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红楼梦》?

梦恋曦7799


您好,我是突突怪,现就读于985中文系,曾获中华之星国学大赛全国一等奖,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看了前面的回答,我发现大家大多是从《红楼梦》的内容、思想历史文化、揭示的道理规律等方面来回答,而我想从它的艺术特色方面来谈谈这部作品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创作达到高峰的标志,是一部十分成熟的古典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它在艺术方面表现了一种在前人基础上的突破。它标志着我国传统小说艺术达到极高的造诣。


作品结构

我国的古代小说大多是单线结构的方式,而《红楼梦》则是多条线索齐头并进、错综复杂,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

曹雪芹先生在处理《红楼梦》的结构方面有特别精巧的安排。《红楼梦》的结构整体为一个圆心和两条线索。圆心是贾府这个典型性的封建家族。一条纵线是整个家族的兴衰史,一条横线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在这个圆心和这两条线的基础上,作者又从中交织了很多的故事和人物。其中有堂堂正经的大事,也有一些生活的琐碎细节,铺成了一张细密的大网,让整个小说表现更加饱满。

人物塑造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上主要注重塑造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来形成一个真实的人。

鲁迅先生在评价《红楼梦》时曾说:“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为不同,所以其中所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王熙凤这个人物。看过《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王熙凤这个人物,我们不能简单的判定她是美还是丑,是善还是恶。她非常复杂,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这样“圆型人物”的塑造,改变了以往小说中人物类型化、性格简单化的写法。所以我们才能对《红楼梦》的每一个角色都印象深刻,所以才能让《红楼梦》这部书百看不厌。

表现手法

作品中有很多对比映衬等写法。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是一些关系比较亲近、教养也类似的人,也呈现出了明显的性格差异。

元春端庄舒雅,“才选凤藻宫”;迎春木讷怯弱,安分守己;探春精明逞强,敢于拼搏,敢于挣扎;惜春孤僻冷漠,习惯回避自保。

语言风格

《红楼梦》的语言既典雅又通俗,还大量吸取了民间口语,形成了十分鲜明的语言特色。

书中人物的语言也能十分精准的体现出人物的地位和身份,表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在人物的话语方面,黛玉机敏,宝钗圆融,湘云坦率,宝玉温润,贾政装腔作势等等。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的变迁》评价:“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红楼梦》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品味。


突突怪


红楼一曲谈不尽,独剩院空空自嗟。

——我眼里的红楼

我喜欢《红楼梦》,同样也喜欢艾略特的《荒原》。在我看来他们都给我一种荒凉感。艾略特在《荒原》的开头“死者葬礼”这样写道:“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 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 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本该是充满生机,盎然春意的四月,却处处透着一种死寂和荒凉。不得不让我想起贾府“元迎探惜”四春,本也是美好年华,生在钟鸣鼎食之家,温柔富贵之乡的荣国府、宁国府。然而结局确是贾家 “树倒猢狲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众人声色犬马,不知节俭。富贵中却屡有“无常”,可卿自经,秦钟夭逝,宝玉王熙凤中妖术,差点死去,尤二姐吞金,金钏投井,晴雯被遣而死去。悲凉之雾,遍及华林;呼吸领会者,独宝玉一人,感慨周围人一个个离去。

依稀记得初读红楼时,最喜欢秦可卿,只记得“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这样的话语道尽了青春期的我对漂亮女孩的所有美好想象。美丽,温婉,她的形象如水滴一般,涟漪在心里,总觉得很美很善良。尽管后来看到评论家的考证,说她有和贾珍私通的微词,依然没能动摇对这个角色形象的喜爱。毕竟她带有我的青春,青春里美好的形象。

袭人是我起初比较喜欢的角色,看到他与宝玉发生关系,以为她至少是带有着主角光环的善与美丽。没想到,她不是花气袭人,她的袭人是袭击的“袭”。她就像王夫人安排在宝玉周围监控。金钏死后的冷言,晴雯的被遣,一副俨然“屋里人”的态度对宝玉和黛玉有意无意的阻挠都让人气愤。再读时她那句服侍老夫人,便一心的对老夫人,服侍宝玉便一心的对宝玉。虽然看着实心,但是总觉得她是个容易变卦,不够诚心的人。果然她最后嚷嚷着要自尽,却不想自己说服了自己嫁给了蒋玉菡。当然看着贾家衰落与颓败,一个有一个让人心痛的结局。回头想想,活着,有好的生活其实也挺好的。

当然红楼梦中的诗句又是那么美,“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宝钗这句诗是我印象最深的,也是对我启发更多的。他让我学会放下,懂得有一颗平常心,要提升自己的内涵。即使淡极,仍能有自己的特色。“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黛玉的冰清玉洁让人肃然起敬。“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更是写进了王熙凤一生,手掌贾家财政权力,又有顺从的夫君,机关算尽,落得万事皆休。

