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建东晋立下大功的江东士族,为何沦为门阀政治的配角

东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施行门阀政治的王朝,在东晋,以士族门阀为核心的门阀集团,一直把持着东晋的最高权力。江东的士族总体上可以分为两拨,一拨是从北方逃难到江东的北方士族,还有一拨是江东本土的江东士族。东晋也是建立在北方士族和江东士族合作的基础上的,然而东晋建立后,执政的都是北方士族,而江东士族则遭到冷落,特别是颍川庾氏执政以后,门阀政治逐渐巩固和稳固,江东士族逐渐被边缘化,沦为门阀政治的配角。

江东士族为东晋的建立,立下过大功。在东晋初期,江东士族也是门阀政治的重要参与者,然而随着政局的发展,江东士族遭遇排挤、冷落,基本上丧失了门阀政治的参与权。江东士族,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

江东士族为东晋的建立立下大功

江东士族大体上可以为两类,一类是文化士族,代表是吴郡四姓:顾氏、陆氏、朱氏、张氏;另一类是武力强宗,代表是义兴周氏。就影响力而言,文化士族高于武力强宗,也是江东士族的代表。

为助建东晋立下大功的江东士族,为何沦为门阀政治的配角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琅琊王司马睿奉命出镇江东。当时江东地区并不太平,当时在江东有三支势力,而且各自的目标完全不一样。一是以江东士族为代表的本土派,他们企图建立一个类似东吴那样能保护江东士族利益的割据政权;二是以琅琊王司马睿为代表的西晋流亡政府,他们企图在江东另起炉灶,建立起另一个司马氏政权,以维护司马氏在江东的统治;三是以石冰、陈敏为代表的外部势力,他们企图趁浑水摸鱼,借西晋末年乱世之机会,控制江东地区。

这三支势力,其中有两个是外来的,一个是本地的。实力最弱的是外部势力,真正能能影响江东局势的是西晋流亡政府和江东本土派。但是西晋流亡政府和江东本土派也有各自的弱点,西晋流亡政府在江东地区的影响力很弱,江东地区并不拥护他们。江东本土派虽然坐地利之便,而且久居江东,影响力巨大。但是江东本土派内部缺少一个领军式的人物,并领导江东士族建立起类似东吴那样的格局政权。江东本土派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成事,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以当时的情势,江东本土派能联合的,只能是司马睿。

在这样的情况下,出身义兴周氏的周玘,联合江东各大士族,率领江东士族的宗族武装,连续发动了三次征讨行动,稳定江东局势。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定江南。周玘领导的三定江南行动,为司马睿立足江东铺平了道路,为东晋的建立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奠定了东晋立国江东的基础,为东晋的建立立下大功。

为助建东晋立下大功的江东士族,为何沦为门阀政治的配角


除了义兴周氏这个武力强宗,包括吴郡四姓和贺氏、纪氏在内的文化士族,对东晋的建立,功劳颇多。义兴周氏以武功闻名,打仗平叛是一把好手,但是缺乏文化底蕴,社会影响力也不及文化士族,缺乏稳定人心的能力。而真正有能力稳定人心的是文化士族,当时司马睿初来江东,急需民心归附,特别是江东本地人的支持。能对江东人心造成重大影响的,只有江东的文化士族,如果江东文化士族归附并支持司马睿,那么其他人和势力也一定会效仿之,这对司马睿而言,简直是太重要了。

司马睿最倚重的幕僚王导,出身北方士族琅琊王氏,他深知不管是司马睿还是北方士族,要想在江东立足,就必须取得江东士族特别是文化士族的支持。

于是王导以司马睿特使的身份,拜访当时江东文化士族的领袖人物顾荣、贺循,经过一番长谈之后,顾荣、贺循亲自拜见了司马睿,表达了司马睿的支持。

(司马睿)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晋书·王导传》

以顾荣、贺循为代表的江东文化士族,归附司马睿,其中的愿意是不言而喻的。顾荣、贺循带动了整个文化士族司马睿,这也意味着江东主流政治势力都支持司马睿。这对异乡人身份的司马睿而言,其实是特别重要的。

为助建东晋立下大功的江东士族,为何沦为门阀政治的配角


无论是武力强宗,还是文化士族,作为一个整体的江东士族,在助建东晋这件事上,确实是立下过很大功劳的。

东晋建立后,北方士族主导门阀政治,并压制江东士族,使得江东士族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小

公元318年,司马睿在建康登基称帝。在登基仪式上,司马睿甚至拉着王导的手,邀请王导共坐龙椅,被王导婉拒。足见司马睿对王敦的器重。以王导和王敦为代表的琅琊王氏,是东晋开国的首席功臣,自然得到重用。

王导拜右将军、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事,又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假节、刺史如故。王敦官拜大将军,加侍中、江州牧,后迁为荆州刺史。

为助建东晋立下大功的江东士族,为何沦为门阀政治的配角


而同样立下大功的江东士族,除了纪瞻因为劝谏司马睿称帝之功而被授予侍中、尚书这样比较重要的官职之外,其他人则基本上被安排在不怎么重要的位子上。贺循先后任军谘祭酒、太常。顾荣在东晋建立前就病死了,而他生前担任的职务不过是军司,加散骑常侍。这些都是些闲职。

周玘也同样是在东晋建立前就病死了,他有三定江南的大功,却被外放到吴兴担任太守。周玘在吴兴太守任内,因为对北方士族把持朝政非常不满,甚至密谋造反。可惜还没行动,他就先病死了。

