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亞胺——日韓貿易戰關鍵材料,我國PI產業如何力避被“卡”?

聚酰亞胺

2019年,日本與韓國貿易戰爆發,給韓國半導體及顯示產業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打擊。聚酰亞胺(Polyimide,PI)作為三大重點基礎材料之一,“卡住了韓國半導體產業的脖子”。

新型PI產品及應用領域在不斷髮展,尤其是柔性顯示主導的新型顯示產業的快速崛起,為PI薄膜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Markets and Markets預計在2017-2022年期間,柔性印刷電路將成為全球PI薄膜市場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應用領域;Energias Market Research研究顯示,2025年,全球聚酰亞胺市場規模將達到34.25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0.6%。根據應用,2018年柔性印刷電路板領域佔據了主要PI市場份額,而電子部門將成為預測期內增長最快的市場。

全球產業現狀淺析

日本在PI膜市場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日本宇部興產(UBE)工業公司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研製成功一種新型線性PI薄膜系列、日本鍾淵化工(Kaneka)早在1980年便開始實驗室內研究聚酰亞胺薄膜,日本三井化學、三菱瓦斯化學在PI產品上也各有建樹。

除日本外,佔據高端聚酰亞胺市場的還有

美國杜邦公司、韓國科隆和韓國SKC公司等。美國杜邦是最早開始PI產業化的企業,隨著研發的不斷深入,其改良型PI薄膜在目前的生產中已佔整個亞胺薄膜產量的85%。韓國SKC是韓國史上第一個製造亞胺薄膜的企業,其與科隆於2008年合資建立的SKC KOLON PI公司,專門用於生產尖端聚酰亞胺薄膜及漿料產品。

我國對PI的研究起步於1962年,縱觀國內PI企業,雖然目前已有50多家規模大小不等的PI薄膜製造廠,但是大多數企業規模不大,產能均在百噸級,國外發達國家基本上是千噸級規模。雖然我國對於PI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但總體而言,我國聚酰亞胺薄膜產業及研發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著性能不佳、產品精度不足、工藝技術掌握等差距,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在全球PI市場上,我國與美日韓的差距究竟在哪裡?

PI膜龍頭企業的產品線有哪些?又是如何升級換代的?

在韓國的前車之鑑下,我國該如何發展才能避免被卡?


▼報告目錄

聚酰亞胺——日韓貿易戰關鍵材料,我國PI產業如何力避被“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