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国功臣长孙无忌,不仅是谋臣,还是法学家

唐太宗登基以后,比较怀旧,叫来大画家阎立本,让他绘制了二十四幅功臣画像,并将其挂在凌烟阁表达纪念。

凌烟阁类似于《隋唐英雄传》中的英雄排行榜,在凌烟阁中,排名第一的叫: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很多人听过他的名字,他是宰相,是谋臣,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个法学家

大唐开国功臣长孙无忌,不仅是谋臣,还是法学家

长孙无忌自幼丧父,跟着母亲回了外婆家,由其舅舅高士廉抚养成人。

这个高士廉很有眼光,很早就发现李渊次子李世民才华出众,便将甥女长孙氏也就是长孙无忌的妹妹嫁给李世民,就是后来的一代贤后文德皇后。

妹妹做了皇后,长孙无忌也就成了国舅公。

但是长孙无忌并不是因为妹妹才辉煌腾达的。

其一,长孙无忌本身与李世民交好;

其二,长孙家族作为皇族宗室,从北魏至隋以来能人辈出,可谓“门传钟鼎,家世山河”。比如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有一箭双雕的美誉,且在军事外交上也颇有建树。

其三,长孙无忌自身才华出众,智慧过人。

我们来看看唐太宗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的评价: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文韬武略);无忌善避嫌疑,应对敏速,求之古人,亦当无比(反应敏捷,前无古人);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功盖当世)。

综上,家庭环境、自身素质、朋友圈背景,该有的都有了,想不功成名就都难。

为什么说长孙无忌同时也是一名法学家呢?

唐太宗挂了以后,其儿子李治继位,即唐高宗。

由于李治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大唐开国功臣长孙无忌,不仅是谋臣,还是法学家

但是当时在司法审判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鉴于当时中央、地方在审判中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每年科举考试中明法科考试也无统一的权威标准的情况,唐高宗在永徽三年下令召集律学通才和一些重要臣僚对《永徽律》进行逐条逐句的解释,“条义疏奏以闻”,继承汉晋以来,特别是晋代张斐、杜预注释律文的已有成果,历时1年,撰《律疏》30卷奏上,与《永徽律》合编在一起,于永徽四年十月(公元653年)经高宗批准,将疏议分附于律文之后颁行。计分12篇,共30卷,称为《永徽律疏》,又名《唐律疏议》。

通俗地理解,就是一些文人对歧义颇多的《永徽律》进行的一番逐条逐句的解释,然后又和《永徽律》合编在一起,组成了《唐律疏议》,类似于我们今天最高法、最高检的司法解释。

大唐开国功臣长孙无忌,不仅是谋臣,还是法学家

听起来似乎也没什么,现在起草司法解释的这么多,难道个个都是名垂千古的法学家?

我们当然不能这么简单地理解。很多事情,放在今天来看没什么,但是对于开山之人,就是伟大的成就。就像一个化学实验,后人做与第一个做实验的人,肯定不可同日而语。

《唐律疏议》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它第一次将法律解释得非常详尽,而且与原法律合编在一起,解释与原条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给当时的司法审判带来巨大的影响,对后世同样影响深远。

《唐律疏议》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在世界法制史上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可以说是世界中世纪法典的杰作。唐律的内容承前启后,在总结前人的立法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并且开创了中国古代法典中法律与历史结合的先河。

大唐开国功臣长孙无忌,不仅是谋臣,还是法学家

《唐律疏议》自高宗时作成颁行后,终唐之世,一直没有废止过。可见它的完善与科学。她使立法宽平,顺乎历史潮流,因而促进了唐初封建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对后世立法如《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等都有深远影响。

一句话概括就是:《唐律疏议》是古代法律水平的杰出代表。

而这部法律,倾注了长孙无忌的大量心血。《唐律疏议》的基础《永徽律》,也是长孙无忌的杰作,《永徽律》的基础《贞观律》,也是长孙无忌的杰作。

可以说长孙无忌在唐朝建立起,就一直参与大唐的法律工程,直到自己死亡。在这期间诞生了神作《唐律疏议》,难道他的成就还不足以被称为“法学家”吗?

当代法学家汪汉卿教授甚至认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法学家只有两人:一个是唐代的长孙无忌,另一个就是清末的沈家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