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刚复工,国外又取消订单,外贸企业陷生死攸关之战


国内刚复工,国外又取消订单,外贸企业陷生死攸关之战

“没想到全球的贸易一下子因为疫情瘫痪了,这两天我天天接到的通知就是‘stop(停单)’,因为他们(客户)都封城了,货物发过去了也到不了。”江苏扬州荣佳帽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袁琴心力交瘁地告诉《中国企业家》,自2月10日复工之后,起初公司还能正常接到一些海外客户的单子,但到3月10日左右,他们陆续接到客户发来消息说要求取消、延缓订单。

袁琴的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传统的纺织企业,主要生产出口各式旅游帽、服装、手套等,年产量达80万打,产品主要销往欧洲、南北美洲等十几个国家,其中欧美地区占比达90%。

最近公司重点生产春节款帽子,前不久刚完成了意大利的出货。但自从3月10日开始,她接到其他客户的通知说要暂停订单,由于手上已经做好一部分货物在等待交付,客户突然要求暂缓出货,风险最后就全部由她和公司来承担了。

以往,袁琴的公司也会接一些世界杯、欧洲杯球员相关的衣服、帽子订单。今年原本要跟西班牙的一家足球俱乐部合作一笔2万美元的帽子订单,但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3月23日晚上,西班牙足协和西甲联盟达成一致,确定将所有足球比赛无限期推迟下去,这笔2万美元的单子也都打了水漂。

“虽然早有预测,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江苏奥美丽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大兵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

2月25日,公司正式被批复工后,原本快马加鞭地希望追赶2月份的滞留订单,但到了3月中旬,陆续有一些来自澳洲、英国、法国的中小客户给他打电话要求取消订单,“有的暂缓,有的直接停掉了。客户也没说具体延迟到什么时间,只是先暂停、延缓交付。现在这些国家处于封锁状态,他们自己也没法确定,我们在美国的分公司也已经被要求停工了。”张大兵对《中国企业家》说。

截止到3月25日,他预算由此带来的损失大概在100万~150万美元之间。按照协议规定,一般的订单会收20%~30%的定金,即使收到了赔付金,他表示公司依然面临着巨大损失。“物料成本大概占60%左右,一旦这个客户取消了订单,我们只收总订单20%到30%的资金作为赔付金,我们自己还要承担40%左右的成本损失,也就是说一张100万美元的订单,我们至少会损失40万美元。”

原定于3月18日~21日、3月28日~31日在广州举办的第45届中国(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和2020中国广州国际家具生产设备及配料展览会已延期举办,这使得原本的20多名海外客户也取消了来访洽谈合作的行程,张大兵预计,由此造成的商业损失至少在150万美元左右。

如果说,出口企业在2月面临的是“发不出货、客户不断来催促”的问题,目前面临的就是“没有订单、市场需求萎缩”的问题。反映到货运上,情况也并不乐观。华威货运(中国)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企业家》,原本3月复工后货运比2月的情况好转,客户也陆续出货,但自本周开始,部分客人开始取消货运订单。

“最近美国部分客户暂停下单,因为那边仓库收货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也暂停出运,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公司的出口量下降约15%。”上述负责人称。

来自广东东莞的一家跨境经营外贸针织衫长达十年的青莞服饰负责人告诉《中国企业家》,最近复工后,出口法国、巴西以及一些欧盟成员国的订单确实陆续在减少,目前公司还有一千多件货物处于延迟状态,或将面临着10万元左右的损失。同时,与去年同期两万件出货量相比,今年订单少了近四成。

目前,张大兵和袁琴都在消化各自手上2月份滞留的部分订单,但接下来的3月到6月,他们的公司就会面临着“没有订单、没有营收”的生存困境。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对《中国企业家》表示,这些皆因疫情所致,现在全球经济处于困难时期,也是外贸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现在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订单,与成本和竞争力无关,外需的变化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国内刚复工,国外又取消订单,外贸企业陷生死攸关之战

从复工到再次停工

复工之后,工人们以为就要回归正常的上班状态。谁料,被取消订单后的企业主不得不让工人们临时放假,或劝说他们另寻其他工作机会。

“有些企业主甚至直接当场解散所有临时工,一些员工听到解散,当场就哭了。”一位杭州的工人如是描述。

身在扬州的袁琴对此并不觉得惊讶,她觉得很多外贸企业在未来几个月可能还会继续维持这个状态。“因为没有订单,就意味着工厂将会再次陷入停摆”,企业是被迫停工,让员工“放假”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其实已经推迟上班了,后来的一些订单还在陆陆续续出。但是做完这一部分订单后,到3月底,我们不知道会怎么样,因为我们没有新的订单了。没有订单的话,那就只能放假。”袁琴无奈地表示。

她进一步解释道,“目前部分订单还在生产中,还不太忙,但员工的工资收入肯定会降低。”客户陆续取消订单,对工厂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公司有360名员工需要支付工资。

由于其公司财务执行的是“45天发工资”的原则,前不久公司刚给员工发了1月的工资,最近准备发放2月的工资。记者追问,有没有找到更好的应对措施,她无奈地说,“只有等工资表出来,才能决定接下来的方案。”


据她透露,不少工人在接下来的4月可能会面临着只拿基本工资的情况。“公司不赚钱,能把工人养活,就不错了。”

拥有350多名员工的张大兵也表示很有压力。“要养这么多人,一个公司的压力还挺大的。”但他和团队做了最坏的测算,“如果从4月到9月,没有一张订单的话,我们至少要亏损1500万人民币,这些大部分是用于维持员工的基本工资。”

