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圍魏救趙”救了天京,想用這招再救安慶,無奈碰到曾國藩

太平軍“圍魏救趙”救了天京,想用這招再救安慶,無奈碰到曾國藩

1856年的天京事變及其後的石達開出走,是太平天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此後的太平天國不僅陷入了“朝中無將,國內無人”的困境,更為嚴重的是出現了朝政混亂,士氣低落,人心渙散,將領離心的局面。清軍乘此有利時機,從東西兩線向太平軍反撲。

太平軍“圍魏救趙”救了天京,想用這招再救安慶,無奈碰到曾國藩

天京內亂後,清廷趁機三面進逼

西線,曾國藩率領湘軍相繼攻陷了長江中游的軍事重鎮武漢、九江,包圍了天京城的門戶、安徽省首府——安慶。東線,清軍集合綠營兵分別紮寨於鎮江、揚州,重建了江北、江南大營,再度包圍了天京。相比於順江而下、穩紮穩打的湘軍,江北、江南大營無疑威脅更大。

到1858年3月,江南大營的清軍先後攻陷了溧水、句容、鎮江、瓜州、秣陵關等地;江北大營也相繼攻克浦口、江浦,在這兩面夾擊之下,天京城的形勢變得更加危急。為了應對這一緊張局面,1858年9月太平天國軍事上的兩個後起之秀陳玉成、李秀成,聯手出擊,在浦口大敗綠營兵主力,攻破江北大營,並收復了揚州、六合等地。

太平軍“圍魏救趙”救了天京,想用這招再救安慶,無奈碰到曾國藩

先攻杭州調動清軍,然後攻破江南大營

天京的壓力雖然有所減輕,但江南大營仍是心腹大患。而且江南大營經過守將和春、張國樑多年經營,已經築起了長長的高牆,工事堅固、兵力雄厚。為了攻破這裡,陳玉成、李秀成等決定採用“圍魏救趙”的策略:“此時京圍難以力攻,必向湖、杭虛處,力攻其背。彼必反救湖、杭,俟其撤兵遠去,即行返師自救,必獲捷報也。”

1860年2月,李秀成率軍由皖南直趨浙江,並冒充清軍旗幟衣號,進襲杭州,並於3月19日攻佔之。杭州是浙江首府,更是江南大營糧餉的來源。因此,江南大營緊急出動1萬多精銳前往救授。李秀成見調虎離山、分軍江南大營的目的達到,便在城中遍插旗幟以為疑兵,於24日連夜撤離杭州,由小路急返天京。5月初,陳玉成、李秀成等五路大軍10餘萬人齊集天京城外,猛攻江南大營,將其徹底摧毀,併成功擊潰了城內的3萬餘守軍,天京之圍遂解。

太平軍“圍魏救趙”救了天京,想用這招再救安慶,無奈碰到曾國藩

太平軍進軍武漢、蘇浙,欲再救安慶

可惜,當太平軍故技重施,想用同樣的“圍魏救趙”之計解安慶之圍時,卻沒有起到絲毫作用。1860年9月,太平軍各路將領齊聚天京,提出了進軍湖北、蘇浙,迫使清軍撤安慶之圍的戰略決策。1861年3月,太平軍一路進軍湖北,勢如破竹,很快攻下了黃州府等地,此時武漢空虛,兵不滿3千,遠在前線的湖北巡撫胡林翼急得吐血,不住埋怨自己“笨人下棋,死不顧家”。當時的湖北可是湘軍軍餉的重要來源,各部將領紛紛要求回師救援。

同時,另一路天平軍向東出發,1個半月內攻城略地,佔據蘇南和浙江許多州縣,開闢了蘇浙根據地,嚴重威脅清廷在江南的財賦之區。清廷為此心急如焚,連番下旨嚴令曾國藩進軍江南,並令其署理兩江總督,即刻趕赴蘇州就任,確保江南半壁。但曾國藩對於清廷的旨意或拖延應付,或置之不理,一門心思緊緊咬住安慶不放。

太平軍“圍魏救趙”救了天京,想用這招再救安慶,無奈碰到曾國藩

曾國藩不為所動,一心攻克安慶扭轉被動局面

公元1860年8月,清廷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節制水陸各軍,令其迅速進軍蘇浙。但曾國藩卻始終不為所動,拒不應命,一門心思千方百計圍攻安慶,“但求力破安慶一關,此外皆不與之爭得失”。最終,隨著安慶的失陷,天京門戶洞開,陳玉成、李秀成等各路太平軍在東西兩面的努力全部功虧一簣,只能放棄已經拿下的廣闊地盤,撤軍返回救援天京城。

太平軍“圍魏救趙”救了天京,想用這招再救安慶,無奈碰到曾國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