可以看得出,东晋朝廷重用以琅琊王氏为代表的北方士族,而对江东士族却是外热内冷,表面礼遇江东士族,实际上很排斥。

一方面,朝廷表现出对江东士族“求贤若渴”的态度,除了礼遇以顾氏、陆氏、纪氏为代表的江东士族,还对他们推荐的江东人才也尽量录用。另一方面,朝廷又不把江东士族放在重要的位置,只用来装点门面。朝廷信任的,还是北方士族,而北方士族一直处于权力中枢。

以三公和顾命大臣为例,终东晋一朝,三公和顾命大臣的位子,一直由北方士族牢牢控制着。除了陆晔、陆玩之外,再无江东士族担任三公和顾命大臣。

为助建东晋立下大功的江东士族,为何沦为门阀政治的配角


在权力分配方面,北方士族是主导者,江东士族是参与者。在东晋权力架构中,北方士族始终对江东士族形成明显压制。江东士族即便能担任一些重要的官职,也要接受北方士族的领导。

陆玩在担任尚书令期间,当时王导任录尚书事,职权在陆玩之上。陆玩任尚书令八年,这期间一直不敢得罪王导,大事小情都让王导决断,陆玩自己无所作为。

在北方士族主导东晋权力的情况下,江东士族即便能参与到门阀政治中,也总被北方士族所抑制。琅琊王氏执政期间,江东士族一直屈居北方士族之下,无法和北方士族平起平坐。

司马氏皇族和北方士族关系紧密,他们看重北方士族,而江东士族难获其信任,在政治上难有作为

司马睿早年未出镇江东之前,其封国在琅琊郡,而当地首屈一指的士族就是王氏,司马睿和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关系非常好,司马睿身边形成了以琅琊王氏为核心的势力圈。司马睿过江后,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在军事上依靠王敦。

为助建东晋立下大功的江东士族,为何沦为门阀政治的配角


尽管司马睿来江东之时,急需江东士族的支持,他也为了取得江东士族的支持,做了很多面子工程,但这都是做给时人看的,他内心还是最看重北方士族的,毕竟北方士族和他有深厚的渊源,而且也是和他一起来江东的。司马睿初到江东时,把江东当作异乡,有种寄人篱下的感慨。他对江东士族的真实态度,可想而知。

元帝始过江,谓顾骠骑曰:“寄人国土,心常怀惭。”荣跪对曰:“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是以耿、亳无定处,九鼎迁洛邑,愿陛下勿以迁都为念。”-《世说新语》

及至后来司马睿站稳脚跟,并且建立了东晋王朝以后,已经沦为傀儡的司马睿在心里上,还认同北方士族的。琅琊王氏执掌东晋后,司马睿不甘心做傀儡皇帝,意欲重振皇权,于是王敦果断出身压制皇权的反抗,由此引发了王敦之乱。尽管王敦之乱是司马氏皇族和北方士族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和江东士族没有太大关系。但在东晋初期,江东士族仍然在东晋政坛扮演重要角色,江东士族很难置身事外。

在王敦之乱中,江东士族遭受了沉重打击。武力强宗义兴周氏被灭族,文化士族中的顾氏、张氏等士族门阀里的重要人物许多都在战乱中遇害。

王敦之乱平息后,琅琊王氏和司马氏皇族关系破裂,晋明帝提拔颍川庾氏以抵制琅琊王氏,由此让颍川庾氏走上历史舞台,成为第二个执掌东晋的士族门阀。

为助建东晋立下大功的江东士族,为何沦为门阀政治的配角


和琅琊王氏一样,颍川庾氏也是北方士族出身。为什么晋明帝不愿意借江东士族之力来制约琅琊王氏,而非要重用颍川庾氏呢?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很多的。但是关键是司马氏皇族信任和依赖的是北方士族,即便和北方士族有了矛盾,司马氏皇族也不会引入江东士族的力量介入其中。毕竟司马氏皇族和北方士族都来自北方,关系密切。司马氏皇族当然是愿意重用北方士族,而不是江东士族了。

尽管司马氏皇族在东晋权力架构中,不是主导力量,但毕竟是皇权象征,仍然有一定的政治实力。得不到司马氏皇族信任的江东士族,自然很难在政坛发挥作用。

江东士族实力不济,无法主导门阀政治,只能接受北方士族的领导

由于江东士族实力明显比如北方士族,终东晋一朝,江东士族始终活在北方士族的阴影之下。北方士族具有驾驭江东士族的实力和能力,江东士族不得不臣服于北方士族,接受北方士族的领导,自然也需要接受由北方士族主导门阀政治的事实。

实力不济的背后,是江东士族人才匮乏的体现。北方士族人才济济,从王导到庾亮,从桓温到谢安,都是能独当一面、支撑东晋王朝的杰出人才。江东士族则没有这样的优秀人才,特别是东晋中后期以后,江东士族人才逐渐呈凋零之势,在东晋政坛愈发暗淡无光。

为助建东晋立下大功的江东士族,为何沦为门阀政治的配角


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和陈郡谢氏,这些北方士族先后执掌东晋,而江东士族却逐渐沦为门阀政治的配角和看客。桓温北伐和谋逆,谢安、谢玄指挥淝水之战。这些关乎东晋存亡的重大事件中,已经看不到江东士族的身影了,全部都是北方士族参与其中。

实力强劲的北方士族撑起了东晋的一片天,也是影响东晋命运前途的主导力量,实力不足的江东士族,并没有和北方士族平起平坐、共享政治权力的实力和能力,接受北方士族的领导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东晋初期,江东士族还有不少人活跃在东晋政坛,发挥重要作用。及至东晋中后期,随着江东士族人才凋零,其作用和地位一步步衰退。在东晋门阀政治中,已然成了无足轻重的配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