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緬懷先人的特有方式:樸籽粿情懷

“梨花風起正清明, 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清明時節,春意情濃,氣候轉暖,草木蔭茂,萬物復甦。這正是春夏交替的時候,時至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樸籽樹青青的嫩葉,聽從春天的召喚,悄然地為大地帶來一片新綠。這滿叢嫩綠雖然不很顯眼,但是卻充滿著生機。

潮人緬懷先人的特有方式:樸籽粿情懷

潮汕地區有“清明食葉”的民諺,亦正是潮人的養生之道。聰明的潮人注重時令飲食,早已熟知樸籽葉長橢圓形、味甘甜,有清熱解毒、消食去積的功效。於是先摘來新鮮的樸籽葉和水攪成綠色的汁液,接著將汁液混和粘米粉攪拌均勻至粘稠狀,再放入少許泡打粉加蓋靜置1小時,然後倒入已經預蒸5分鐘的瓷碗中,全程大火20分鐘。這時揭開鍋蓋,一股誘人撲鼻的樸籽葉濃香撲面而來。

潮人緬懷先人的特有方式:樸籽粿情懷

“潮汕人,尚食粿。”時節做時粿,眾多品種的粿走進潮人家庭中,融入四季氣象裡。但這些粿品不是白色的就是紅色的,唯獨清明節拜祖獻祭的樸籽粿是綠色的。蒸出的一屜屜樸籽粿,口感鬆軟,味道甘甜,如同抹茶蛋糕,令人食指大動。樸籽葉的青綠色賦予樸籽粿以春天的綠意,其獨特香味薰染著厝邊頭尾。你看,色澤青翠的樸枳粿,粿面凸起而裂開,一個個裂著嘴微笑著,像一朵朵盛開著的花。

潮人緬懷先人的特有方式:樸籽粿情懷

一炷香、一盤粿、一份思念,樸籽粿記錄著潮人的一段心酸歷史。據傳當年元兵於清明前入侵潮州,殺戮掠奪,攪得烽煙四起,民不聊生。潮人被迫無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飽受飢寒。為求生存,潮人先祖飢不擇食地採摘樸籽葉充飢,後人為飲水思源、追古懷遠,在清明節加工蒸制“樸籽粿”的習俗,沿襲至今。“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回鄉掃墓“掛春紙”時供奉上樸籽粿,這是潮人緬懷先人的特有方式。

潮人緬懷先人的特有方式:樸籽粿情懷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時間就像顧太清的詩“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歲月之河源遠流長。家裡長輩們翻著日曆早早查看祭祀日期,時節吐故納新、萬物皆潔齊,一隻只飽滿的樸籽粿踏著時間的節點如約而至。這種傳統節日的“樸籽粿”情結,在潮人心中已深深留下烙印,化作我們本土的文化記憶。

潮人緬懷先人的特有方式:樸籽粿情懷

青山隱隱,碧水迢迢,歲月有痕花不語,綠水無弦卻有情,山風絮語無窮盡,清明時節話悲涼。依著老例一跪三叩,對親人的懷念幽幽地燃燒著,其中蘊藏著血濃於水的故園之情。紙錢焚燒的熱浪陣陣襲來,菸灰迷濛了雙眼,嫋嫋輕煙訴說著我們對遠在天國親人的思念。樸籽粿與潮人歡樂和悲苦緊密相連,不僅包含著長輩對兒孫的希冀,還灌注了“知死樂生”民俗文化的風情。

潮人緬懷先人的特有方式:樸籽粿情懷

清人納蘭性德的《浣溪沙》中寫道:“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在潮人眼中,“樸籽粿”貫穿在潮人的生活圖景中,牽扯著我們心中的鄉情、親情。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人有志,家有譜,國有史。《論語·八佾》中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在清明的霏霏細雨裡,我們用樸籽粿祭奠祖先,緬懷先人,在心靈深處平添了幾分思古懷今的幽微之情。珍惜當下,方能不負無限春光。

潮人緬懷先人的特有方式:樸籽粿情懷

在芳草萋萋的清明時節,聽聽潺潺的流水,看看茂密的叢林,嗅嗅花草的清香。“成陰結子後,記取種花人。”清明如同一杯懷舊的陳釀,這正是每一個潮人追溯自己精神源頭的尋根時刻,綠樹是青山的墓碑,木棉是大地的墓碑,樸籽粿是紀念的墓碑。在慎終追遠中,我們盡情地表達著綠葉對根的眷戀與虔誠。

潮人緬懷先人的特有方式:樸籽粿情懷

茶葉翻滾,透過一縷香,回憶故人的音容笑貌。陰陽殊途,卻難斷摯情。在對逝去之人的回憶和哭泣中,生者得以重新調整人生的座標及方向。“報效先輩唯修德,希翼兒孫當盡忠”,血脈是一泓可以穿越時空的清澗,“樸籽粿”加深了我們骨子裡對故人的緬懷之情。在年復一年的掃墓祭祖中,品讀清明的“樸籽粿”韻味,我們的潮人文化才得以綿延不息。

(這篇文章2020年4月2日發表於《潮州日報》,寫作不易,未經授權,請勿抄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