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及其影響


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及其影響


近期,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發,全球金融市場正在經歷歷史性的動盪,面對重重交織的風險因素, G20財長和央行行長已發表聲明一致同意將使用所有可行的政策工具,包括適當的財政和貨幣措施。對此,亞金協秘書處收集了境內外智庫專家關於“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及其影響”的看法,希望能夠探尋近期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的內在邏輯,並探討如何降低其負面影響。敬請閱讀。

一、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的五大原因

智庫專家認為,疫情的蔓延、石油價格暴跌、歐美經濟增長乏力、政策空間有限以及被動投資產生的循環下跌,是導致此次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的五個主要原因。

(一)導火索:疫情蔓延,避險情緒升溫

京東集團副總裁沈建光認為,本輪全球股市暴跌的導火線就是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爆發以及它在全球的傳播。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指出,目前全球金融市場的震盪主要源於市場對於疫情未來發展以及潛在經濟衝擊的悲觀情緒蔓延。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認為,當投資者意識到全球所有重要經濟體都已受到疫情威脅、全球經濟很可能因此而陷入衰退時,之前半年來的樂觀(甚至亢奮)情緒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市場的大幅波動。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導管濤指出,美股開始連續下跌,反映了市場前期對於疫情衝擊估計不足,歐美疫情失控風險驟然上升,市場開始對疫情衝擊重新定價。光大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則指出,疫情對各國的影響存在差別,在中國供給衝擊更大,歐美主要是需求衝擊,美國疊加金融衝擊。

(二)催化劑:石油暴跌,地緣博弈加劇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認為,石油市場的動盪是加劇美國金融市場的調整壓力和加大經濟下行的風險因素之一。更多的專家提醒關注石油下跌可能對金融市場產生連鎖反應。原中國銀行副行長王永利認為,由於石油是非常重要的金融衍生品的底層資產,其價格大跌勢必給金融市場帶來階段性重大沖擊。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明認為,原油價格暴跌導致很多美國頁岩油氣企業發行的高收益債券違約,造成相關投資者出現嚴重虧損。他們為了止損與獲得現金,除了賣高收益債券之外也會賣股票,這也是美國股市下跌的直接原因。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油價暴跌的衝擊加劇了風險評價組合基金的風險偏好錯配,很可能是導致本輪美國股市暴跌的重要原因。

(三)基本面:長期停滯,經濟增長乏力

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認為,疫情發生前,全球半數以上的主要經濟體已徘徊在衰退邊緣,疫情的衝擊很可能將它們迅速推入衰退之中。浙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殷劍峰認為,即使沒有疫情的衝擊,發達經濟體也正在面臨長期停滯的集體性困境。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認為,全球經濟長期缺乏增長動力,目前主要經濟體處於同步減速期。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顧清揚也認為,投資人對歐美經濟未來的信心不足以及疫情帶來的影響才是影響歐美股市的重要因素。

(四)政策面:空間有限,市場信心不足

負利率時代,貨幣政策調整的空間已經十分有限。中信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認為,市場尤其擔心負利率時代下有限的政策空間已經不足以應對一次全球性的經濟金融危機。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提出,市場似乎擔心,中央銀行放鬆貨幣的政策空間很小,從而可能出現債務-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使得全球經濟長期陷於停滯局面。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也認為,美聯儲減息空間已相當有限,也沒有更多可以有效應對的手段,措施不當反有可能導致“滯漲”,甚至迫使量化寬鬆政策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後危機時代,財政政策已無力再挽救一場危機。浙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殷劍峰認為,在2008年之後的“大衰退”時期,發達經濟體的政府槓桿率已經大幅度上升,政策空間極大壓縮,各國政府債務的可持續性一直令人擔憂,疫情將進一步加重這種擔憂。京東集團副總裁沈建光認為,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赤字連年增加,此前美國政府債務已多次觸發國會議定的上限,目前美國政府債務佔GDP的比重超過100%,為歷史最高水平,財政政策的空間也已經明顯不足。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提出,各國家財政空間是受到約束的。比如美國政府債務有上限,一旦達到上限,政府停擺和主權債務的風險就會上升;歐元區統一受到《穩定與增長條約》規定的赤字率和政府債務的約束;德國本身還受到“Black Zero”和“debt break”條款的影響。

