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十分精明的外交政策?

李淵開國時,和突厥你來我往,互相設套的計謀就十分精明。

公元617年,李淵晉陽(太原)起兵前夕,必須和突厥搞好關係。因為,只有這樣,李淵南下,搶奪長安時,突厥才不會在背後捅刀子。

所以,李淵決定和好突厥,便派了劉文靜作為大使。

劉文靜走之前,李淵給始畢可汗寫了一封比較窩囊的親筆信,大概意思是:當今天下大亂,我要起義兵匡扶隋室,如果你能幫我,打下哪裡,哪裡的美女和錢財,都給你(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

然後,李淵又在信封上寫了一個“啟”字,以表尊敬。

劉文靜對信的內容沒有意見,卻對信封上的“啟”字不太滿意,因為這個字一般用於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

所以他勸李淵:“老畢這人沒文化,老大你又不是不知道,他只是個貪財鬼,已經答應給他們那麼多錢了,就別搞的那麼尊敬了,還是把‘啟’字改成‘書’吧。”

李淵搖了搖頭,馬上給劉文靜上了一節頂級謀略課:

1、老畢的確沒文化,但是中原這麼亂,跑到突厥的中原人肯定也不少,他們有文化啊。

2、我現在對老畢尊敬一點,他還不一定幫我。我要對他不尊敬,他還能幫我?

3、一個‘啟’字能值幾個錢?那麼多錢都送給他了,還差這一個字嗎?古人說‘屈於一人之下,伸於萬人之上’就是這個理對不對?

這樣的眼光,這樣的務實,不成功才怪。

另外,“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最後也並沒有全部落實。因為,突厥根本不可能知道,李淵到底打下了多少錢和女人。並且,李淵進入關中之後,還把宮女都放回了家中,李淵知道怎麼籠絡人心,不可能給突厥多少“子女”。

所以,現在的主流觀點是,李淵最後的確給了突厥不少錢,但是人並沒給多少。

幾天之後,劉文靜便來到了始畢可汗的帳下,呈交上了李淵的書信。老畢看罷,頓時有了一種被拍到天上的感覺。

不過,正如李淵所說,老畢身邊的確有幾個中原去的謀士。這些謀士們還是有點水平的,他們根本不相信李淵所說的空頭支票,直接明瞭的要求,李淵必須向劉武週一樣,先稱帝再向突厥稱臣。

無奈之下,劉文靜只好回去覆命。在他看來,李淵“啟”都“啟”過了,再稱臣也不丟人。更何況,30多年前,北周、北齊也向突厥稱過臣,有先例可循。

相反,如果自己率先鼓動李淵稱帝,便有擁立之功,以後肯定少不了榮華富貴。

沒想到,晉陽這邊所有的文武大臣,竟然和劉文靜的想法都一樣。在各位大臣的攛掇下,連新招募的士兵都哭著喊著表示,李淵要不稱帝,他們馬上就吃散夥飯。

看著屬下擁立自己稱帝的熱情,李淵有點哭笑不得,他既不太願意稱臣,又很不願意稱帝。

1、啟只是一個字,稱臣卻是一套禮節。突厥的使者到了,還得下跪接詔,奉為上賓。別管其他人稱臣不稱臣,自己稱臣,總歸是一件丟人的事。千百年以後,寫在史書上也沒面子。

2、楊廣雖然昏庸,但是餘威仍在,忠於隋皇室的勢力還很強大,如果他貿然稱帝,楊廣一定會派重兵和他死磕。而他現在的實力,不過一個晉陽城,怎麼能貿然稱帝?

3、稱帝之後,怎麼利用隋皇室殘存的權威,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天下的步伐肯定會放慢。

所以,無論大臣們怎麼勸,李淵還是堅決的拒絕了稱臣、稱帝的請求,並把話說的十分難聽:“諸位都是隋朝舊臣,卻勸我稱帝,節操何在?”

但是,劉文靜、裴寂也沒有看透其中的玄機,還以為李淵在搞三辭三讓的把戲:

“如果當年伊尹與呂尚忠於夏桀、商紂,那就不能當商湯和周武王的臣子了。我們讓您稱帝,不能拘於小節。況且,我們需要突厥的支持,如果您不稱帝,萬一突厥人反悔了,到時候又該怎麼辦?”

