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云端”寄哀思:爱与思念“零距离”

<article>

中新网太原4月2日电 题:疫下“云端”寄哀思:爱与思念“零距离”

作者杨佩佩

打开网络祭奠平台,建立“祈福馆”,点亮一根蜡烛,献上女儿最爱的鲜花,写下思念的话语……清明节前,山西大同市民张英(化名)首次通过“云祭扫”,为已逝去五年的女儿送上“云端思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中国各地“文明祭扫”的倡议中,网络祭扫已受到部分民众的追捧。今年清明恰逢疫情防控期间,“云祭扫”等非现场祭扫方式再次被大力推广。

“女儿因病去世后,每年清明,我和爱人都会带着她最爱的鲜花去公墓祭扫,心里才有些许温暖和安慰。”张英说,此前得知今年因疫情不能去公墓为女儿祭扫时,心里总是感觉空落落的,虽了解公墓会组织统一的祭扫活动,但自己的思念终究是无处安放。

张英偶然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某一网络祭奠平台,才了解“云祭扫”这种方式。“即便是虚拟的网络空间也可以承载真实的情感,祭奠原本就是一种心理寄托。以后可以随时打开‘祈福馆’,把想对女儿说的话记录下来,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简单却也深刻。”

随着“云祭扫”等形式的推广,中国祭祀网、祭奠堂、天堂念、祭拜网、族谱网等网络祭奠平台不断完善、升级,使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进一步融合,传承并重塑新的清明文化。

创建十余年的祭拜网此次推出VR全景网上祭扫平台,以区县市为单位设立“云祭扫”平台,覆盖中国所有地区。民众可通过祭拜网定位到自己想要祭拜的区县祭扫平台,缅怀先烈,祭奠亲人。上线仅两天,即新创建2万余座纪念馆,数十万人次通过它体验“云上祭拜”。

祭拜网创始人在其官网上表示,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环保、创新的网络祭祀有很高的接受度与认可度。大力推广网络祭祀,有利于带动年轻人参与和传承清明文化,让古老传统融入时代元素后更好地延续。

此外,山西、广东、北京、四川、甘肃等中国多地政府部门推出网络祭扫平台。中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太原的民众可通过当地政府创建的APP“我的太原”,建立追思小屋,免费在线祭扫,通过网上献花、留言寄语等方式缅怀故人。

日前,中国民政部发布消息称,今年清明大力推广“云祭扫”等非现场祭扫方式。其实,民政部门推行“云祭扫”等网上殡葬服务由来已久。中国民政部曾在2018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90%以上的殡葬服务机构要综合利用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服务热线和呼叫中心等方式,为民众提供规范、透明、方便、多样的在线服务。(完)

/<artic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