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楊述講敏捷的力量


3月4日至道教育的直播課程是楊述老師講,題目是“項目管理:敏捷應對風險的力量”。楊述老師是清華大學國際工程項目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現整理相關要點及點滴思考,簡記如下。

1.關於敏捷宣言。我理解,敏捷宣言是一個國際化的行動。其核心內容的表述有規範文本。“我們正在揭示更好的軟件開發方法,我們使用它並且幫助其他人使用。通過這些,我們意識到:“個體與交互”(左)勝過“過程和工具”(右),“可用的軟件”(左)勝過“完備的文檔”(右),“客戶協作”(左)勝過“合同談判”(右),“響應變化”(左)勝過“遵循計劃”(右)。在每組對比中,右項並非全無價值,但我們更看重左項的價值”。這是個總綱,對這些文字的內涵需認真領會。

2.關於敏捷思想的七個顛覆。第一是對“計劃”的顛覆。傳統項目管理認為,工作總能很好地計劃。敏捷方法認為,任何確定的計劃都沒什麼用處。第二是對“執行”的顛覆。傳統項目管理認為,計劃總能很好地被實施。敏捷方法認為,計劃總是不斷地被修改。第三是對“制約”的顛覆。傳統項目管理認為,範圍、進度、成本,可以相互調劑和平衡。敏捷方法認為,週期和資源(人力)是恆定的,只有範圍可以調整。第四是對“成功”的顛覆。傳統項目管理認為,準時地、在預算內完成所有既定的目標,就是成功。敏捷方法認為,客戶獲得真正的商業價值,才是成功。第五是對“變更”的顛覆。傳統項目管理認為,範圍被事先鎖定,只能通過變更控制程序修改。敏捷方法認為,範圍保持靈活,任何時候變更都可接受。第六是對“控制”的顛覆。傳統項目管理認為(主張),利用基準從頭到尾控制整個項目的進程。敏捷方法認為,從頭到尾控制項目是不可能的,適應變化才是王道。第七是對“團隊”的顛覆。傳統項目管理認為,團隊接受項目經理領導,按計劃行事。敏捷方法認為,團隊自組織,釋放個性。這七個比較,從不同側面揭示了敏捷真義,令我茅塞頓開,深有所悟,幸而得聞,又抱憾見之晚也。

3.關於瀑布與敏捷的中止損失和商業價值對比。瀑布是傳統做項目管理的方法。就中止損失而言,敏捷模式顯然要好一些,船小好調頭,是基本的邏輯。至於商業價值,敏捷思想更注重此點,應該也會好把握、易實現一些。

4.關於應用敏捷的好處。從高到低,概括為十三點:管理優先級變化的能力;項目可視化程度;業務與IT一致性;團隊士氣;交付速度或上市時間;提高團隊的工作效率;項目的可預測性;降低項目風險;軟件質量;軟件工程規範性;管理分佈式團隊;軟件可維護性;降低項目成本。這些個要點都挺重要的,如能切實做到,而不只是空想,那就是很大的進步了。

5.關於項目組合氣泡圖。橫軸為項目風險,縱軸為商業價值,氣泡大小為資源投入。三類業務作比較:線上業務、線下業務、混合業務。對於做一筆生意,風險和效益是要權衡、兼顧的,既不能蠻幹胡幹,也不能治駝背背好了把人治死了,這永遠是個難題。我理解,項目組合氣泡圖是個研判工具,對二者做權衡,然後據以進行資源的配置。

6.關於STACEY矩陣。橫軸為技術(確定、不確定),縱軸為需求(明確、不明確)。據此將項目分為五類,適用於不同的方法。第一類是“簡單”,需求明確、技術確定,適合預測型方法。第二類是“混亂”,需求極不明確、技術也極不確定,對此的策略是不要碰。第三類是“複雜(燒腦)”,需求的明確性、技術的確定性,二者都不高。適於混合型方法。第四類是“複雜(棘手)”,需求明確,但技術不夠確定。適於混合型方法。第五類是“混沌”,需求的明確性、技術的確定性都要更差一些,但還不到極高的程度(如果做成了,收益也會極大)。適於敏捷型方法。我理解,從需要(比如需求的明確性)和可能(比如技術的確定性)這兩個維度出發,將事情區分為“簡單、混亂、棘手、燒腦、混沌”這五類,採取區別對待策略,是一個重要思想方法。對簡單型事情,要馬上就幹、真抓實幹。對混亂型事情,要明辨是非、堅決不碰。對棘手、燒腦、混沌三類事情,則要採取試的態度,既不可胡幹蠻幹、也不可不擔當不作為,要抱最壞的打算、做最大的努力,做到穩健、進取、有所作為、持續突破創新。

7.關於卡諾模型。是關於產品評估的。橫軸是具備程度(高、低),縱軸是滿意度(高、低)。對產品的五個屬性做評估,以手機為例:必備屬性(通話、上網、拍照);期望屬性(待機時間、屏佔比);魅力屬性(無線充電、摺疊屏);無差異屬性(線路板層數);反向屬性(預裝軟件)。這個分析方法對於做產品設計很有啟發。不能捨本逐末,必備屬性是一定要有的,期望屬性是要努力達到的,魅力屬性是要視資源約束情況和客戶體驗急切度而定的,無差異屬性是可以忽略掉的,反向屬性是堅決要防止住的。

8.關於敏捷週期。一般的產品生命週期為:概念,交付(立項、上市),成長,成熟,衰退(退市)。一般的項目生命週期即產品生命週期中的交付環節,從立項到上市。其內核節點主要有:分析,設計,開發,測試。而敏捷產品生命週期,與一般的產品週期、項目週期相比,相對要簡潔一些。其核心節點包括:創意,開發與運營(累積淨現金流),轉型(進入新一輪生命週期循環)。在具體的敏捷實踐中,需要對其中一些要害點仔細琢磨、悉心把握。

9.關於柴火困境。老師講了一個故事:三個和尚要燒水泡茶待客,有火、有鍋,大家趕緊去挑水,又趕緊去拾柴,然後燒水。困境是水一直不易燒開。柴不夠了,又去補充拾柴。但還是不開。鬱悶。急需解決的問題是要待客,客人馬上要來,這個事是確定的。怎麼辦?最後的解決方案是有個小和尚提出:把水倒掉一半。於是問題迎刃而解。水燒不開,是火不夠大呢,還是水太多呢?只從柴的角度思考,沒有考慮到水,是舊思維癥結所在。要做減法,要考慮資源約束。這個故事對理解創新、對理解敏捷思想有一些啟示。

(2020.3.2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