(五)技術面:估值偏高,投資產品助力

京東集團副總裁沈建光認為,在經濟基本面的疲弱的背景下,股市高估值使得資產價格對風險因素極為敏感,因此加劇了美國股市對風險因素的反應程度。中國人民銀行參事盛松成認為,疫情衝擊恰逢美股估值的頂峰,因此美股下跌除了反映疫情影響,也加速了長期以來累積的資產價格泡沫的出清。不少專家關注到近年來備受機構投資者青睞的被動投資產品,如ETF等成為股市下跌的加速器。經濟學家巴曙松認為,從這次危機來看,ETF可能加劇了市場波動,形成“股票下跌-ETF減倉-ETF贖回-股票繼續下跌”的負反饋循環。浙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殷劍峰認為,由於美股上揚源自上市公司回購和ETF推動的正反饋循環,在市場風向轉變的時候,這種正反饋循環很可能變成價格的持續下跌和融資的持續枯竭。

二、影響全球金融市場走向的四個因素

對當前金融市場大幅波動的判斷,智庫專家給出了不盡相同的看法。部分專家認為這只是金融危機的徵兆。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導管濤認為,股災不等於美國已經發生金融危機,只能說是金融危機的早期或者徵兆。京東集團副總裁沈建光認為,整個經濟基本面的惡化還是會繼續,全球經濟會面臨一個非常動盪的局面,呈現金融危機前的態勢。部分專家認為這已經是金融危機。原中國銀行副行長王永利指出,現在疫情的全球爆發仍在增強、遠未結束,金融危機實際上已然爆發。還有部分專家認為這是經濟危機而非金融危機。大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姚餘棟認為,新冠疫情作為催化劑和導火索引爆了全球經濟危機,但不會引發全球金融危機。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也認為,目前不是金融危機,而是經濟危機。聯博投資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紀沫認為,新冠疫情會引起深刻的經濟和社會危機,但金融危機只是表象和必然。那麼未來,金融市場將何去何從?智庫專家認為主要由以下四個因素決定:

(一)疫情是否得以有效控制?

疫情的有效控制,是穩定金融市場的必要條件。長江養老保險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俞平康表示,疫情能否有效管控是影響美股走勢的關鍵。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導管濤認為,美股震盪會不會演變成為危機,關鍵取決於美國的疫情控制。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認為,一旦能夠控制疫情使得拐點出現,則經濟與金融市場的預期將會有很大改觀。京東集團副總裁沈建光認為,樂觀情形下,疫情在全球擴散一段時間後在夏天得到控制,全球經濟從衰退中走出並逐步恢復;OPEC和俄羅斯原油價格談判取得一定進展,原油價格止跌企穩。則美股跌幅不超過40%,在前期大跌之後震盪走高。悲觀情形下,美股可能重複1929年大崩盤之後的走勢,在前期暴跌的基礎上繼續跌跌不休。

疫情的有效控制,是政策發揮效力的前提條件。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認為,疫情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需求面斷崖式萎縮造成的現金流枯竭,使得經濟政策如貨幣、財政工具,能夠發揮作用的空間不大。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認為,只要疫情得不到控制,生產、消費活動不能正常進行,再多的貨幣刺激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疫情得到控制之後,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刺激才會產生可持續的效果。

(二)經濟的受損程度幾何?

疫情導致經濟供需兩側同時受損。浙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殷劍峰認為,新冠疫情是對經濟總需求側和總供給側的雙重衝擊,即需求和供給的同時下降。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認為,許多可選消費和耐用消費品無法通過線上交易的方法來替代,需求層面出現了非常嚴重的下滑甚至崩塌。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疫情的發展可能導致全球產業供應鏈遭受很大的打擊。關鍵是日韓這兩個處在產業鏈中上游的製造業經濟體受挫,全球供應鏈都會受到拖累。

供需受損程度還會影響物價指數。光大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指出,供給和需求衝擊哪個對經濟的衝擊更大,最終體現在價格的變動上。如果需求減少大於供給減少,物價應該下降,反過來,如果供給減少大於需求,物價面臨上升壓力。浙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殷劍峰指出, “大蕭條”和“大衰退”的衝擊均發生在需求側,經濟呈現出顯著的通貨緊縮,而全球大流行病則未必會導致物價下降,相反,需要關注滯脹的可能性。

(三)市場流動性是否會枯竭?

