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厉害!六旬农民40余年收藏万件物品!俨然民间博物馆

夏得玉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收藏,40多年来持续不断,累计收藏各类物品2万多件,又倾尽家产在村里建起了文化大院。


在闫堡村,10多棵怀抱粗的大槐树下是夏得玉家,东边是一砖到顶的文化大院,北边是他住了几十年的土木结构房子。


走进文化大院,近400平方米的展厅里,报纸、画报、粮票、布票、书画、杂志、风箱、自行车、录音机、木犁等一一陈列。

人物|厉害!六旬农民40余年收藏万件物品!俨然民间博物馆

1974年,20岁的夏得玉在看了《铁道游击队》《地道战》《鸡毛信》等电影之后,备受鼓舞,开始收集相关物品,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随着藏品数量增多,夏得玉收藏的范围不断扩大,从报纸、画报、像章到后来的旧物件等,都成了他收藏的对象。凡是遇到自己喜欢的,确保是正版、真品,且有价值的物品,夏得玉都会想尽办法买回来。

人物|厉害!六旬农民40余年收藏万件物品!俨然民间博物馆

上世纪80年代初,夏得玉为了购买两本画报的创刊号,他上门求购。“创刊号本来就珍贵,当时人家都不卖,我最后加价到1000多元才买到。”夏得玉说。


起初,夏得玉购买物品还记录造册,至后来花费的资金越来越多,他自己也不敢记录了。夏得玉说,自己搞收藏,家里人都不支持他,但他实在放不下。

人物|厉害!六旬农民40余年收藏万件物品!俨然民间博物馆

从事收藏需要有一定的财力,夏得玉没有固定的收入,收藏全凭个人喜好,靠一点一点积累。早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夏得玉通过挖树根、拔白蒿、种树苗及打工赚钱,赚了钱就去购买各种老旧物件、淘汰物品、废旧书籍,并专门腾出一间房存放。


为了让自己的收藏品能发挥作用,2014年,夏得玉将准备建房的30多万元用来建文化大院,使尘封在箱子里的“历史见证者”终于为人们所见。


从上世纪50年代的期刊、六七十年代的粮布票、八九十年代的电影海报,直至新时代期刊报纸,在夏得玉的文化大院里均可看到,这些具有时代感的藏品一经展出后,便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人。

人物|厉害!六旬农民40余年收藏万件物品!俨然民间博物馆

“自文化大院建成以来,经常有学生、村民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前来参观学习,开展党建活动,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夏得玉高兴地说,只要人们能通过这些藏品更好地了解历史,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他收藏物品且建文化大院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人物|厉害!六旬农民40余年收藏万件物品!俨然民间博物馆

为了活跃村民文化生活,每逢节假日,夏得玉都要在文化大院举行书法、秦腔等系列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引导村民热爱党、热爱祖国,养成尊老爱幼、爱岗敬业的美德。

人物|厉害!六旬农民40余年收藏万件物品!俨然民间博物馆

现在,夏得玉的家人也理解并支持他继续收藏,子女时常帮他打理文化大院,还帮他收集各类物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