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猛长期",农村家长这2个习惯,给孩子脾胃"雪上加霜"

前两天从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位妈妈分享宝宝的奇葩睡姿:右脸抵在枕头上,双手"抱着"肚子,撅着屁股睡,看起来十分滑稽。

春季

我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给这位宝妈发消息,因为之前我家宝宝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喜欢趴睡,而且蹬被子、盗汗,偶尔还会磨牙、说梦话,甚至惊醒哭闹。


其实,这些睡觉时出现的"异常",是宝宝脾虚积食的表现!


过年期间,我带孩子回老家,奶奶特别高兴,宝宝胃口好,爱吃肉、不吃菜,奶奶就整天给他煮肉、炖排骨、炖鸡,简直是"全荤宴",连累了我们也没青菜吃。


结果节后不久,宝宝胃口大减,开始睡觉不老实,直到有一次发烧,我们才知道孩子是积食了。


宝宝消化功能弱,容易积食、脾虚,这些"信号"家长要知道:

1、鼻有"磨娘筋":有的宝宝皮肤薄,毛细血管明显,鼻梁上会有青筋,随着长大逐渐消失,但是如果宝宝本来没有青筋,而是后天长出来的,则叫做"磨娘筋",孩子多半脾胃虚弱,免疫力差,容易生病。


2、眼袋"红肿":脾脏运化气血、水湿,与肌肉的代谢也息息相关,宝宝脾虚积食,眼部的皮肤就会隆起,形成红肿的眼袋。

春季

3、舌苔"厚、黄、腻":舌头的不同位置与各个脏腑相对应,舌体两边发红说明体内积食热化,同时舌苔会增厚,变得一块一块不均匀,甚至发黄、剥落。


4、排便"不规律、臭":食物被肠胃分解、消化后,营养被脾脏吸收、运化,残渣则会排出,一旦积食,食物无法充分消化,宝宝排便就会出现异常,表现为便便溏稀、拉肚子,或者干燥、便秘,而且都伴随恶臭。


宝宝容易脾虚积食、消化不好,一方面是因为先天脏腑稚嫩,但更多的是家长2大喂养习惯,不断的给孩子的脾胃"增加压力",让孩子脾胃功能越来越差,继而导致免疫力下降、体弱多病,营养不吸收,发育缓慢。


1、"吃不下"才叫饱

老话说的好:"想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吃饭七分饱,病症不来扰",但是很多家长抓出孩子发育快、长身体这一点,没有节制的给孩子喂饭,各种"威逼利诱",让孩子吃到吃不下才算"饱了",结果超过了消化系统的承受能力,脾胃"超负荷"工作,就容易积食、脾胃虚弱。


2、"多吃肉"长个子

现在正好是春天,孩子长个子的"黄金期",大部分家长都会给孩子"进补",方式无非就:多吃肉、鱼等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不仅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摄入不足,油腻的肉类对孩子的脾胃来说,消化很困难,吃的时候要控制量并选择清淡的烹饪方法,盲目的"大鱼大肉"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积食、脾胃堵塞,导致孩子营养不良。

春季

家长谨记2件事,给孩子健脾强胃:

1:宝宝的肠胃比较虚弱,所以要给宝宝准备易吸收的食物,不要给宝宝增加高热量的食物,尤其是现在春季时期,好吃的太多了,家长要对宝宝多加控制,让他多吃蔬菜、水果之类的适当的增加,可以经常煮小米粥、南瓜粥、山药粥,茯苓类猴菇、锌棘糊糊水,促进肠胃吸收,增强肠胃分泌,减轻消化负担,保持肠胃活力,还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2: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不仅能增加生长激素的分泌量,促进孩子长个,还有助于脾胃、机体回复活力,促进免疫细胞增殖,让孩子发育快、体质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