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之戰:改變中華戰爭歷史的第一場伏擊戰


崤之戰:改變中華戰爭歷史的第一場伏擊戰

春秋初期諸侯國地圖

春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自周武王分封諸侯以來,由於周朝無法對所有的諸侯進行管理和約束,從而導致禮崩樂壞,失去了對天下的實際統治。天下諸侯趁機各自割據一方,積攢實力,強大的諸侯國慢慢將觸角伸向了弱小的諸侯國,將其滅亡或者是兼併,一時間天下烽煙四起,戰火不斷

雖然戰爭的次數很多,但是如果談論起春秋時代的戰爭形式,卻有點乏善可陳了。由於這段時期處於華夏文明發展的初期,缺乏足夠的歷史事件參考。我們知道,歷史是由無數微小和重複的事件組成的,當人類遇到許多複雜的問題時,都可以通過在歷史事件中尋找相似的情況並且模仿前人來處置問題。不過這段時間可供參考的歷史比較有限,所以春秋時代人類不得不在摸索中創造歷史。

崤之戰:改變中華戰爭歷史的第一場伏擊戰

崤山地勢

由於當時社會正處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階段,生產力比較落後,所以這種社會性質決定了政治活動和戰爭的參與者基本都是王侯貴族,這些人處於當時人類社會組成結構的頭部,數量相比整體來說比較少,所以戰爭形式也以他們的意志來進行,基本是約好日期列陣而戰直到一方認輸。

方式雖然簡單,缺乏變通,但是卻得到了當時絕大多數戰爭參與者的認可和遵守,因此能流傳下來。不過,晉國的著名軍事將領先軫指揮的崤之戰,卻打破了這一局面,他提出了伏擊戰這一概念,雖然當時被主公質疑,但是他堅持己見,最後帶領晉軍大勝秦軍,而且創下了秦軍無一人逃脫的可怕記錄。

此戰之後,越來越多的戰法被人挖掘出來,兵法也開始被廣泛運用,進入了戰爭形勢的多元化時代。接下來,筆者就帶領大家回顧崤之戰的前因後果,去了解華夏文明史上的第一場伏擊戰的來龍去脈。

崤之戰:改變中華戰爭歷史的第一場伏擊戰

著名晉國軍事家先軫


春秋時期先列陣後衝鋒

當時的戰爭形式,基本是約期列戰的路數,首先雙方要通過使臣告知這就是師出有名的來歷,或者代替天子懲治逆臣,或者討伐不義之師,總之你必須得有個名目,因為大家畢竟都是周天子手下的諸侯,不能因為你勢力大就高人一等。比如鄭伯等待二十一年才出兵攻打叔段的事情,據《左傳·鄭伯克段於鄢》中記載: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叔段多次實行疑似叛逆的行為,但是鄭伯卻始終不知可否,直到整頓士兵和武裝的時候,他才雷霆出擊,粉碎了這次行動,這就是因為他必須出師有名才能發動戰爭。

崤之戰:改變中華戰爭歷史的第一場伏擊戰

春秋戰國時代的戰車

在雙方決定出師後,首先要約定好戰爭的場地,然後共同抵達,讓雙方的戰車先列好陣勢;接下來步兵開始列陣,主將可以選擇將步兵放置於戰車的兩側或者後方,隨同戰車衝鋒;當擺好陣勢後,雙方就可以出擊了。兩軍相接後開始廝殺,理論上是要戰車和戰車作戰,步兵和步兵作戰,如果有一方違反,那麼這件事傳出去後,會導致所有的貴族階級都知道其不守信用,違背了戰爭的公平,從此以後違反者也就等於失去了參加戰爭的機會。

筆者認為,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而士兵在進入戰場後也由於激素分泌導致人處於一個亢奮的地步,從而喪失部分理智,無法完全貫徹戰前的作戰安排,所以違反了公平原則的事情也是時有發生,無可避免。參與戰爭行為的貴族也相當於默認了這件事,因此他們更加重視戰前的列陣行為,正常情況下,如果一方沒有完成列陣和落位,另一方是絕對不能出擊的。

崤之戰:改變中華戰爭歷史的第一場伏擊戰

兩軍對壘的場面

如果一方認輸撤退,另一方不可趕盡殺絕,只能追擊五十步,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來歷。也是貴族戰爭的要求之一,這個現象導致春秋時候的戰爭很難殲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往往是一方撤退後,追擊方主要以收集戰利品為主。這也是為什麼春秋時代的戰爭被稱為爭霸戰爭而非滅國戰爭的重要原因。