不过复工后,由于目前公司手上的一些单子还需要工人去执行,张大兵和公司在思考一些可以延缓员工生存压力的措施,“比如先给员工发基本工资,延迟缴纳养老保险等,这样让员工们省下钱来,先保障基本生活”。

张大兵感慨,这也是他创业20多年来公司遭遇的最大的一次危机。“最近我和员工讲,辛苦创业多年,一夜回到创业前。以前创业是‘啥也没有’,现在只能这样想,再次从零开始,着急也没用。”

国内刚复工,国外又取消订单,外贸企业陷生死攸关之战

命运攸关之战


“宁波众多企业最近遭遇了大量订单要求延迟交货,甚至直接被取消订单,从而导致产品库存积压、资金链和供应链难以为继。”3月25日,在拼多多和宁波合作的一场电商活动现场,宁波市副市长李关定直言道。他进一步指出,由于外贸交易受到影响,国际供应链又影响了宁波市制造业的复工。

中国一直被称为“世界工厂”,承担着大量欧美品牌的代工生产,保订单一直被视为出口企业的命运攸关之战。商务部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24日,我国重点外贸企业已基本复工,产能恢复率超过70%的重点外贸企业占比已经达到71.3%。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60多个国家先后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受此影响,一些国家的生产、消费等领域受到冲击,贸易活动减少,订单被取消。没有了新订单,国内刚刚复工不久的外贸企业不得不进入新一轮的“停工停产”状态,一些企业甚至濒临生死边缘。

3月21日,一份“东莞精度表业有限公司”的公告引发关注。公告显示,受疫情影响,其最重要的客户美国宝利“FOSSIL”已全部停止下单,同时取消或暂停原生产订单,这导致工厂无法开工,公司经营遇到重大危机,面临关停风险。

据海关总署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价,在世界经济放缓、贸易保护加剧以及疫情蔓延的情况下,中国1~2月出口同比回落17.2%,进口回落4%。

近日,一些外贸企业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一致表示,由于欧美地区疫情暴发,市场需求出现了暂时性萎缩,不少品牌纷纷暂停、取消或延期交付订单,这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此前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表示,海外疫情的加速扩散将拖累中国外需和全球化布局较高的制造业。美欧日英等发达国家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占中国出口和进口比重分别达到40%和32%。主要发达国家疫情如果继续发展,将对中国外贸造成较大冲击,或将导致今年二季度乃至更长时间内中国出口增速维持低位。此外,一些国家生产停滞会导致部分国内产业链并不完整的工业生产受到拖累。

未来几个月,“没有订单,将会是企业最大的损失”,这也是很多外贸企业接下来要面临的现实,他们如何在危机中寻找出路?

国内刚复工,国外又取消订单,外贸企业陷生死攸关之战

线上转型谋生

有观点认为,因为现在处于一个特殊时期,整个市场需求只是面临“短暂性萎缩”,而不是“市场需求不存在”的问题。因此,面临着种种不确定性,海外的订单需求只能等恢复,外贸企业唯一确定的是自救。

赵庆明认为,疫情的蔓延只是在短期内对出口贸易产生不利影响,主要是订单的取消。但从长远来看,接下来的外贸企业可能会面临类似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那样的危机。虽然现在外贸企业普遍感到迷茫,但对于企业而言,积极一点的应对就是直面问题,趁机加强产品的研发,为未来更长远的发展做好储备。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高级专家庄帅也认为,现在外贸企业尤其是跨境电商所面临的危机和2008年时有些类似。但较之2008年,现在国内的外贸企业可选择合作的方式和渠道更多元,“以前仅有阿里的淘宝,现在新增了拼多多、京东等平台”。

他分析称,现在外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普遍的方向是向内需调整,企业可调整市场方向、生产线、价格、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技术。“外贸企业也可以借这次疫情切换下市场,从重点聚焦欧美市场开始转向深度开发非洲、东南亚的市场。”

袁琴说,虽然不知道下个月会怎样,但她不能坐以待毙。她开始和团队尝试自救,比如尝试拓宽产品品类,除了做帽子,也开始做餐饮业需要的围裙、工服等。

有员工也提出转型,袁琴也想过向线上转型。但她觉得时机并不成熟,等到想去发力的时候,这个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现在投入,一要考虑设计团队、运营成本的投入;二要考虑行业的机会。在没有机会的时候去做转型,反而会把企业搞垮,我们是做纺织的,还是要结合自己的优势。”不过她也在考虑,和淘宝团队合作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尚未复工以前,张大兵就写了一份详细的复工方案,在方案里他分析了公司面临的几个“痒点”——出口型企业将会遭遇连续性的打击:一是来自美国的关税打击;二是企业自身经营严重不足,导致成本短期过度升高;三是全球疫情导致市场动能降低,需求不足对企业进一步打击。

彼时,他预测公司的订单将减少20%,复工后却没想到客户几乎取消了全部订单或延后,海外市场的变化让他定下的“小步快跑”策略失效。“原本我们预计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能增长20%左右。但现实情况是不但没有增长,能保留去年的20%就不错了。如果美国今年5月不能正常复工,疫情继续恶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对企业的影响非常大。”

在接下来的自救方案里,张大兵想了两点:一是尽可能增加国内订单,来抵消取消订单造成的成本损失;二是针对已经做好但滞留的产品,使用替换策略。“由于公司有40%的产品属于通用产品,如果某个客户不要了,我可以再卖给其他客户。”张大兵也考虑将外需市场暂时转向内需市场,这样或许能够减少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