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張伯倫:事實上綏靖政策的終結者



被誤解的張伯倫:事實上綏靖政策的終結者

什麼叫“張伯倫的綏靖政策”?難道綏靖政策是張伯倫搞出來的?

1931年九一八事變,英國對日本採取什麼措施了嗎?不痛不癢的李頓調查團,之後就再無下文。

1934年德國退出日內瓦裁軍會議,奧地利納粹黨政變,英國人在做什麼?麥克唐納政府在勸法國跟德國裁軍到一個水平!

1935年德國正式打破凡爾賽和約限制發展軍備,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鮑德溫政府在幹嘛?明面上搞斯特雷扎陣線號稱要領導國聯反對侵略,暗地裡卻跟德國人達成海軍協定允許德國海軍發展到英國35%的水平。更不用說臭名昭著的《霍爾-賴伐爾協定》,實質上允許意大利的侵略了。

1936年,德軍佔領萊茵非軍事區,干涉西班牙內戰,鮑德溫政府又在幹嘛呢?

1937年上臺的張伯倫的綏靖只不過是延續了之前麥克唐納和鮑德溫政府的政策。

而一個經常被人忽視的事實是:張伯倫恰恰是綏靖政策的終結者。

我們捋一捋張伯倫任上所謂“綏靖行動”的時間線。

被誤解的張伯倫:事實上綏靖政策的終結者

1938年3月,希特勒佔領奧地利,英法對此沒有太大反應——畢竟明面上是民族自決的結果。1938年5月,希特勒根據民族自決原則,提出了對蘇臺德的領土要求,一度引發了所謂的“五月危機”。

1938年9月,經過反覆幾次——英法一度已經準備動員對付德國,之後張伯倫卻突然趕赴慕尼黑,跟法國意大利代表一起開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會議,英法“迫使”捷克把蘇臺德交給德國。注意,英國本身對捷克沒有義務,有義務的是法國,但法國完全是依賴英國而行動的,背信棄義的實際上是法國而非英國。而在這次會議達成了一個保證,希特勒佔領蘇臺德,但保證捷克殘餘部分的領土完整,按他的話說就是“我不想要一個捷克人”。

1938-39年的冬天英法的行動特別有意思,一方面,張伯倫在國會為綏靖政策辯護,宣揚“我們這個時代的和平”。另一方面,英法也都大幅增加了軍費開支,法國給了軍隊高達400億法郎的軍事貸款,佔法國當年軍備預算的80%;英國也把軍事預算從上個財年的2.34億英鎊提高到了3.04億,並把飛機產量提升了一倍多。張伯倫還專門跑到意大利去跟意大利外長齊亞諾以及墨索里尼交好,意圖拉攏意大利對付德國。

1939年3月15日,德軍違反《慕尼黑協定》,大舉侵佔了捷克的殘餘部分,並扶植斯洛伐克“獨立”。捷克政府採取了不抵抗方針——失去蘇臺德的捷克自然沒有抵抗能力,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英國當日儘管表示“遺憾”,但也認為“由於捷克政府的行動,英國的保證不再生效”,承認了德國佔領捷克的事實,甚至把捷克政府在英格蘭銀行中的黃金交給了德國。

1939年3月17日,張伯倫在未與任何人商量的前提下發表了伯明翰演說,確定要制止德國和意大利的侵略,阻止德國任何進一步的領土要求——實際上終止了英國多年來的綏靖政策,並向波蘭、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土耳其等多個可能受到德國或者意大利侵犯的國家提出了單方面擔保。其中,波蘭接受了英國的擔保,並在但澤問題上採取了不妥協的立場,由此觸發了世界大戰。

被誤解的張伯倫:事實上綏靖政策的終結者

道義上講,張伯倫推行綏靖政策是站得住腳的,希特勒拿來當藉口的民族自決原則確有道理,萊茵蘭,奧地利,蘇臺德都是德國人佔多數的土地,讓給德國也並不違反道德原則。然而希特勒佔領捷克是無可置疑的侵略行動,明顯違反了他一直拿來當藉口的“民族自決原則”,這激怒了張伯倫並讓他放棄了綏靖政策——但這裡有一個微妙的地方在於,張伯倫不是直接對希特勒吞併捷克的侵略行為作出反應,而是為可能遭到希特勒侵略的國家提出保證。很顯然,驅使英國人行動的除了道義原則,也包括實用主義的心態。

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上講,張伯倫推行綏靖政策也有其道理,為英國爭取備戰的時間,實際上英法也是在這麼做的。但很顯然張伯倫放棄綏靖的方式太過魯莽了,英國軍隊在1939年根本沒有可能保衛東歐小國,但張伯倫還是這麼幹了,並且把他那不值一文的保證向貝克做出了許諾——然後英國就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投入了世界大戰。所以,就我個人觀點而言,這裡的關鍵問題是張伯倫錯判了實力的對比,就像湯因比在他那本經典的《戰史大全》中所說的那樣:

  • 如果英國“核心內閣”判斷錯誤的一個原因,是他們低估了希特勒道德上的不端正,那麼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們過高估計了英國的力量。這也是十九世紀英國自由黨人的習性;因為自由黨人雖然良心上厭惡英國傳統性的利用其力量來進行侵略活動,但也並未削弱他們所抱有的傳統性的英國人信心——即相信這支力量能夠有效地被用來作為一種在國際關係中維持法律和正當的統治的制裁手段。在1939年3月17日到8月24日之間,當張伯倫等人聽到俄德條約的消息時,那個“核心內閣”似乎相信,英國這隻獅子只要用它的前腳爪站立起來和揚起它的鬃毛就可以制止希特勒,並使希特勒心目中的下一個犧牲者得到安全保障。

當然其實如果你仔細研究戰前各國,比如波蘭、荷蘭、比利時的行為,你會覺得更加不可思議。英國好歹是大國,而且有海峽阻隔,這些國家面臨迫在眉睫的危險時,麻木不仁的程度甚至還要更甚,實在是令人驚訝。

我個人的感受是,經過了世界大戰後的歐洲瀰漫著一股近乎是

集體無意識的頹喪氛圍,在面臨戰爭危險的時候大家都傾向於逃避而不是做果斷的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