《红楼梦》给人的启迪太多态度,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秦可卿和袭人是《红楼梦》中给我印象很深的人物,所以我重点的谈到了两位,而其他则是我读书时的一些感悟,红楼一曲说不尽,独剩院空空自嗟。就如同艾略特《荒原》的开头大院深深,难觅生机。

有红雨,说历史,品人生,悟道理。


红雨说历史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巅峰之作,开篇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语句为整本书垫下的悲伤氛围。以宝黛钗缠绵悱恻的悲剧爱情故事为主线,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故事背景,并且用贾府之中的日常琐事和贵族女子闺阁闲情。用家庭的兴衰揭示封建制度的末世。

小说中对于人物的描写打破了原本的话本之中对于人物完全脸谱化的形象,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像王熙凤在小说中以泼辣著称,杀伐果断,贾府之中人人畏惧,但在对待女儿巧姐又能看到慈母的形象,待宝玉这个姨表弟也是真心。林黛玉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是其主要形象,但在同宝钗解开心结以后就能看出来,她本人的世故。

在人物外貌的描写中,不在是刻印在书本上的一个形象,比如在描写史太君身边大丫鬟鸳鸯外貌时,在用尽篇章语句以后又在末尾加一句,脸上有些许雀斑,完全将一个活生生的美女展现在读者眼前。

《红楼梦》中,在建筑,医药,服饰,礼仪,文物,风俗,思想都毫不吝惜笔墨,这部小说对于研究清朝时期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比如庶出的探春和迎春明显在贾府中地位要高于同时庶出的男丁,有关记载显示,清朝时,八旗贵族中的女子都要参加皇宫之中的选秀,身为女子,虽是庶出,也同样有机会参加选秀,甚至入宫成妃,为家族带来荣耀。在看小说中,能体会到当时的文化和风俗,也是乐事一桩。在小说中有关丧葬礼仪,五服观念等,展现的淋漓尽致。

书中还有很多境界优美的诗句和对联,比如大观园中贾宝玉所题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颇有文采。

贾府丫鬟中,晴雯最引人深思,一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判词,引人落泪。

这本书是一部奇书,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


苒酩君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作者是清朝的曹雪芹。《红楼梦》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就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丰碑,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不但在中国,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奇迹。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化石和标本。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它描述了封建社会一个典型贵族家庭的兴衰过程,预示着整个封建社会必将灭亡的趁势。作者透过这个贵族家庭宁荣两府的日常生活,触及到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场所,反映了社会的普遍现象和人间百态。

《红楼梦》中举凡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词、曲、赋、灯谜、酒令、小曲儿等各种文体俱备,融成一个博大精深的完整艺术整体。围绕四大家族中之一贾府进行详尽描写,整部小说情节波澜壮阔,高潮迭起,人物上至皇帝皇妃、王公贵族、命妇夫人,下至商人农妇猎人等最底层的平民百姓乃至无赖地痞流氓歌妓娼妇,人物个性鲜明,描写精彩传神,栩栩如生。

对《红楼梦》的评价,鲁迅先生这样说: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都是真的人物……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鲁迅先生指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


青山红豆心


一部红楼,百代人生。


青埂峰下的鬼话


在我国大陆地区,曾先后拍摄了四部《红楼梦》连续剧:央视87版,李少红版,北影厂版,越剧版。下面我就按照影响力的大小,分别进行一下评价!

1.央视87版。

【优点】(1)筹备时间长:演员在开拍前,曾在圆明园进行了长达一年时间的封闭式训练。(2)艺术指导等的阵容超级强大:汇集了当时红学界的超级大腕,还有顶级学者加盟,如曹禺、邓云乡等。(3)表演到位,影响巨大:陈晓旭、欧阳奋强、邓婕、张莉等人对主要人物的塑造,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没有能超过这一版的。后来《红楼梦》剧组多次聚首,每一次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由此可见其影响力。(4)音乐经典:王立平作曲、陈立演唱的插曲和主题曲水平高超,传唱至今。

【缺点】(1)距离现在30多年,其中的一些场景设置,用现在的眼光看显得较为土气。(2)相对于120回、长达百万字的原著,25集的长度显得过于简略,很多情节没能展示。

【综合评价】经典中的经典,除了央视86版《西游记》,国内电视剧基本没有能与之比肩的。

【打分】90分以上。

2.李少红版。

【优点】摄影和色彩比较现代,与一些“90后”“00后”的审美比较合拍。

【缺点】除了上面所述的其他方面。

【综合评价】这一版电视剧从开始就弥漫着“作秀”的气息,后来随着原导演胡玫的退出、选秀演员的巨大争议,慢慢陷入“不得不拍”的窘境。播出之后,差评如潮,又称“聊斋版”红楼。