崤之戰:改變中華戰爭歷史的第一場伏擊戰

晉文公和陪同他一起逃亡的五位重臣

先軫堅持放棄禮節出擊

這種貴族間的戰爭形式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先軫領導的崤之戰,改變了這一局面。先軫,春秋時期晉國名將、軍事家。因采邑在原地,故又稱原軫。先軫曾輔佐文公、襄公兩位霸主,屢出奇策,並以中軍主將的身份指揮城濮之戰、崤之戰,打敗強大的楚國和秦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同時擁有元帥頭銜和元帥戰績的軍事統帥。

崤之戰:改變中華戰爭歷史的第一場伏擊戰

戰國貴族服飾

當年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有五位賢臣一直陪伴左右,其中就有先軫,楚成王對這六人評價甚高,據《左傳·僖公·僖公二十八年》中記載:

"楚子居於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無從晉師。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廢乎'?"

成王的意思是說這幾人在外邊逃亡十九年,什麼艱險都經歷過,知道人心險惡,是老天爺讓他們活下來了。

崤之戰:改變中華戰爭歷史的第一場伏擊戰

眼光毒辣的楚成王

成王眼光毒辣,但是他畢竟是君王之軀,一言一行都有人記載,所以說話必須符合國君的德行,其實他的話背後的意思是:這六個人十九年來遇到無數艱難險阻,但是都能克服,表面上看是老天爺佑護,其實不知道他們手段毒辣,做事決絕,他們見識過各種陰謀詭計、下作手段,並且找到了應對之策才能化險為夷。否則流亡之路這麼好走,那麼多沒有獲得繼承權的公子都出去流亡流亡鍍鍍金多好啊。

成王的話果然獲得了應驗,不久後,先軫就用行動親自呼應了成王。當時秦穆公計劃帶兵偷襲鄭國,但是大兵出動後被鄭人發現,穆公意識到計劃暴漏,於是消滅了一個小國滑國,燒殺掠奪一番就打算返回秦境。

可是滑國是晉國的屬國,當時晉文公剛剛去世,屍體還未下葬,當時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襄公十分憤怒,想要組織軍隊和秦軍決一死戰,先軫立刻提出趁秦軍沒有準備,狙擊秦軍的戰法。不過穆公曾經有恩於晉,伏擊戰又不符合禮節,包括襄公和群臣都又陷入猶豫之中。

崤之戰:改變中華戰爭歷史的第一場伏擊戰

秦穆公像

這個時候先軫力排眾議,堅持要進行伏擊戰。據《左傳·僖公·僖公三十三年》中記載:

"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縱敵患生,違天不祥。必伐秦師。'欒枝曰:'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遂發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絰,梁弘御戎,萊駒為右。"

表面上看先軫是用大義勸諫襄公,實際上是他希望殲滅秦軍的全部有生力量,這一思想遠遠早於後來的白起,由此可見先軫的軍事思想之強大。

筆者認為,先軫能因勢利導,趁著秦軍在晉境內行進的時機實行伏擊戰,正是他善於學習和創新戰術思想的體現。他接受前人經驗並加以創新,能夠運用多樣化謀略,從而豐富了中國古代戰爭形式,為戰術和兵法的普及奠定了基礎,對軍事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崤之戰:改變中華戰爭歷史的第一場伏擊戰

崤之戰示意圖

崤地伏擊秦軍無一逃脫

何謂伏擊戰?從字面意思上看是先埋伏後攻擊,伏擊戰是一種重要的戰術進攻行動。事先通過偵察地形和敵方運動規律,確立伏擊的地點,設立伏擊圈,並預先部署必要兵力。然後當敵人進入或誘入伏擊圈後,我方利用地形形成兵力的局部優勢,對敵形成多面圍攻之勢,予敵以重大殺傷。伏擊戰的意義在於趁對方立足未穩的時候發動突擊,在殺傷擊潰敵軍的同時盡全力避免自身的傷亡。也就是說用最小的犧牲換取最大的代價。

在現代戰爭時期,伏擊戰是一種常見的方式,但是在兩千年前,先軫這一做法卻是具有開天闢地的意義,有過打群架經驗的人都知道,不怕站著打,就怕追著跑。敵軍在撤退的時候很難組織有效反擊,甚至會出現後邊的兵追著前邊兵的踩踏現象,這個時候人數意義不大,但是列陣戰爭的話,雙方人數差距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崤之戰:改變中華戰爭歷史的第一場伏擊戰

