時尚觀念,將大眾生活的品位帶入了一種缺乏美學和藝術的居住之中,而不是生命的棲居之中。我們今天所失去的,不僅僅古老的文化傳統,還有對生活的態度。

  4

  魯迅故居與“天一閣”比起來,給我的感覺時間近了很多。“天一閣”是古代的,魯迅故居是近代的。前者是一種文化的象徵,古樸而遙遠;後者如可觸摸的往事,新鮮而切近。魯迅先生的小說我雖然早在初中就學習過,背誦過。但卻談不上有多少理解,直到去年的此時,生活窘迫之時,再讀先生的文章,才有了一些心得和體會。在失落之餘又奮發起來,決定做一些當時看起來還算有些意義的事情來,為的不讓尚且年輕的生命不因空虛而枯萎。於是有了後來總結07年中文論壇小說版創作實績的年鑑(當然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次來浙江的塗草兄,為製作年鑑出了很大的力。之後又經過半年多的曲折和努力,與論壇小說版諸位同仁共同推出了《新千年文學》,海汐子無論是在出書的事情,還是這次魯迅故鄉之行中,都是功不可沒的。


新千年文學長征浙江之行

三味書屋


  魯迅故居分祖居、故居和三味書屋和魯迅紀念館等幾個重要部分,我們看到了先生當年生活、讀書和成長的地方。見到了先生文章中提及的著名的“三味書屋”和“百草堂”,其實這一切都是很普通的,不過是因為出現在了名人的筆下,才給人以嚮往之感而已。但親眼所見,去除了神秘的遐想之後,卻更讓人覺得,恰是這樣的平凡的事物,才能孕育出偉大來。魯迅先生和其他人一樣,也有他的不愛讀書,喜歡玩耍的童年。先生不同於別人之處,在於用他的筆,在特定的年代,刻畫出了民族的魂靈來,揭示了人性和時代的病態,並引起療救的希望來。我們到魯迅故居之前,舉行了講座和籤售活動,這是我們五人此行的主要目的。

  5

  兩個多月前,我在北京師範大學聽了一場大型的文學講座,會上來了很多國內外的知名作家和學者,外國作家講的是本國語言,我自然沒聽懂,但到了中國作家講的時候,有位當今最著名的作家,卻一頭霧水似的,彷彿不知道坐在那裡幹什麼,後來扯了幾句和文學沒有多大關係的閒話,憨笑的退去了。我看到主持人很不滿的,覺得無趣,也就退場了。我想既然有人來聽你說點什麼,必然是要聽有用的東西的,要不然,既浪費的自己的時間,也辜負了別人的期待。於是在演講前,看著座位上的聽眾,我難免有點緊張,怕他們聽了無趣,打瞌睡或退場走人。等到真講起來的時候,之前所想的這些一概忘記,只是專注於表達的內容。之後我小聲問身旁的人講的如何,說是講的太快,這是第一場講座時的情形。等我們五個人都講完之後,就到提問的時間了,這是我所期待的。我們幾個人在演講時,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新千年文學”的基本理念,但究竟在聽眾中反響如何,卻只能在他們的問題中得知。我們的文學主張是面對一切文學創作者和愛好者的,但這次演講主要是面對青年大學生。

  6

  舊文壇本身已經腐朽不堪,近來層出不窮的抄襲事件,就是其具體表現之一。“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之論,已經成為當今的文化流行語,人們已經懶得去批判文壇了,儘管一些作家還在小圈子裡自我陶醉。現在中國文學所缺少的,不是對舊文壇的批評,而是一種新的不同於以往的文學的出現。在提問中,我們發現,處於迷惘中的青年們,最關心的正是中國文學和文化的未來走向。由此可見,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正是文學青年們所需要的。

  興起於世紀初的80後青春文學,相對於汙濁的舊文壇上的文學,是一股清新之氣。表現了成長於世紀之交的青年們的迷茫、困惑和內心的躁動。但80後青春文學,一開始就是由“新概念作文大賽”和商業化共同打造而出的產物,在發展了七、八年之後,越來越多的顯示出了其迷惘、感傷和頹廢的一面,無法給青年帶來精神的鼓舞與對未來的希望。因此,一種既不同於衰竭的舊文學,也不同於迷惘的青春文學,而具有健康充盈的生命意識,解蔽時代的思想深度、迴歸精神家園的理想追求的新文學,成為了這個時代廣大文學青年和青年學習所期望出現的文學,而這正是“新千年文學”所追求的目標。


新千年文學長征浙江之行

寧波大學


  在提問與回答的雙向交流中,我們除了以自己對一些文學問題的認識和創作的經驗回答了他們的一些困惑外,自身對“新千年文學”的理解和認識,也在不斷的加深。“新千年文學”作為興起於中國21世紀的第一個文學思潮,它本身的內涵需要我們和他們在交流中共同的豐富。或者說,需要我們這一代或兩代青年共同的以自身的創作來不斷的創造。這幾次講座的結果,要比我們預想的要好,無論是參加的人數,還是大家的熱情,都讓我們看到了新的文學發展的巨大潛力。如果說純文學在中國某一時期受到了讀者的冷落的話,那是因為所謂的“純文學”已經失去了其本質,僅僅是偽裝的庸俗文學而已。而一旦純文學的精神再次真正的在一批作家的筆下復活,它必將重新成為照耀民族精神的燦爛火光和廣大青年成長道路上的明燈。

  7

  我們現在所做的,只不過是為了新文學發展的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離我們要達到的目標還很遙遠。但是我們相信,文學青年們已經漸漸的從迷惘和傷感的青春文學中擺脫了出來,他們嚮往自由和理想的靈魂,已經渴望飛翔到更廣闊的天空中去了。中國改革開放後出生的一代人,已經真正的成熟起來了,是到他們開始揮手向青春告別,走向新的既充滿艱辛又滿懷希冀的征途的時候了。

  這次講座和籤售活動,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演講和提問結束之後,青年學生們意猶未盡的從大廳送我們到校門外情景。我記得一位文學社的同學,在演講前接我們進入學校時就沒有吃晚飯,後來步行送我們出去的人群中,還有她的身影。在籤售的時候,第一個買我們的書的人,是一個小學生,大約十歲左右,他說他很喜歡看文學作品,尤其是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每當想起的時候,我就覺得我們不虛這次浙江之行。趁著這些事情過去不是很久,謹以記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