【打分】30分。

3.北影厂版。

【介绍】北京电影制片厂于1986-1988年间,以同班人马拍摄了六部《红楼梦》电影,由于内容连贯,也可视为一部。

【优点】导演和演员阵容强大。有陶慧敏、刘晓庆、傅艺伟、赵丽蓉、林默予等大咖。

【缺点】篇幅过短;贾宝玉由女性扮演,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表现力。

【综合评价】算是一部中等水准的作品。

【打分】70分。

4.越剧版。

【介绍】2000年左右制作完成的越剧版连续剧,共30集,是迄今投资最大、集数最多、角色最众的戏曲电视连续剧。

【优点】(1)基础雄厚:由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王文娟担任艺术顾问,荟萃越剧界十大流派、四代名流参演。(2)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合理改编:讲述了一些小人物的情感故事,如张金哥、龄官、司琪、尤三姐等的爱情悲剧。

【缺点】主要情节不够连贯,“有部分,没整体”。

【综合评价】水准较高,但因为戏曲的受众较小,因此影响力有限。

【打分】80分。

除了大陆地区之外,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也拍过数版《红楼梦》连续剧,但水平都十分有限,在大陆影响也不大,不再细说。


戴眼镜姑姑


一条让人兴奋的消息,从陕西师范大学传出,成为近日文学界尤其是“红学”圈里的热点——三卷本《王志武评点〈红楼梦〉》出版了!

三卷本《王志武评点〈红楼梦〉》 记者尚洪涛摄

痴心不改研究红学50年

上世纪60年代初,王志武从长安一户普通农家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他至今也搞不明白,自己“怎么会在兰大校园,没理由地迷恋上了《红楼梦》”,此后50多年,他“每年都要读一两遍《红楼梦》”。

上世纪70年代,在全国评《红楼梦》热潮中,王志武调入陕西师大中文系,从此开启自己的“红学”研究之路。1983年,他的首篇红学论文在一家发行量很大的语文杂志上发表,从此业界知道陕西出了个王志武。1985年,他的第一部红学研究专著《〈红楼梦〉人物冲突论》出版。

1987年,光明日报社评选全国首届图书金钥匙奖。经全国读者投票,王志武的这部专著获奖。此后,该专著再版三次。

用矛盾分析法研究红学

王志武是采取矛盾分析法来研究《红楼梦》的, “从人物入手,梳理人物关系,研究人物命运,我得出了小说的中心矛盾冲突。”王志武说。

他发现,王夫人从家长地位出发,通过给贾宝玉选择婚配对象,她要给贾府选一个符合封建大家庭要求的管家婆。贾宝玉则从婚配主体出发,想通过给自己选择婚配对象来实现与黛玉的爱情。围绕这个矛盾中心,发生了许许多多曲折复杂、牵动全局的矛盾冲突。

除王夫人和贾宝玉围绕“弃黛娶钗”还是“弃钗娶黛”所发生的中心矛盾冲突,小说中的矛盾冲突,还有背景性矛盾冲突、从属性矛盾冲突、交叉性矛盾冲突和转化性矛盾冲突等。这样分析后,王志武得出结论:“其他矛盾冲突围绕中心矛盾冲突展开。”

诠释了小说中心矛盾的实质

作为学人的王志武先生,近年来结合自己的发现和心得,从小说的文本出发,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划分、归纳、类比等逻辑方法,对《红楼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证据何在,都进行了明确的评点。如在第四回回前总评中,他就指出:“作者用英莲暗喻黛玉,‘英莲——香菱——秋菱’,既是英莲本人悲剧命运的三部曲,又映射了黛玉悲剧命运的三部曲。”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对王志武这一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年6月,该社推出了三卷本《王志武评点〈红楼梦〉》,这被认为是王志武教授研究红学50多年的最新成果。

问及成果亮点,王志武回答:“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自问:小说中心矛盾的实质是什么?通过这次评点,我终于弄明白,其实质是人的生存条件与生存目的的矛盾,以及人的生存条件对生存目的的制约。”他说,“对这一发现,我在三卷本中进行了充分的诠释。”也许,在一千个读者的眼中,会有一千种对《红楼梦》的理解。对普通读者而言,王志武的评点,为他们阅读和理解这部巨著,有了一种新的引导和参照。

记者:章学锋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评析《红楼梦》!当接到这个问题邀请的时候,顿感诚惶诚恐,感觉自己实在没有资格去评价这么一部伟大的巨著。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几百年来受到多少名人雅士的赞誉,大家都把《红楼梦》奉为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对《红楼梦》做了评价:诸如鲁迅、刘心武、周汝昌等;还有很多学者对《红楼梦》作了考证:如胡适、王国维、张爱玲等;我们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是对《红楼梦》爱不释手,也对《红楼梦》做出了很高的评价!现今我一个晚辈小生来评价《红楼梦》,犹感如班门弄斧,恐难登大雅之堂。