常敗將軍孟明視在向秦王請罪

先軫帶領晉軍加速急行,秘密趕至崤山,聯繫了當地的土著姜戎部落,襄公親自身穿黑色喪服乘坐戰車參戰。晉軍埋伏於驛道兩旁的山谷之上,等待秦軍進入伏擊圈。而秦軍十分缺乏防範意識,也沒有斥候去打探道路,大搖大擺地進入了山谷中,這時候晉軍突然從山谷上發起衝鋒,憑藉地勢猶如猛虎下山,衝入秦軍將秦軍分割成無數小方針,大肆砍殺。

而秦軍毫無準備,部隊又得不到隊長的號令,一時手足無措,戰車在狹窄的山地中又無法調頭,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反擊只能各自為營,四處逃散,被晉軍殺的殺俘的俘,全軍覆沒,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三名統帥被俘。

崤之戰:改變中華戰爭歷史的第一場伏擊戰

此戰不僅是華夏文明史上上的第一場伏擊戰,也創造了全殲敵軍無一逃脫的戰績,對當時的局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說苑·敬慎》中記載:

"則聽先軫興兵要之餚,擊之,匹馬只輸無脫者,大結怨構禍於秦;接刃流血,伏屍暴骸,糜爛國家,十有餘年,卒喪其師眾,禍及大夫,憂累後世,故好戰之臣不可不察也。"

筆者認為,此戰過後,各貴族也紛紛得到了消息,瞭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由於先軫再出兵前也提出了"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的出師之名,使得貴族階級也找不到理由譴責襄公。但是此戰也促進了許多軍事家對戰爭的形式進行思考和創新,各種新式的戰法和兵法得到普及,包括先軫的戰略思想也影響了後世的兵家思想,包括孫武、孫臏的兵法中均提到了先軫的某些思想,這也為後來的戰爭形式升級,從爭霸戰爭變成了滅國戰爭埋下了伏筆。

崤之戰:改變中華戰爭歷史的第一場伏擊戰

穆公終生無法東出崤函


結語

如果我們去查看戰爭的定義,會看到這樣一段話:戰爭是一種集體、集團、組織、民族、派別、國家、政府互相使用暴力、攻擊、殺戮等行為,使敵對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領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戰鬥,亦被視為政治和外交的極端手段。

這裡邊有兩個關鍵詞語,那就是武裝戰鬥和極端手段。在我們的腦海中,可能會認為戰爭的結果都是十分殘酷的,雙方會戰鬥到只剩最後一發子彈或者最後一個人才算罷休。但是實際上,如果每次戰爭都是這樣硬碰硬的進行,沒有幾個國家能夠堅持住。

而且春秋時代,雖然戰爭眾多,但是參戰者名義上都是天子手下的諸侯,他們手下的士兵也都是周朝子民,是周朝的武裝力量。即使周天子勢力衰敗,不過各諸侯之間的關係糾葛不清,犬牙交錯,也互相呈現一種壓制關係,如果在戰爭中用力過猛,損害的有可能是自己的有生力量,給其他諸侯可乘之機,這就是為什麼春秋時代的戰爭規則複雜,對俘虜和追擊等行為進行了嚴格的規定的真正原因,目的就是為了保護所有的諸侯的利益。

崤之戰:改變中華戰爭歷史的第一場伏擊戰

孫子兵法

但是先軫主導的崤之戰,卻改變了這個局面,春秋四強國之一的秦因為這場伏擊戰被全殲了有生力量,要不是襄公聽信枕邊風,甚至要損失三名主要將領。從此之後幾年內秦國都處於休養生息恢復元氣的階段,無力東出崤函和晉爭鋒,更無力問鼎中原。反觀晉國,由於此戰之後國力日益強盛,被稱為獻公復霸。

而導致這一局面出現的真正原因,就是戰爭形式的改變,從此之後,各諸侯國之間也開始著力研究新的戰法和兵法。此舉帶來了兩大改變,一是兵家的崛起,湧現出了大量優秀的軍事家;二是將當時的爭霸戰爭升級為後來的滅國戰爭,客觀上推進了春秋時代向戰國時代跨越的腳步,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從這兩點來看,先軫不愧是華夏曆史上第一位同時擁有元帥頭銜和元帥戰績的軍事統帥,在青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2《左傳·僖公·僖公二十八年》

3《左傳·僖公·僖公三十三年》

4《說苑·敬慎》

文章內容來自本號 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