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英年早逝,刘禅即位后蜀汉会不会很快亡国?

leonides


不一定。

首先蒋琬费祎早就成为诸葛亮内定的接班人,诸大臣都认可。

然后会继续依照原先的战略北伐,到天水收下无根基能带兵的姜维重用。

马谡作为荆州派核心应当还是会去街亭刷经验,然后反被张郃刷了。之后如历史一般。

再假如蒋琬费祎没有培养起来。荆州派放弃了诸葛亮这个代言人,另选一个执政。

大概率挑一个名威不是特别盛的文官接替,成为荆州集团大佬们的传声筒。到时候八成还要北伐,扩充蛋糕,但马谡不一定去的成街亭了,北伐也不一定那么顺利了。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益州政变。李严决定赌益州派。在东州派协助下,勋贵们清洗一遍,然后起复严颜、吴懿等蜀地旧臣。

之后要是转嫁注意力或许要北伐,或许不会北伐。这样的话兴复汉室是不可能了,但是蜀汉或许会比历史上存在更久。

所以无论如何,蜀汉不会轻易亡国。

当然这都是建立在第一次北伐成功的基础上。若是第一次北伐大败,然后被曹真反绞杀,夺取汉中直捣黄龙。这样的话虽说蜀汉早早亡国,姓司马的倒是掌不了权。一换一,不亏!!!


古今中外多少事


不一定。首先诸葛亮的做法是任何事都要亲力亲为,这就导致了很多能臣武将可能得不到发掘和任用,最终导致诸葛亮本人死后,蜀国再也没有像他一样的臣子。其次,如果诸葛亮英年早逝,那么那个时候蜀国还没到危机的时候,可能很多人才会被发掘被任用,可能比诸葛亮单打独斗治理蜀国要好,也就不一定很快亡国。历史就是历史,不容许有假如,已经发生的事实,就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无可逆转。


历史的天空很苍茫


三国里面,先主托孤的故事发生在223年四月,那一年孔明42岁,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他“英年早逝”之后几国都是什么情况。

224年,吴国派使者与蜀国来往,曹丕派兵打吴无功而返。诸葛亮拜杜微为谏议大夫(主管议论,就是有不合理的奏章就打回去)。

225年,诸葛亮南征,《三国志卷十一》有一句关键的话:“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这话是对丞相长史王连劝阻他亲自南征的时候说的,这里体现了一点,诸葛亮对身边的将才不放心。同年七擒孟获平南中四州。曹丕第三次攻吴无功而返。

226年,曹丕病重立曹睿为太子,同年卒。孙权趁魏国大丧发兵攻打江夏无功而返,诸葛瑾攻打襄阳无功而返。

227年,诸葛亮率兵进驻汉中,准备北伐,同年写出千古名文《出师表》。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六出祁山也是同一年。同一年,姜维投降蜀汉。

之后的我就不赘述了,诸葛亮亡于234年,蜀汉亡于263年,诸葛亮去世的这些年里,蜀汉一直存活,而如果诸葛亮英年早逝,虽其他将才不及亮,但当时的吴与蜀交好,而魏重心在吴,就算诸葛亮英年早逝,蜀扼守天险,绝不会早早亡国。


老铁要读书


我查了查成语词典,英年早逝是指有才华的人在十分年轻的时候去世,而在古代平均寿命只有30-40。现在的青年也大概是30岁到40岁。那我们姑且按40岁吧。

时间跨度

公元208年,诸葛亮因受刘备三顾茅庐因此出山。那年诸葛亮27岁,刘备46岁。而刘备在223年去世的,诸葛亮当时46岁。所以如果诸葛亮英年早逝,那诸葛亮还没有刘备活的时间长呢。

在刘禅即位时,关羽已经命丧樊城,张飞已被割颅,马超、黄忠病死,赵云当时已经69了。我们熟悉的五虎将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插一句历史上没有五虎将这个名号)。还有名将姜维,他是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受降的,所以基于考虑,如果诸葛亮英年早逝,蜀国就没有姜维,或者以别的方式出场。荆州派的名将基本退出。

我还有一个大胆猜测,如果诸葛亮英年早逝,魏延必会在蜀汉大放异彩。这个人才估计也不会被埋没,也不会被人扣上造反的帽子,遗臭万年。

派别对立

接下还是老生常谈的派别斗争,就不再这里做介绍了。当时益州分两派荆州派和益州派,益州派以李严为领导的益州当地门阀,荆州派已诸葛亮为领导的外来势力。刘备再在世的时候,两派相安无事。等诸葛亮执政的时候,荆州派主要人物都已经去世,益州派比较强势。但在诸葛亮的震慑下,有所收敛。在诸葛亮死后,益州派便主导朝廷。刘禅最后的投降也与益州派有关系。

新三国诸葛亮(本图来自网络)


益州派主要人物本身刘璋的属下,但在刘备占领益州后,便归附刘备。所以在益州派的眼里,只要能安稳,谁当皇帝都一样。如果诸葛亮在刘禅即位之前死去,荆州派便会保守自居,守关中之险。说不定益州会多存今年