但既然到受邀请,就恭敬不如从命,我简单地谈自己一点浅薄的看法,还望大家斧正。

首先,从结构上来说:《红楼梦》涉及人物众多,人物关系复杂,文中涉及到几百个人物出场,气势庞大恢弘!但是作者却对如此众多的人物做到了很好的把握,把故事写得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既不拖泥带水,又不生硬刻板,仿佛给我们展开了一副历史的画卷。

其次,从历史价值来说:全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清朝时期官僚贵族的家庭生活以及当时的政府结构体系。为我们后代人了解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情况,提供了比较详实的资料。

其三,从文学价值来讲:《红楼梦》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全书可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作者文笔细腻,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全文流畅,而且词藻华丽,堪称文学小说的典范。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红楼梦》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文学地位和研究价值,堪称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社会图文哥



今天早上,员外闲看头条视频,一位名人在大淡《红楼梦》,说是一场乌托邦。另一位名人,在一演讲会上讲《红楼梦》有多少人?统计说有近千人,还说《红楼梦》是百科全书,从各个角度都可以看到。

员外对此不以为然,只所以有上述观点,实际是看不懂《红楼梦》造成的。看不懂不丢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才真正丢人。看懂《红楼梦》其实也不难,关键是方法,员外讲主要是两个。

一是主题,红学界到现在对红楼的主题还模糊不清,各种说法,爱情说了,家族兴衰说了,个人自传说了,等等,当前以清朝野史说为主流。员外是红楼金丹说的开创者,这不是标新立异,我已在头条上发布了《丹道红楼十二菊花诗》的微头条,近期发《丹道红楼咏白海棠》的文章,都有力证明红楼是丹道之学,这些文章都是句句从心中掘出,反复揣摩,耗了一番心血,员外越来越肯定金丹说是正确的。《红楼梦》是讲我们每个人修道的书,修道就有成功的例子,你能说它是乌托邦吗?只是被名称和作者虚实转换的笔法骗了而已。同样,《红楼梦》的所有人物人事都是在人体身上展开,所有人只是我人身体各种功能的代表,你能说有近千人吗?实际只是一个人,这才是真正看懂红楼的确实之言。



二是喻象。看不懂《红楼梦》就会觉着处处有迷,甚至满篇迷雾。员外讲,红楼是讲象的书,通了象,你就会发现,句句贯通,豁然开朗,千象一人,天、地、人、时、事都是反复比喻同一象,这样,你还能说它是百科全书吗?如果你只看到了百,而没看到一,一定会被百科所迷惑,这能看懂《红楼梦》?

最后,一部《红楼梦》只是在我人身中的展现,一幕幕故事都是金丹之道的现场直播,这就是员外对《红楼梦》的最终评价!


十八员外


我个人是《红楼梦》迷,非常痴迷红楼梦,觉得它就是一部打开人情世故的奇书。少年时读《红楼》,觉得日常生活,家长里短,只热衷于宝黛钗三人的爱情进程与瓜葛。随着年龄的渐渐长大,明白了人情世故,也深知人的命运与性格息息相关。

《红楼梦》记载了四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富裕时的骄淫放纵,从贵妃省亲的铺张浪费,宝玉的不求上进,贾环的扭曲野蛮,此时就能见到男丁的落魄导致势力下滑的预兆。王熙凤管家时不让百姓点灯,却许州官放火都埋下了祸根,导致王夫人收回权利时的众叛亲离、人人喊打的悲剧……

《红楼梦》作为文学名著,十二金钗个个美貌如花,才学出众,里面的诗词歌赋就让读者如痴如醉,深陷其中,无数婀娜多姿的美女作诗填词诵赋,作为文人,那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做为服装爱好者,里面的绫罗绸缎也让人心生羡慕,特别是贾母对原料、色彩与房间的搭配研究,心生敬意,作为大富人家的女儿、儿媳、最高当家权利人,有着这样的眼光与生活讲究也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不考虑以后的衰败,犹如沉浸在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之中……

《红楼梦》在于告诫后人为人处世之道,把血淋淋的现实剖析得淋淋尽致,势弱的黛玉得不到心心相印的爱情,后劲十足的宝钗得到了婚姻名分,却难求得宝玉的真心。强势的凤姐权利失去时众叛亲离,连唯一的女儿也被弟弟贩卖,却被曾经救济过的刘姥姥施以援手、脱离虎口……一本书,让人爱不释手,思绪万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