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諫臣是如何勸諫帝王避防過失的?

CWL-淼焱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有關諫議這種優良文化傳統的記述可謂俯拾皆是。如西周時便設有“司諫”、“保氏”等諫官,秦漢設有諫議大夫、給事中、散騎常侍等諫職。宋代另設有諫院,專掌諫議,像大名士司馬光、歐陽修,大清官包拯,都曾經“知諫院”,即掌管諫院的長官。在元、明、清時期,諫議制度日漸式微,但諫議仍然存在,這足以說明勸諫的重要性。

今天便以淳于髡(kun)和鄒忌為例聊聊,他們是如何勸諫齊威王的。

齊威王成為國君後,由於不知如何操持朝政,就只顧自我淫樂、荒廢朝政,而將朝事完全委託給卿大夫。如《史記·滑稽列傳》就稱其“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就這樣,聚攏在昏君旁的便都為一些佞幸之臣,朝政也逐漸落到了這些人手中,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

01淳于髡隱諫

國傑出的辯論家、政治家淳于髡出場了,來到王宮門口,口稱要向齊威王進獻“隱語”。稱隱語便是投齊威王所好,打啞謎,在敘述事情時,不把本意直接說出來,而是用別的話加以暗示。

淳于髡對威王說:“國內有一隻大禽鳥,停歇在大王的宮殿裡,這隻鳥三年又不飛又不叫,大王知道它要幹什麼嗎?”齊威王知道淳于髡是在諷諫自己,心領神會地回答說:“這隻鳥啊,不飛就罷了,一飛就會沖天;不叫也就罷了,一鳴就會驚人。”說罷,一改以前的作風,回朝理政。

02鄒忌作比勸諫

想必鄒忌勸諫這則故事大家都知道,畢竟課文上都學過,我便再老牛重彈一遍。

鄒忌發現群臣和百姓都言行謹慎,不敢議論政事,為使齊威王廣開言路,鼓勵吏民積極進諫,想了這一招:

鄒忌給齊威王說:一天早晨,臣穿戴完畢,對著鏡子端詳自己,順口問妻子說:“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漂亮?”妻子說:“你漂亮極了。徐公哪裡比得上你呢!”由於徐公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臣不相信自己比他還漂亮,於是又問小妾說:“我和徐公比,誰更漂亮?”小妾說:“徐公怎麼比得上你呢!”臣又問客人,客人也說徐公不如我漂亮。第二天,徐公來到臣家中,臣仔細觀察,並對鏡自照,覺得自己還是不如徐公漂亮。到了晚上,臣躺在床上反覆琢磨,方才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道理便是:臣知道自己實在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愛我,妾怕我,客人有求於我,所以都異口同聲地說我比徐公美。臣由此想到,如今齊國國土地方千里,有120多座城池,宮中的后妃和侍臣沒有一個不偏愛大王,朝廷裡的臣子沒有一個不害怕大王,國境之內,沒有人不對大王有所求!愛大王、怕大王、有求於大王,抱有這三種心態的人最容易對大王說謊話。在大王面前,大王的話對的是對,錯的也是對,沒有不對的時候。由此看來,大王太容易受矇蔽了!

鄒忌這一作比和入情入理的推理,使齊威王認識到了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於是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齊威王廣開言路,使齊國得以迅速發展。

從這兩則故事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古人是怎樣進行勸諫的,而君主能聽取諫言,是國的大幸,也是為臣的大幸。


歷史學舍


君有君德,臣有臣行,各行其位,各司其職,則上下有序,天下大治。是任用了良輔還是錯用了奸臣,人臣的正或邪直接關係著國家的成敗得失。大臣如果能在事情、形勢還處在萌芽的階段,就能先料到,洞若觀火,清楚地知道存亡、得失的關鍵,而且能在事情要發生階段,及時採取錯施,防微杜浙。讓君主能超然獨立,而始終立足在榮顯、英明一方長盛不衰,能做到這些的人,就可以稱為聖臣。能夠謙虛慎重,忠於職守,認真負責,常常向君主提出一些好的意見,規勸勉勵君主遵守禮儀,勤政愛民,常常告訴君主治國的宏遠策略,稱讚宣揚君主的美好德行和有益政策,匡正補救君主的不好之處,能做到這些的人,可以稱為大臣。早起晚睡,勤於政務,堅持不懈地為國家舉薦賢能之才,經常拿歷史的行事經驗為例警醒君主清醒地執政,能做到這些的人,我們可以稱之為忠臣。能夠明察事物發展形式,洞悉其成敗,採取及時補救措施,阻塞漏洞,絕斷災禍的根源,扭轉局面,轉危為安,使君主最終不必擔擾,能做到這些的人,我們稱之為智臣。奉公守法,忠於職守,不接受別人的賄賂,飲食起居節約簡樸,做到這些,稱之為貞臣。國家昏暗混亂之際,能做到不阿諛奉承、苟且偷生、敢於犯顏直諫君主過失,能做到這些的人,稱之為直臣。文死諫,武死戰。古代的所謂君子,正直而不固執,表面上屈服,而內心堅強不屈,大直若屈,達到目的方法靈活,透迤曲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