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大唐·188回 当秀才有多牛?这才是隋唐时期秀才的真实含金量

侃大唐·188回 当秀才有多牛?这才是隋唐时期秀才的真实含金量

上回说到,李义府的存在,让李治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安排有了一丝警觉。

所有一切要从显庆四年讲起。

大家一定记得,这一年长孙无忌被诛。而在查办这一天字号大案过程中,却并没有出现李义府的身影,从头到尾几乎都是许敬宗一人在勤勤恳恳地给长孙无忌挖着坑。

之所以会这样,原因也很简单。不是李义府不想抓这份功劳,而是此时的他已然自身难保。

老实讲,对于我们传统史书常常喜欢用忠、奸、善、恶来给人贴标签的做法,本人一直是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人和事,一旦真正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是非对错往往就不见得那么容易判断了。

但对李义府,真的是个例外,因为无论横看竖看,这都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想从他身上找出点闪光点,难度系数还真不是一般的高。

说起来喊这位仁兄一声“李猫”其实并不太全面。“猫”只是说出了他为人狡诈,却忽略了他走狗的本性。

从永徽六年义无反顾地加入高宗阵营,全力为废后立武摇旗呐喊的一刻,李义府便在官场上一路高歌猛进。

由从七品的中书舍人到正三品的中书令,由眼看要被赶出京城的丧家犬到炙手可热的当朝宰相,李义府仅花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个华丽转身,升迁速度之快估计连他自己都是一脸大写的惊叹号。

至于进步的秘诀,说起来也不算复杂,借当代职场套路概括一下基本就是:领导听牌我点炮,领导讲话我听嗑,领导敬酒我先喝,领导私事我禁说~~~

总之一句话,想领导所想,急领导所急,指哪打哪,逮谁咬谁,发挥一切聪明才智,坚定不移地将走狗路线贯彻到底。

显然,像这种既会摇尾巴又能咬人的狗,一旦跟对了主子,那绝对是要飞起的节奏。

所以一直到显庆四年,尽管李义府背地里缺德事儿干了一箩筐,但不管谁去弹劾他,李治始终睁一眼闭一眼,能糊弄过去就糊弄过去。

但还是老话讲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夜路走多了,撞见的不光是鬼,可能还有真神。

最先把李义府搞下台的,是与李义府同为中书令的杜正伦。关于这个人大家不熟悉没关系,只需要记住一点,他很牛。

为啥牛?

答:他是个秀才~~~

没错,千万别拿秀才不当知识分子,因为人家杜大人中的那可是隋文帝仁寿年间的秀才。要知道,隋代科举刚刚创立,还没整出状元、榜眼、进士及第这些大家喜闻乐见的套路。所以当时凡是通过了科举考试的,统统都称为秀才。

看上去好像没那么难是吧,但如果我告诉您,大隋传国三十七年,能拿到秀才文凭的总共还不到二十人,估计您就会感叹还是社会主义好了。

侃大唐·188回 当秀才有多牛?这才是隋唐时期秀才的真实含金量

顺便多说一句,大家都熟悉唐代科举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意思是说当时考中进士科与明经科虽然都算登科,但其中难度差了十万八千里。

可在唐代考中秀才科的牛人们眼里,不管进士还是明经,果断都是一水儿的小儿科。从武德到贞观,所有秀才加到一起也根本没几个,简直比状元还状元~~~

正因为当秀才的难度实在太大,所以慢慢地大家干脆直接弃疗。到了李治时代,尽管没有官方表示,但秀才科已经在事实上被撤销了。

所以,当看到李义府这种靠投机钻营起家的小人,竟然有朝一日能和自己平起平坐时,老秀才杜正伦那真是打心眼里犯着膈应。

恰巧李义府也不是心胸开阔的主,平时借着皇帝的恩宠狐假虎威惯了,忽然发现有人对自己不买账,这口气岂能咽得下?

既然互相看不顺眼,那剩下的就是在皇帝眼前互相撕逼的节奏了。

杜正伦上疏骂李义府,李义府就上疏反骂杜正伦。双方你来我往,大有大战三百回合的架势。

高宗李治原本此时正处心积虑地与长孙无忌和关陇贵族们做着最后一局的较量。结果这两个自己一手提拔起的干将,不仅不枪口一致对外,反而互相先掐了起来。李治顿时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既然拎不清轻重,那就统统给老子滚蛋!

懊恼中的李治直接一纸诏书,将杜正伦和李义府两人统统贬出了京城。

关于杜正伦,没啥悬念,老头子历经两朝五代,本就已经是风烛残年,这一贬也就相当于给他合上棺材盖了。

而李义府则完全相反,这次贬黜让他那原本就阴暗的心更多了一层戾气,很快他将以更凶狠的姿态回归。

侃大唐·188回 当秀才有多牛?这才是隋唐时期秀才的真实含金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