野村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認為,疫情全球蔓延對於國際金融體系的影響,將體現在金融系統的流動性上,若處理不慎,可能會引發信用危機,從而影響金融系統的穩定。專家對未來市場流動性的擔憂主要來自企業違約率的上升。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油價下跌,對美國國內頁岩油氣生產商發行的高收益債券而言是重大打擊,可能導致這類高收益債券違約率顯著上升。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認為,投資者普遍憂慮新冠疫情可能導致違約率攀升和企業信貸評級下調。中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未來需要關注美國上市公司債務會否發生大規模違約,這可能是危機爆發的導火索。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如果疫情的蔓延導致企業盈利下降,或金融市場流動性短缺,高收益債市場的流動性可能很快乾涸。

(四)恐慌情緒是否仍在加劇?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盛松成指出,美股是美國居民財富的重要載體,股票佔美國居民全部金融資產的50%以上。一旦美股出現系統性恐慌踩踏、拋售,居民財富將急劇縮水,進而降低居民的消費能力。這進一步增加了短期衝擊演變為長期衰退的風險。原中國銀行副行長王永利指出,當前,疫情全球蔓延的勢頭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實體經濟供需兩端已經受損,恐慌已經引發金融危機,如果局勢不能儘快扭轉,後果可能比2008年金融危機更加可怕。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指出,全球債券、避險資產和新興市場貨幣的歷史百分位比較高,說明這些資產類別所展現的市場恐慌情緒還沒有達到極致。他認為,種種跡象表明,目前的市場恐慌情緒已接近危機的水平。

三、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對中國的影響

關於本輪金融市場波動對中國的影響,智庫專家普遍認為,雖然中國難以在全球疫情中獨善其身,但仍有望成為國際資本的避風港。

從經濟衝擊來看,中國難以獨善其身。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指出,疫情的全球傳遞打破了現行全球供應鏈的正常運轉,世界經濟面臨衰退威脅,中國經濟面臨更加嚴峻的外部環境。京東集團副總裁沈建光認為,疫情對中國經濟的短期影響很大,且未來這種影響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認為,可能出現的全球經濟危機勢必造成下行風險對中國經濟的擾動。原中國銀行副行長王永利也指出,中國經濟受到嚴重衝擊,甚至在世界經濟進一步衰退過程中,還將面臨更大外需收縮壓力。

從金融市場來看,中國有望成國際資本的避風港。短期來看,A股市場仍將受到衝擊。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中國股市可能仍將盤整一段時間,而相比於主板,創業板更可能發生顯著調整。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導管濤認為,如果海外股市大幅震盪,將通過信心渠道引起境內外市場共振,同時不排除境外投資者出於避險或者流動性變現動機,拋售包括A股在內的可變現資產。中長期來看,人民幣資產將成為重要避險資產。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表示,疫情導致避險情緒急劇升溫,美國和日本疫情的發展降低了傳統避險資產的吸引力,投資者急切尋找另類避險天堂,人民幣資產以規模效應和穩健走勢脫穎而出,為價值投資者提供新的避險選擇。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認為,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的基本面遠遠好於歐美國家,經常性賬戶在過去25年連續順差,人民幣確實是一種避險資產。大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姚餘棟認為,國內市場將因國內疫情控制得當、基本面率先好轉、宏觀政策空間充足等多方面優勢,吸引全球資金湧入,成為全球資本的避風港。

四、政策建議

加強國際合作已成為境內外智庫專家的一致心願。歐亞穩定與發展基金的首席經濟學家Evgeny Vinokurov提出,為了控制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及影響,需要國際合作,這些合作不僅限於世界衛生組織的行動,還應包括其他力量的支持。瑞穗銀行亞洲經濟與戰略主管Vishnu Varathan認為,要想提高將市場迅速地從熊市的邊緣拉回的勝算,需要有多方協作支撐,至關重要的是政策制定者必須加快應對步伐並展開合作,推出有力、連貫、及時的協調措施,建設性的全球合作迫在眉睫。亞洲金融合作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認為,如果各國央行共同行動,會增強貨幣政策的力量,因此全球央行應將貨幣政策同步合作作為重要議程。原中國銀行副行長王永利認為,主要經濟體必須加強合作配合,採取各種措施聯合加以應對。

需要創新調控手段以應對傳統政策空間有限的局面。原中國銀行副行長王永利認為,僅靠宏觀政策刺激,不能跟上全球化發展和時代變遷的需求,沒有切實的國家和世界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也是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經濟學家巴曙松認為,主要發達國家的監管機構在必要情況下,可以考慮採取熔斷措施,且限制賣空和槓桿交易,促使受到短期恐慌衝擊的市場情緒逐步迴歸理性。中國人民銀行參事盛松成提出,美聯儲價格工具的使用空間的確縮窄了,而數量工具仍然有較大的空間。美聯儲可以通過貼現窗口為銀行提供緊急流動性支持,還可以創新擴展其交易對手,針對疫情產生的影響對症下藥。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中央銀行應當干預的是非基本面因素所驅動的股票波動,當股票市場震盪可能引發金融不穩定時,可以給予金融體系以流動性支持,但直接入市未必能夠提振股市。(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