有文化人說話就是不一樣,能把“賣主求榮”說的這麼上檔次,讓人真心佩服。

李淵聽罷,被懟的啞口無言,乾脆直接拍拍屁股走人了。

後來的事實證明,正是這一次的拒絕,才有了李唐迅速成為了隋末最強力量的可能。

劉文靜、裴寂回去想了好幾天,也沒整明白到底該怎麼辦。不過,李世民卻想到了一個非常經典的兩全之策:

1、只以唐公的名義向突厥稱臣,反正老爹現在就是大隋的臣子,再向突厥稱一次臣也能說得過去。起義後,軍隊可以舉紅白相間旗,向突厥示好(隋朝旗為紅色,突厥旗為白色)。

2、拿下長安,立代王楊侑為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等楊廣死後,再稱帝。稱帝之後還向不向突厥稱臣,看情況再說。

妙,這個太極打的實在是妙。李淵聽後也大為高興,全部按其執行。只是他沒想到的是,尊現任皇帝為太上皇這事,幾年之後,李世民便又來了一次。

關於稱臣這事,我們必須多說兩句,不然可能傷害不少人的感情。很多人認為李淵自始至終都沒有向突厥稱臣,也能舉出一些證據。但是,筆者更傾向於稱臣之說。

《資治通鑑》有段記載:


太宗(李世民)初聞靖(李靖)破頡利,大悅,謂侍臣曰: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李淵)以百姓之故,稱臣於突厥,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于款塞,恥其雪乎。

其它證據還有很多,就不列舉了。關鍵是,筆者認為稱臣這事,真的一點也不可恥。相反,這正是李淵能屈能伸,敢於忍辱負重的體現。

韓信有胯下之辱,勾踐有嘗糞之恥。越是成功的人,把姿態放的越低。越是失敗的人,把尊嚴放的越高。

正所謂“人主之行,與匹夫不同。匹夫者,飾小行,競小廉,以取名譽。人主者,定天下,安社稷,以成大功。”

想成大功的人,受一點委屈又算得了什麼呢?回頭看,當初的受那些屈辱,不正是鼓舞自己奮發圖強的力量嗎?

一個人只有把屈辱當成臺階,才能攀上高峰,看到最美的風景。這話是雞湯,但也是對成功者的總結。

始畢可汗見李淵耍了個滑頭,有點驚訝。不過,很快就又有謀士給他出了一條妙計:

男人的嘴,騙人的鬼,李淵的空頭支票一點都不能信。如果以後李淵牛了,賴賬不給錢,我們怎麼辦?如果以後李淵被滅了,我們又該怎麼辦?所以,我們必須抓住當下,狠狠的宰他一筆,高價賣給他幾千匹戰馬。

不得不說,這又是一條很陰險的計策。於是,老畢立刻派了柱國康鞘利,趕著2000匹馬送到了晉陽。

李淵看到突厥想賣軍火,發戰爭財,頭很大。不買吧,不利於“唐突”合作。買吧,就真的變成了冤大頭。以後突厥要再趕幾千匹馬,過來賣高價怎麼辦?

思來想去,李淵又啟動了他聰明的大腦,想到了一個見招拆招的妙計。他盛情的接待了康鞘利,宴會上李淵趁著康鞘利醉眼朦朧表示:

將軍名揚四海實在讓人佩服,這次有將軍的2000匹戰馬相送,義軍肯定所向披靡,等到拿下長安,一定給將軍在長安搞個大宅子。

什麼?這2000匹馬不是送的,還需要買?

哎喲,將軍,您看我剛招募了幾萬將士,哪裡還有錢啊。要不,等打下長安,再給您錢?

什麼,不能賒賬?那這樣吧,老哥也不為難將軍了,將軍也別再為難我了。老哥就是砸鍋賣鐵也買1000匹。

不過剩下的1000匹實在是買不起。將軍可以把這些戰馬再趕回去。如果不方便的話,也可以把它們留下來,等老哥打下了長安,一定給錢。

一通話下來,把康鞘利這個草原漢子徹底講蒙了。把那1000匹戰馬再趕回去吧,這不是溜猴嗎。最後,他也只好同意了賒賬的玩法。


歷史上有哪些十分精明的外交政策?


李淵這生意做的實在是太雞賊了,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玩國際期貨的吧。


所以,李淵也怕康鞘利回去之後沒法交差,便又派了劉文靜和康鞘利一起回去,安撫一下始畢可汗鬱悶的情緒,重審一下“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的諾言,之後再向突厥借一些騎兵。

臨走前,李淵又耍了個心眼,吩咐劉文靜:“借突厥騎兵,只是為了讓外界知道唐突合作了,防止劉武周以後來打我們,再壯大一個聲勢而已。所以,千萬不要借太多,這些人沒文化,多了容易出事。”

連這樣的細節都能想到,李淵的精明,真的已經深入到了骨髓。

最後,劉文靜也不負所托,和康鞘利帶回了500突厥騎兵,以幫助李淵。

李淵稱帝之後,有沒有再向突厥稱臣現在是一團迷霧,但是大概率是稱了臣的。

不過,在10幾年之後,李世民使派李靖滅了突厥,把頡利捉到了長安,以雪稱臣之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