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有问题,但曹操的英雄论还是值得肯定的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有问题,但曹操的英雄论还是值得肯定的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有问题的。

小说开篇就讲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是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现象,那其实上升不到规律的理论高度,只不过是土秀才的酸话。在坊间说说可以,写到书上就寒蝉了。

罗贯中讲的历史观主要是所谓“汉统论”,就是以刘汉为正统,以取而代之者为贼,说“汉贼不两立”,这也成为历来维护正统讨伐异己的一面大旗,此论当然是迂腐的,向来被认为是这部小说的历史局限。

要说,两汉四五百年,汉统观念主宰人心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刘邦开国两百年后气数已尽,但姓王的还是篡不了。刘秀之所以坐稳了龙庭,就因为他也姓刘,还得继续高举刘汉的旗帜,其实改朝换代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黄巾军,董卓想改弦更张都不成,曹操、刘备、孙权都得打刘汉的旗号,才渐成气候。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至死都不敢自立。刘备自称“刘皇叔”,后来搞了个“蜀汉”。江东军阀孙策没有资本,后来孙权不得不给汉献帝“称臣”,才能在政治上站住脚。罗贯中一路维护汉统,褒扬“刘皇叔”,把曹操写成“奸雄”,孙权更是“草雄”,这种正统观念其实是错误的。

从“正统论”衍化出来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忠义”。《三国演义》花费很大功夫树了一个“忠义”假典型,简直是“高大全”的祖师爷,那就是关羽。

关羽投降曹操的时候有两条理由,一是所谓“降汉不降曹”,表明他对汉统的“忠”,其实是可笑的幌子。二是为了保护哥哥刘备的家眷,表明他的“义”,事实上当时刘备的家眷根本不在军中。关羽武功也是夸张神话了,斩华雄的不是他,而失荆州倒是史实,更说明他是个毫无战略头脑的家伙。

作为小说,这样塑造人物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关羽这个假典型被历代统治者所利用,更骗了无涯过客。特别是通过他宣扬的“忠义”这种社会伦理观念,是庙堂和江湖共举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核心价值。对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和时代局限,应该进一步辨析和清理。

其实,

《三国演义》思想倾向比较正确的,那就是曹操的英雄论,而且讲得很精彩,这是本文所要强调的。

《三国演义》书中讲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节不可小看。当时“大风起兮云飞扬”,而且天外出现“龙挂”,大概就是彩虹吧,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曹操还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不是说书人的话,是作者的生花妙笔,罗贯中写得极为大气磅礴,辉煌壮丽,可见他推崇之至。

曹操的英雄论,就是要肯定胸怀天下,担当天下、一统天下的人,就是要用英雄观来对抗汉统观,就是要为自己正名。其实也为刘备正了名,他们心里都明白,只不过都把刘汉当招牌而已。所以刘备当时惊得把筷子都掉了,不仅因为曹操看透了他有与自己争天下的雄心,也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刘备当然不敢认账,他没有曹操那样的率直和气魄。当时雷霆大作,其实是曹操英雄论石破天惊的效果。

曹操的英雄论也在《三国演义》中得到充分展现,书中对曹操多有抹黑,但仍掩饰不住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更有官渡之战、征服西凉等精彩亮相。刘备虽然名分上维系汉统,可是他兼并刘璋,而且在托孤中说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说明他内心还是主张英雄论的。孙权怂恿曹操称帝,也是名曰树曹操,其实是要树自己。曹、刘、孙三方的英雄方阵,鼎足而立,雄视天下,纵横捭阖,各有千秋,还真是让人感觉到一股英雄气在驰骋,一系列英雄群像在历史的天空闪烁。一部《三国》,堪称一代英雄演义。

直到千百年后人们为曹操翻案,其实还是拿的英雄论来推翻汉统观(或曰正统观)。那就是评价历史人物,无论君主帝王还是诸侯霸主,无论起于卒伍还是揭竿奴隶,凡是胸怀天下,担当天下,振兴天下者,皆是堂堂正正的大英雄!这在今人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但在旧时代可谓一反千古。其实按照《三国演义》里的描写,曹操早就给自己把案翻了,只是千百年来正统观念根深蒂固不予承认罢了,所以京剧里老给曹操画上花白脸。

《三国演义》里的英雄论,是值得肯定的。即便是按照唯物史观,也还得肯定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当然,那是一种更科学的英雄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