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是一种境界

老子 | 不争,是一种境界

老子曰:“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聪明人能在最恰当的时候示弱隐强,做出暂时的退让。

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于是才能立足不败之地。

在这世界上,不争就不会树敌。

而那些争强好胜的人,在老子看来都是缺乏任性的。所以他说,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无独有偶。

老子 | 不争,是一种境界

美国犹他大学心理学家蒂莫西史密斯在不久前举办的美国心理协会年会上,公布了一项新研究结果:

太过争强好胜的人很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从而缩短寿命,事物越是争强好胜,越是刚强,就越是和大道背道而驰,也就越容易被消耗。

所以老子赞美柔弱水,水柔弱而取下,利万物而不争。

但水却拥有强大的力量,所“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 | 不争,是一种境界

张之洞说:“平生有三不争: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谓人争闲气。”

张之洞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经常有人奚落他。

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有位当地的画家画了一幅“三矮奇闻”图嘲笑张之洞。这幅画流出后,张之洞的属下气愤难当。

张之洞得知后,反而呵呵一笑,然后吩咐幕僚把这幅画买下来,

老子 | 不争,是一种境界

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

纵观曾国藩一生,他不与同僚争功,不与同僚争名,更不争权,只懂得“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最终被后世尊奉为道德学问以及事功方面的楷模。

不争,有时候是一种韬光养晦的策略。

历史上,刘邦第一个攻破咸阳,却不自称王。

刘邦与项羽争雄,在实力悬殊下,刘邦承认项羽霸主的地位,选择了臣服,让出了关中,却保住了性命,保住了实力。

随后刘邦在分封的蜀地积极备战,等待时机,最终消灭了西楚霸王,建立了大汉四百年的基业,

不争,更多的是一种境界。

老子 | 不争,是一种境界

《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就是“玄德”的境界,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恃其能,助万物成长而不宰割它们,是你的,不用争;不是你的,不必争。

老子说: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

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

老子认为,与其去跟别人争强好胜,不如战胜自己。与其整天与别人争来争去,不如完善自己。

老子 | 不争,是一种境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从不自我标榜,但是树下的野地也会自然地踏出一条路来。

这是因为桃李是实实在在地开出了美丽的花,结出了香甜的果,在为人们默默地服务,所以用不着吹嘘,人们自会欢迎它们。

所以,你只要做好你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修养自己,该是你的始终还会是你的,不必费尽心思去争。

你是吉人,自有天相;你若盛开,蜂蝶自来。

至于那些不属于你的,也不必去争。因为一切都在大道之中,从老子的“道”出发,万事万物都没有分别,万物从道那里生出来,死后又重新回归到那里去。

老子 | 不争,是一种境界

人的一生,其实并不会真正得到什么,一切都是一种经历。

等到撒手人寰的那一刻,名利、金钱,甚至学问、亲情,有什么能带走吗?

连我们的身体都不属于自己了,灵魂更加不知去向何方?

所以人生在世,就要看开、想开。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执迷于欲望的满足和争名逐利。

如果我们能想到这一点,能够“向死而生”,你就会明白,老子所说的不争,绝不是空话,他提出的“玄德”也不是空话。

因为一切终将逝去,终将回归那永恒的大道,我们又争什么?倒不如怀着像水一样的精神,怀着利生的精神。

不去管那些名利的浮云,而只充实地过好这一生,用心生活和工作、用心帮助别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老子 | 不争,是一种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