北伐战争

诸葛亮执政之后先后进行7次北伐。也取得不小的成果。但征战必须要粮草和士兵,这也是不小的挑战。先说人口,有数据表明蜀国当时有90万人,而士兵大概有30万人。这相当于每个家庭要出一个人当兵,还不除去那些免兵役的。然后就是粮食,蜀中有成都平原,良田万亩。但问题是都去当兵打仗了,谁种地呀。所以当时北伐战争对蜀国的百姓造成不小的负担。

北伐战争还有别的因素,也在我以前的文章提到过,这里就不在老生常谈了。通过北伐战争使蜀国延长寿命,但我觉得对百姓非常不公平。所以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也使蜀国后期,在邓艾、钟会伐蜀的时候,毫无还手之力。

央视版三国诸葛亮(来自网络)


刘禅当政

历史上,刘禅傻吗?这个问题相信困扰着很多朋友,也一直困扰着我。

刘禅当了41年皇帝,其中诸葛亮执政11年。在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30年的皇帝,当然也归功诸葛亮在蜀国的政治举措和人才储备。但刘禅也不是吃干饭的,人家把改用的人才都用了,让他们各司其职。自己虽然宠信宦官,但也没干过什么坏事。比吴主孙皓好多了。

画像诸葛亮(来自网络)


只要魏国不主动打过来,不攻到成都,我相信刘禅也不会投降的。毕竟40年皇帝也不是白当的,人家至少信任诸葛亮,敢用诸葛亮留下的人才。这一点就已经够了。

结语

诸葛亮在蜀汉地位无与伦比,在蜀国的政治举措也非常英明。历史没有假如,也不会重来。蜀国如果没有诸葛亮可能是蜀国君主的一大损失,但一个国家也不会因为一个人变得非常强大,也不会因为一个人变得暗淡。

虽然蜀国人才流失严重,但也不是没有人才可用。我只是把我所表达出来的想法表达出来,由大家评判。

我是三天鱼头,一个不会写文章的小白


三天鱼头


刘备死的时候托孤给两位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诸葛亮是丞相为主,李严是中都护为副。丞相是主管内政,中都护是主管军事。这里大家可能会疑惑,史实怎么像是反过来了。

公元218(建安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起兵,招集队伍数万人,到达资中县。当时刘备在汉中,李严不待另外发兵,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人。这里看出李严是有不错的军事才能的。

刘备一死,一半地区起兵造反,虽然李严是中都护,但是托孤时也让他镇守永安,加上诸葛亮向刘禅建议继续让李严镇守永安,所以平息叛乱的重任自然落到诸葛亮身上。

诸葛亮指挥军队平乱以后,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继承刘备遗志,誓师北伐的打算。

诸葛亮就顺理成章的带领军队开始北伐,这期间发生了几件事:

1.公元226(建兴四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发兵伐魏,于是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但李严想尽办法推脱不去,却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此前又曾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加以驳斥。二人由此不睦,逐渐貌合影离。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出使东吴前,私下里对诸葛亮说“李正方腹中有鳞甲”,暗示李严心术不正,可能会制造事端。诸葛亮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认为自己与李严还是可以相忍为国、并肩合作的。

2.公元230(建兴八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准备三路进逼汉中,为加强汉中防务,遂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在私下传言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署职位来诱降他,诸葛亮知其意,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李严改名为李平。

3.公元231(建兴九年)春,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负责督运粮草。夏秋之季,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得到信后答应退兵。

最后导致的是李严被罢免。

说了这么多,重点来了。

其实我认为发生这些事情的根本缘由是李严和诸葛亮在执政理念上有区别。

诸葛亮主张继承先帝遗志,实现统一,而这个理念难以在当时的蜀国实现。

而李严主张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不能一味进攻,他知道蜀国土地民众的实际情况,长期消耗不是办法,所以他始终坚持休养生息。

李严的策略是着眼蜀国考虑的,诸葛亮连年征战,几乎将蜀国榨干了,李严当然有所不满。

如果诸葛亮英年早逝,那么李严将成为蜀国的核心,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加之休养生息的理念,我相信蜀国会走得更远。


多维元素z


刘禅无能,崇信宦官,亲小人而远忠臣,提前灭亡,势趋必然。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假如诸葛亮跟刘备死的时间一样,刘禅即位后蜀汉也不会很快的灭亡,因为蜀汉除了诸葛亮还有别人,尽管诸葛丞相凡事亲历所为、鞠躬尽瘁,但是刘备他也是爱才惜才之人,他手下也有一批比不上诸葛亮的文臣武将,再者蜀汉凭借蜀道天堑和曹魏抗衡一段时间的。


虚幻星


不会


南山湘鄂


肯定会。当时蜀国没有出众的人才,出来辅助皇帝,很快就会灭亡,因为当时蜀国的力量是最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