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诗人一句话得罪皇帝,断送仕途,因贪吃而死

科举考试在隋朝时便已建立,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期间一千多年的时间,是我国最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科举考试,它无疑是具有极大缺陷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未曾高中进士,比如说李白,杜甫,孟浩然,最惨的当为孟浩然。

之所以说孟浩然惨,是因为李白不屑于考,杜甫虽然没考上,但也做过小官,唯独孟浩然,不仅因为一句话得罪了皇帝,最后还死的十分窝囊。


这个大诗人一句话得罪皇帝,断送仕途,因贪吃而死


孟浩然的一生其实很简单,说白了就隐居到求仕到隐居。孟浩然生于今河北襄阳的一个书香之家,自幼跟弟弟读书学剑,20岁的时候写下了《题鹿门山》,这是一首标志性的诗,因为它标志着孟浩然独特的山水诗风基本形成。

23岁到25岁时,孟浩然一直在跟好友张子容隐居,后来张子容决定出门考取功名,以求金榜题名。孟浩然含泪送走了张子容,写下了《送张子容进士举》,也正是好友的离去,让孟浩然不愿再去隐居,而是渴望功名。

历史上绝大多数文人都有能步入仕途的心愿,这一点即便是李白杜甫也不能免俗,孟浩然当时亦是如此,他所处的又是盛唐,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候。为了能找到做官的机会,孟浩然开始自己长达十年的游历生涯,期间拜访各方名士以及公卿贵族。


这个大诗人一句话得罪皇帝,断送仕途,因贪吃而死


可惜的是,十年的游历也没能给孟浩然带来一官半职,他依旧闲居在家,一直希望能够有人把他推荐给皇帝,这一等,又是两年。

两年后,公元727年,孟浩然终于想开了,他觉得依靠别人帮忙做官不如自己去考了,于是三十八岁的他进京赶考,并在次年写下了《长安平春》诗,抒发了自己渴望金榜题名的心情。然而,最后的结果是孟浩然没考上,但他此番来长安也并不是没有收获,他结识了同为大诗人的王维。

王维比孟浩然小了十几岁,却早已高中进士,当了多年的官,但王维却很崇拜孟浩然的文笔,于是双方很快成为忘年交,孟浩然就一直留在长安,渴望着再有机会当官。终于,在孟浩然求官了十几年后,他终于等到了一个好机会,当时王维邀请孟浩然去内署商讨事情,相谈正欢时,唐玄宗来了。

那是孟浩然第一次见唐玄宗,但由于内署并不是他该来的地方,所以孟浩然吓得躲到床下,王维知道孟浩然早就渴望当官了,便特意在唐玄宗面前夸赞孟浩然。刚好唐玄宗也听说过孟浩然写的诗,而这个时候王维便让孟浩然从床下钻了出来,向唐玄宗正式介绍他。


这个大诗人一句话得罪皇帝,断送仕途,因贪吃而死


唐玄宗一时开心,就没有计较孟浩然为什么进内署之事了,而且他当时动了爱才之心,便向孟浩然询问一些诗词,孟浩然自诵其诗,唐玄宗一直暗暗点头,颇为满意。

但很快,唐玄宗眉毛皱起,因为孟浩然诗中有一句是:“不才明主弃”,唐玄宗当场质问孟浩然:“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也就是这样,孟浩然一句话得罪了唐玄宗,断了自己的仕途之路,并被唐玄宗赶回襄阳,从此开始隐居。

其实,孟浩然没有当上官,某种程度上是一件好事,孟浩然当官,或许是当时的百姓多个好官,但他不当官,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佳作,毕竟孟浩然真正优秀的作品,都是在晚年隐居时所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